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燕梳:新时代保险公司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2024-09-06
来源:网络整理

茶道燕窝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守公益

2021年第9期/总第121期

2016年以来,中国保险业监管发展发生深刻变化,资产驱动发展模式不再流行,激进发展型公司相继处置风险,信用保证险频频爆仓。这警示以往粗放式的经营已不合适,转型升级趋势不可避免。新时代,保险公司转型升级又将走向何方?

这是原保监会官员、第二代偿付能力体系制定工作核心专家之一关玲自2015年从监管部门转行到保险行业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业内同仁都在思考的问题。关玲的解释是,因为报名人数超出预期,茶会、烟树会临时改到更大的场地。不少行业大佬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关玲开玩笑说:“我在深圳参加过很多活动,这是第一次来北京,发现前两排坐着那么多人,压力很大。”

富德控股 关玲

关玲的故事要从2016年说起。他认为,这一年是保险行业重要的转折点,这五年爆发了很多事件,追求规模、快钱、忽视风险成为一系列风险事件背后的原因。同时,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去杠杆、疫情带来的需求变化、数字化挑战等因素都要求保险公司转型。

保险公司这些年也进行了很多转型的尝试和探讨,往往在发展与风险、速度与效率、规模与利润、整付与分期付款、保障与理财等取舍中挣扎。其实,这些都是公司经营管理中应该协调的问题。转型不是说没有速度、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那么转型升级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呢?立足于宏观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关玲认为,保险业应该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发展模式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价值经营转变。

中国人保北方分公司个人非车险部总经理陈祥云代表会场致辞

1.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什么是价值?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最简单的价值标准就是公司未来的利润超过股东资本投入的成本。这不仅是保险公司追求的价值理念,也是一般企业追求的价值理念。

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制造企业,除了增长和利润,风险也是必须重视的,这是因为金融本身的功能往往就是承担和管理风险,银行和保险公司有刚性的偿付责任,资本主要用来吸收风险损失、确保对投保人的偿付责任的最低资本要求,是风险的量化指标。对金融企业来说,盈利增长、可持续利润和可控风险是价值创造最重要的三角。

● 盈利性增长。价值导向同样要求增长,但增长不仅限于保费,而是注重价值创造的主要载体。不同业务下,资产规模、流量、用户等都可能是价值增长的载体。比如2003年关玲在美国交流时发现,健康险公司的排名是按照客户数量来排序的。增长最终是为了创造更多价值,不只是扩大规模,盈利是最低前提,否则增长越快,死得越快。

● 可持续盈利。保险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追求长期和未来的盈利,可持续盈利是价值理念的必然要求。保险行业有一个传说,保险公司七年不盈利,很多人认为保险公司要努力快,投入更多的资金,开更多的机构,才能让股东信服,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对七年后的实际盈利闭口不谈。这不是对股东和公司负责的理性做法。要有计划,即使短期亏损,也要制定明确的扭亏为盈计划。盈利要可持续,而不是通过所谓的重建运动来短期暴涨。盈利要丰厚,盈利的基础是费用差、死亡率差、利率差,不能单靠利率差。所以,我们看到在市场波动下,各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差别很大,因为好的公司有多元化的盈利基础。

● 可控风险。很多老板似乎都不喜欢风险部门发声,风险管理简直就是限制业务、影响发展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风险管理的一种极端理解。我们这个行业也存在几种片面的风险管理。第一种是认为为了防范风险,必须完全规避,最好什么都不做,官僚主义不承担责任,失去了价值创造的基础。第二种是赌博式的管理。一是看命,二是看运气,三是看风水。第三种是把风险管理外包给监管机构,把监管要求照搬进公司的制度里,再看执行是否到位。那么面对风险,理性的态度是什么?关玲认为,关键是“可控性”。管理的本质,就是在约定的条件下,寻求最佳。风险管理强调把面临的风险纳入可控范围,明确风险承受能力,设定约束条件,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到知行合一,在业务发展中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纪律。价值导向的发展模式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风险管理同样是价值创造。

