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法制报(记者王晨、通讯员曹瑞东报道)“你永远不知道第二天早上醒来,你的朋友圈里还会多出几个微商。”随着微信购物的流行,“微商”大军日渐壮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微信朋友圈里有商机,但陷阱也不少。
近日,阿某因涉嫌以“微商”名义在微信朋友圈实施诈骗,被警方移送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设置陷阱:微信朋友圈的“诱惑”
2017年3月,微信群里的一组图片和文字信息引起了乌鲁木齐市民夏先生的注意。
“新款双人床优惠出售,实木材质,质量很好,有需要可以加我微信私聊。”夏女士看到,有微信好友不仅在群里发布了出售信息,还贴出了几张实物床的照片,看上去很实用,也很美观。
随后,夏某添加了该好友的微信,通过聊天得知,对方名叫“A”,是该品牌双人床的新疆代理商,每张床的售价为1400元。
夏女士在商场里也见过类似的双人床,价格不菲,相比之下,A女士卖的双人床“性价比高”。
夏某突然灵机一动,化身为A某的二级代理,在A某的每张床位售价上加价100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销售。
夏女士没想到这张床竟然如此受欢迎,不到两天时间,就有七个人购买并付款。
几天后,夏某先将700元留给自己,将剩余的钱通过微信转给A某并预订了7张床位,随后又自掏腰包支付1400元为自己预订了一张床位。
“先付款后发货”几乎成了“微商”购物的潜规则。夏某没多想,就把300多元钱转给了A某。A某承诺半个月内发货,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身份证照片发给了夏某,让他有事就打电话给自己。
这一系列过程看上去就像普通的微信购物一样,正常且完美。
进入游戏:消失的“微信好友”
与夏某一样,A某的另一名客户是阿图什市市民李某。
A某除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发布双人床销售信息外,还发布服装、蜂王浆、餐具等其他商品的销售信息。
2017年6月,李某通过微信群添加A某为微信好友,并浏览其朋友圈照片,购买了一张双人床、一瓶蜂王浆、一套餐具、数套衣服,共计向A某支付了3450元。
阿某的“微商”生意不错,据她自己交代,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20多人给她付了钱。
客户付了款,但还没收到货。
有顾客通过微信或电话询问A发货进度,A则以“厂家正在备货”、“物流慢”等理由劝说顾客耐心等待。
屡屡躲避的行为引起了客户的怀疑,当他们再次拨打A某留下的电话号码时,发现该号码已无人使用,客户微信也被A某拉黑,原有的微信好友也凭空消失。
破解游戏规则:冒充“微信商家”进行虚假销售
受害人报警后,警方通过阿某的个人微信信息锁定了她并将其抓获。阿某称自己失业了,想给丈夫弄点钱,于是便想出了冒充“微商”的主意。
“我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卖东西,本来想卖东西赚钱,但钱来得太慢了。”阿某称,她从淘宝上复制双人床、蜂王浆、衣服等商品的照片,上传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以“微商”的名义进行虚假销售,实际上自己没有实体产品,也没有进货渠道,从微信好友那里骗来的钱都被她挥霍一空。
由于只有部分受害人报案,目前警方已核实4起犯罪事实,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1000余万元。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A某的行为涉嫌诈骗罪,目前案件尚处于审查起诉阶段。
检察官指出,“微商”包括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的交易和通过私人微信账号进行的交易。通过私人微信账号进行交易的商家通常不具备经营资质,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维权难度较大。大家在通过“微商”进行交易时,尤其是选择不熟悉的卖家时,要小心识别、甄别,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