2016年或许是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最忙碌的一年,他们不遗余力地想出各种新的骗局,比如搭建虚假交易平台或网页,以理财为借口实施诈骗;“性格测试”、投票、奖品兑换,轻则隐私泄露,重则财物被骗;谎称钱包丢了向路人借钱,承诺通过支付宝转账还钱,用假截图行骗,称沟通不畅、付款延迟等。
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新的骗局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16年都出现了哪些骗局,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多加小心,避免上当受骗。
1. ATM 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部分民众不懂英文的特点,将受害人引入ATM机的英文界面,不提转账,而是要求对方以“员工编号”的形式输入数字(实际为转账金额)。
2.“换号请保存”升级版
诈骗分子通过木马病毒获取领导的通讯录后,向受害人群发“换号”短信,并使用“呼叫转移”功能消除受害人的警惕性,还趁领导在飞机上暂时关机的机会,向受害人发短信要求其转账。
3.网上投资理财
骗子会创建一些虚假的交易平台或网页,要求受害人按照指令缴纳手续费、会员费和押金,受害人按照指令转账后,骗子便消失了。
4.朋友圈“性格测试”
“我是***,我的直觉超准,我的判断超强……”这种性格测试,其实是某APP开发的营销测试,需要填写姓名、出生日期,用自己的微信账号登录后,泄露的隐私。
5. 朋友圈“投票赢大奖”
“10万元奖金萌娃大赛现已开放报名”,关注公众号、发布宝贝照片即可参与投票,有机会获奖。参与比赛的用户从未获得过第一名,花钱投票,客服收费,但可以随时更改排名。,要求客服退款却被封号。
6. 筹集医疗资金
如果信息属实,捐款仍有可能被挪用;如果信息为假,你拨打对方留下的电话号码,对方就会实施电信诈骗。此类案件的作案地点甚至可能跨越国界,财产难以追回。
7. 集体购买水果
此类团购主要是为了商家增加APP下载量,收集消费者信息,如果不法分子掌握了个人信息,如手机号、身份证、银行卡等,就有可能挪用资金。
8. 转发以获取流量
“输入手机号即可获几GB流量,赶紧行动吧!”输入手机号之后发现没收到任何流量,反而收到了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其实这是广告公司筛选有效手机号,然后进行销售的一种手段。
9.“订单无效”、“支付失败”
有些骗子以系统故障、支付不成功为借口,通过发送链接的方式获取买家银行卡等账户信息,支付是否成功可以在交易详情页查看,即使对方解释了你的购物订单信息,也不可相信。
10.虚假广告和虚假折扣
一些商店明打折暗涨价,很多产品质量有问题、库存积压或为假冒商品。
11. 仿制版“违法停车通知单”
正式的通知书不会写明罚款金额,也不会要求当事人通过微信直接缴纳罚款,正确的方式是直接到车辆所属交警大队或者违法发生地交警大队接受处罚。
12. 领取有密码的银行卡
所谓的银行卡,其实是诈骗分子从一张尚未激活的信用卡磁条上复制的假卡,账户是诈骗分子的个人账户。诈骗分子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心理,认为人们会愿意花五千元去换取几十万的“余额”,于是花钱“激活”这张卡,但实际上钱已经转到诈骗分子的账户上了。
13.“回扣派对”骗局
诈骗分子先以索要回扣为由,向对方“转钱”,再利用银行短信提醒系统漏洞实施诈骗,银行短信提醒只是提醒对方已发起转账,要验证转账是否成功,必须以自己银行账户资金变动情况为依据。
14.“免费耳朵清洁”
骗子们声称提供免费洗耳服务,在洗耳过程中,借机把用蜂蜡制成的“耳石”塞入耳朵,再挑出来,根据耳石大小给当事人一定的费用,掏耳者需支付一定费用。
15.陌生人借钱,用支付宝还钱
骗子在火车站以丢失钱包为由向他人借钱,然后承诺通过支付宝还钱。骗子提供虚假的支付宝截图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并谎称支付宝因沟通问题无法立即将钱转走。大部分受害人因为急着赶火车而匆忙离开现场。
16、POS机“吞钱”
受害人购买了一台号称“银联手续费低”的POS机,但后来发现通过该POS机收取的20万元并未到账,原来这台POS机早就被人设置好了,刷的钱直接进入了骗子指定的账户。
17. 假装预付电话费,获得免费电话
诈骗者通过假基站群发短信,声称“预付话费即可获赠免费手机”,但页面和程序设计十分简陋,即使不填写地址或输入错误的手机号也能通过微信支付,诈骗目的就是骗取用户的钱财。
18.“免费WIFI”
用户手机连接的WIFI是诈骗分子设置的假信号,一旦连接到这些网络,诈骗分子就能轻松窃取手机里的照片、号码、密码等,并对机主进行勒索。
19.微信“讨价还价”游戏
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求助砍价的留言,一款6000多元的手机,砍价到1000多元,结果通常是钱转了,信息留下了,货却还没收到。
20. 利用航班延误作为诱饵
诈骗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改票等方式进行电信诈骗,然后通过多级转账的方式通过ATM提取赃款。
21. 小额“货到付款”快递
受害人收到来历不明的快递,被要求支付少量快递费,20元至40元不等,很多小额货到付款价格的商品质量较差,消费者一旦付款,将很难追讨。
22. 支付运费以获得品牌商品
朋友圈里有很多关于“香奈儿口红”、“名牌手表”等免费赠品的信息,只需要支付运费就可以免费领取,其实你收到的都是“三无产品”,这些商品的运费可能要几百元甚至更多。
23.冒充熟人进行QQ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植入木马等黑客手段,窃取他人QQ账号,然后向其好友发送消息,要求转账。
24.“网上购物”退款
受害人在淘宝购物后,诈骗分子自称是淘宝客服,并添加受害人为QQ好友,随后给受害人发送称订单异常的链接,要求受害人登录办理退款,受害人点击链接后按要求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随后账户里的钱就消失了。
25.兼职网店声誉建设
诈骗分子发布虚假兼职刷钻招聘信息,要求受害人不断购买游戏充值卡刷信用,并谎称会返还佣金和信用额度。受害人购买充值卡后,会将卡号、密码告知对方,但诈骗分子不会兑现,受害人购买的佣金和充值卡也被收回。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三秦都市报官网
本期主编/吴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