关玲介绍了一个虚构公司的例子。一家公司开业时资本金100亿元,负债主要在中短期业务,保费激增;其投资端主要为长期股权投资,寻求资本市场分红,偿还债务。公司的偿债能力迅速下降。而且银保渠道每年引流压力很大,现金流不能出现缺口。后来市场出现资产荒,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新业务现金流受到影响,公司偿债能力很快触及红线,流动性迅速消失,公司经营难以为继。这种模式过度依赖不可控的市场环境,本质上是靠无保障的现金流入来支撑一定的债务现金流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可管理、可持续的状态。

2. 从价值管理角度看公司发展

股东与公司往往注重行业排名与对比,常见的排名都是对比保费、资产规模等规模指标,却很少看到体现价值理念的排名。除了保险公司内含价值计算复杂,涉及诸多假设、难以标准化等原因外,行业内也相对缺乏整合风险因素来对比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关玲设计了一个简化的价值指标——风险收益率,该指标反映公司管理风险所获得的回报。分子为税后利润减去超额资本投资收益,分母为偿二代最低资本。最低资本已反映业务的风险特征。扣除超额资本投资收益的原因是,超出最低资本的股东投资并未用于承担业务,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往往达不到股东投资保险公司所要求的资本回报,这并不能反映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的收益。

关玲团队根据该指标统计了各大产险公司2017-2019年的数据,结果与行业认知基本一致。例如,友邦、信诺等运营能力较好的外资公司在该指标上排名第一,平安、泰康等中资公司表现也不错。单纯保费规模大的公司不一定排名靠前,前期增长过于激进的资产驱动型公司排名靠后。人寿虽然排名靠后,但在2017-2019年仍是行业领先者,排名逐年上升,体现了人寿近年来不断转型升级的努力。

对于寿险行业,团队还计算了EVA(内含价值增加值),其近似值为“偿二代核心资本增量”减去“最低资本”。排名结果与风险收益比类似,注重业务价值和风险控制。EVA/E高的公司名列前茅,如友邦保险、泰康等。资产驱动型公司排名相对较低。

最后团队结合EVA、资产增长率、保费收入三个指标对行业内公司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部分EVA排名较低的公司,内在价值增长率为负,资产增长率远低于保费收入,说明业务扩张破坏了价值。

3.保险公司价值管理

保险公司如何围绕价值创造这个核心来经营?关玲设计了一个价值管理框架图(插入PPT图),从盈利增长、可持续利润、可控风险三个方面概括保险公司的价值创造。五个主要业务环节与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有机结合起来。五个价值创造环节包括:

生长

增长是价值创造的基础,收入是价值创造的起点。增长不能只用保费大小来衡量,还要用服务收入来衡量。其实这已经引发了一个好的趋势,剔除那些没有用来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的保费,才更符合价值增长的理念。收入增长来自于产品、销售和客户,企业价值和客户价值是辩证统一、相互提升的,产品设计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既要满足客户真实的保险需求,也要符合公司的价值管理标准。

●运营效率

在经营方面,要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效率。过去粗放式的管理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成本控制,甚至认为没有成本投入就无法生存,只有规模扩大了才有规模效益。花钱只为了一个目的,是愚蠢的行为。费用支出要服从整体价值创造,固定成本要管控好,变动成本的投入要和未来能带来的收益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覆盖效果

保险风险的甄别与管控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部分业务过于依赖渠道,失去了对保险业务的直接管控与约束,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无法核查。这个问题在银行保险业都存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辅助识别、承保、理赔,但最根本的还是从观念上重视承保,不能一味追求大额保单,而忽视背后巨大的风险。关玲把这比喻为痛打“渣男N”找到真爱,而不是交给不靠谱的“媒人”(中介)。如果保险公司不能履行好保障职责和赔偿义务,社会就有可能把保险业视为“渣男”。

●资产负债管理有效性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一个关键特征。资产负债管理并不要求完美绝对的匹配,而是在约束条件下确定管理目标的边界,追求成本效益、利率风险、流动性管理相一致的资产负债管理。第一,不要迷信自己的投资能力永远超越市场。没有人能永远做股神,不要把自己的全部价值创造押注于市场投资收益。第二,流动性往往是金融企业的雷管。雷管爆炸的风险当量可能不大,但往往会引爆真正的炸药,一些激进的资产驱动型公司,流动性风险问题突出。第三,投资要根据整体资产负债表来评估风险。

