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
5月19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协会第四次系统性地梳理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情况。
中国支付清算行业协会秘书长王素珍表示,2015年支付清算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处理非银行支付交易943.22亿笔,金额344.885万亿元。同时,2015年也是规范自律的一年,央行等监管部门针对支付清算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包括《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落实账户实名制、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关于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经营活动的通知》、《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规定》、全面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纲领性文件等。
许可证费用不断上涨
报告指出,移动支付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15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交易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交易398.61亿笔、金额21.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170%和166.5%。
2014年,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交易153.31亿笔、金额8.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592.44%。
王素珍表示,虽然支付机构处理的金额小于商业银行,但交易笔数却多得多,这体现了支付机构对小额便民支付的监管导向。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支付机构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不断成为行业巨头布局金融业务的切入点。
据支付清算协会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京东正式收购中国网上银行以来,中国支付行业已发生30多起并购或融资案例,仅2015年就超过20起。
随着央行收紧支付牌照审批,支付牌照对资本的诱惑或将持续,2016年小米科技收购吉富瑞通65%股权,市场消息称小米为此次收购支付了6亿元人民币。
支付安全仍是业界关注的首要问题。据相关统计,2015年有近200家网络商城或支付平台被曝出信息窃取事件。VISA中国区总经理余学利表示:“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线上支付方式,随着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兴起,欺诈交易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犯罪分子和黑客利用新技术手段实施更为复杂的犯罪活动。”
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互联网金融部人士表示,过去主要关注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但现在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更大。
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实名认证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底,非银行支付机构开立的个人支付账户实名率达51.07%,较2014年上升8个百分点,未实名登记的个人账户仍占48.93%,占比接近一半。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指出,随着今年7月1日《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网络支付业务实名认证将进一步规范。
全球金融安全成焦点
近期,全球范围内银行黑客案件频发,引发了有关方面对银行资产安全的关注。据彭博社报道,一份新的银行黑客文件正迫使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重组其会员组织,加强银行间网络的安全措施。
报道称,英国国防网络承包商BAE Plc在一份报告中披露,在对越南先锋银行进行恶意软件检查时,发现黑客的工作网络中还出现了另外7家金融机构的国际代码,所有银行都在越南先锋银行设有代理账户。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黑客并非有意攻击这些银行,而是想阻断这些银行与越南先锋银行之间的汇款,从这份报告以及该协会的重视程度来看,黑客的目标已经不仅限于发展对中国小型银行的攻击,引发了全球银行业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