资本效率

资本是风险发生后用来填补漏洞、吸收损失的资源,是保险公司最宝贵的经济资源,资本管理是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交叉点,用最小的资本实现最大的经营价值是公司管理的关键,也是上层必须坚持的理念。

最后,以上各个领域的价值创造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关玲将保险数字化的根本特征和要求概括为1)全数字化、2)数据共享、3)敏捷响应、4)决策赋能。公司的数字化更多侧重于C端销售支持,但在内部运营、资金管理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茶道:茶诗欣赏

《今日茶道》主编宋文娟

本期《茶道》别具特色,由《茶道》志愿者、《今日新闻》主编宋文娟带领大家品茶赏诗。俗话说“茶可重振诗意,一茶可重抒一首诗”,古代文人常把茶与诗视为两种雅趣,相得益彰。茶圣陆羽曾写过《六羡歌》:

我不羡慕金罐,也不羡慕白玉杯。

不羡慕早上入省的人,也不羡慕晚上入台的人。

好羡慕西江的水,曾经流到竟陵城。

这首短诗恰恰体现了中国千年茶文化的精髓——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

此外,茶僧皎然曾在茶诗中探讨一茶三饮的不同境界,陆仝也写下了《七碗茶》的绝妙之歌,范仲淹、元稹也留下了关于茶的优秀作品。最后,我想引用郑板桥的茶语送给在场的各位道友:“我与天下共此欢喜,一日不可无君。”

现场互动

刘洋 中荷人寿

2020年银保渠道保费突破万亿元,大型上市险企和中小型险企都越来越重视这一渠道,其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中介费也在上涨,纯保障型产品占比不高。您认为银保渠道在保险公司价值创造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进一步升级银保渠道价值?

关玲

无论哪个渠道,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不能认为银保过去是甜心,现在是牛妻。我们需要纠正的是在使用某一渠道时片面追求保费而不考虑价值。银保依然是中国寿险业的重要支柱,我们转型的重点之一就是银保的处理,过去五年我们重点压减整付产品,提升定期付业务的价值率,这个过程其实非常不容易,要平衡流动性等一系列问题。

保险平安支付快钱是真的吗_平安付快捷支付是什么意思_平安保险快钱支付

瑞士再保险有限公司

文娟刚才讲诗的时候提到了陆桐的七碗茶,喝完最后一碗茶,人就接近升天了。我感觉关先生的这个理念,在保险行业是第七碗茶,公司一旦真正能够掌握它,应该是巅峰了。我们作为一家国际化的保险机构,我们内部的KPI其实跟关先生的价值创造指标很接近,核心是我们的经济增加值。另外,我的观察是股东们有没有精准的设定自己的价值管理,这其实也造成了中国保险行业存在很多的问题。

关玲

你的观察很准确,我现在在富德集团,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站在股东的角度去管理集团子公司的经营目标,刚才我们提到的增长、利润、风险三角,正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易商数码科技 黄伟

富德的价值指标是如何制定的?是否有成熟的价值指标体系?能否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建立价值指标看板?

关玲

我们集团还很年轻,还在研究、探讨子公司的价值指标管理。我们的转型升级追求的是结构优化、效率提升、价值增长。数字化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我们资产管理公司去年开发了一个管理仪表盘。获得了深圳的管理创新奖。它的功能是把子公司一系列的子指标拆解、追溯。我们还开发了账户、资金管理的可视化仪表盘。数字化方面,B端的价值也很重要,这是我们现在能够大力探索的。

慕尼黑再保险长荣

慕尼黑再保险的核心指标叫净风险调整回报。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平衡上述三角关系?外企的传统来自于海外的长期积累,但这些价值指标是否适合本土市场的现状?我认为有三个因素影响着这种权衡:1)市场发展阶段;2)监管导向;3)数字化转型对问题定义的影响。

关玲

常先生指出,市场发展阶段很关键。我觉得如果以前几年的“宝万之争”来看,也许资产驱动模式在五年内会非常成功。但如果以百年来看,又如何呢?正是因为老牌欧美公司经历过许多起起伏伏,才得以生存下来,所以会坚守平衡风险与利润的现值指标。我想在中国找个例子,信诺,信诺的长期经营虽然保费规模不大,但利润水平非常不错。当然他也有适应国内商业文化、处理好利润与规模平衡的问题。

针对常先生关于监管引导的问题,我在2003年与瑞士监管机构交流时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监管变化带来的风险其实非常大,是否应该作为评估企业风险的一个维度?这个问题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可能是因为国外的监管政策可预见性更强,一般不会对行业造成突然而剧烈的冲击。

钟宝灯袁平海

我们今天在场的管理人员代表可能比较多,但关玲的想法是提醒我们要引导股东了解保险行业的逻辑,树立明确的目标。大家可能注意到,近两年保险公司的股权转让已经不那么火爆了,但其实投资者对保险公司的价值是比较迷茫的,保险行业用了太多外行人听不懂的“行话”,关玲推崇的价值指标其实就是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

赵亚鹏,水滴公司

请您分享一下对实体产业和保险业融合前景的看法?

谢悦

产融结合的出现有两个原因,第一,保险是一个好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低,这是效仿巴菲特的模式。第二,实体产业要整合跟主业相关的价值链,保险是一个融资渠道,拿它去其他地方赚快钱,对保险业的危害非常大。不过,也有很好的整合例子,如果能在产业链上坚持整合,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如果不懂保险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保险公司不多,大部分都是同质化公司,但是能把不同产业结合起来,走细分化道路的,还是太少了。

关玲

其实产业股东投资保险,也是基于自己的价值创造逻辑。保险公司可能为产业股东的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和风险保障,这可以成为股东价值创造的一个动力。那么不管是李录还是张磊,他们讲的价值投资就是你的牌照带来的收益要远远超过现在的价格。我们保险牌照现在估值不高,关键是保险公司本身能不能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能不能把牌照运营的收益提高,能不能把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安全垫加厚。

作者:Soh,审校:Guan Ling,编辑:Soh

茶道燕梳是一个专注于保险行业的垂直学习与社会公益平台,由多位热爱保险、坚信保险行业美好的未来的行业资深人士、专家、媒体人发起。

该平台目前已有“大讲堂”“下午茶”“走进去”“经营分析会”“问路”“省城游”六大“产品”。

“大讲堂”每月定期举办,由“专家”讲课、“知音”听课,以讲道为主、互动为辅,参加人数约80至120人。

下午茶会不定期举办,主持人带领“有心人”围绕主题“集思广益”,激发创意,参与人数约30至50人。

“走进去”不定期举办,由主持人带领践行“知行合一”的“行动派”人士走进“现场”,看“实物”、尝“梨”,寻找、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探讨合作方案,参加人数为20至30人。

“业务分析会”每季度按专业举办一次,邀请行业精算专家,根据行业热点,分析行业数据,发现行业趋势,甄别行业“尖子生”,在这里,可以共享行业数据,专业人士共同探讨数字背后的真实问题,增进彼此了解。参会人数为30至50人。

“问道”不定期举办,保险产业链企业敞开大门迎接嘉宾,分享各自的痛点、难点、热点、顾虑;道友们现场授课,或开药方,或献策,或赠宝物,共商“修炼”大计,探讨发展大计,参加人数为15~20人。

“走进省城”不定期举办,主要针对省级分行的朋友,去“能听到枪声的地方”,“边谈边行动”,践行“保险服务人民、科技必须服务生产”的宗旨,为基层赋能,参与人数约80-120人。

全部六款“产品”都将通过该官方账号公布,并开放公众注册和评论邀请。

在这里,您可以听到保险行业影响力事件、前沿话题的高端探讨;感受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这里,您将看到一片我们相互滋养、共同进步的静谧乡土!

我们致力于做行业的守望者、守护者,探索和建立保险行业的理论和文化,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一个友情的平台,期待每个月都能和你相识、相知、相知。

总有一些事情 / 此时此刻 / 让我们绝望

总有一些人 / 在天涯海角 / 我们愿意坦诚相待

总有一个梦 / 关于未来 / 让我们着迷

这就是你要认识的“茶道燕梳”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