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但仍在提高价格
共享充电宝正在测试价值的极限
最近,共享经济涨价的传言很快传播开来,特别是充电宝涨价幅度,更是令人咋舌,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达到每小时8元,骑自行车的费用也上涨了50%。
让人意外的是充电宝的价格上涨,一般认为一个充电宝的成本在50元以内,如果只需要充几次电,还不如买个充电宝应急用。
确实,在很多服务场景中,服务的价格是根据服务环节涉及的设施价值来定价的,比如迈巴赫的接待费肯定和大众迈腾不一样,用迈巴赫还是迈腾的意义,一是营造了不同的消费场景,自然就区分了价格;二是也满足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强化了价值差异,在用户的潜意识中,充电宝要提供接近零收费的服务,这显然和商家的初衷相悖,是背道而驰的。
目前共享充电宝商家并没有继续维持低价,而是公然大幅提高廉价充电宝的价格,导致充电服务价格与材料成本明显不成比例,被认为是坑货行为,引发用户不满。
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构成并不完全了解,据数据调查显示,在一些商圈,充电宝是有入门费和分成的,有的入门费高达几十万元,而加上分成的入门费加上材料费在共享充电宝的服务成本中占比并不高。
入场费体现的是场景垄断的价值,而这一价值也需要纳入收费服务的价值中:比如酒店、酒吧、快餐店、电影院等场所的属性不同,人们对服务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同,对于同类服务或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
智能相对论(ID:)首先我来介绍一个心理学名词,叫“虚拟自恋”。对自己不自信的人,必须依赖别人的喜欢和认可来判断自己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被爱。如果偏好发生改变或丧失,内在价值感就会崩塌。
充电宝和手机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手机没电,急需充电宝时,充电宝的价值就通过手机体现出来了;当充电宝随手可得,或者手机充满电时,用户更愿意去充电,充电宝的价值就被贬低为充电宝的物质成本,用户认为它提供的服务不值得,被坑了。用户的这种判断,在使用充电服务之后会更加明显。
因此,强调充电宝的安全属性、细分场景成为共享充电宝服务商需要关注的重点。将用户带入场景,用涨价来试水场景、定位成为这一波涨价的重点。从另一个角度看,涨价说明这块业务的潜力正在被挖掘。
一切都始于一场智力游戏
充电宝将成为大生意
这个心理游戏始于焦虑,同时捕捉情况的要求。
心理学上有个“鸟笼效应”,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鸟笼放在自家客厅,过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个新的,等鸟回来再养。
在充电宝与手机充电服务的闭环中,手机成为“鸟笼”,充电宝是“鸟”。用户的内生表现是买充电宝,外在表现则是没电了才买充电服务。带手机出门也意味着带着焦虑出门,尤其是续航能力相对不足、对充电宝依赖程度更高的苹果手机(数据也显示,苹果用户租用充电宝的频率更高)。
不过出门携带充电宝却是一个问题,因为现在手机越来越大,携带起来相对不方便,比如新发布的11 Pro Max重量就超过了200克,如果随身携带充电宝,这个场景实在是太美了。
这有点像开车出门找停车位难,打车不方便催生了网约车,也正是焦虑与场景的联动,催生了共享充电宝的商机。
接下来业务做起来就简单多了,服务商要做的就是布局场景,深入影院、餐厅、酒店、酒吧等,坐等用户上门,同时商家强化场景应用,培养用户对充电需求的条件反射,完成从心理需求到落地执行的过程。这里还有“松鼠综合症”的帮助,即充电过程中电量数的增加会构成充电行为的正向激励,手机从没电的“濒死”状态“复活”会给人安慰,让人们享受充电带来的“囤积”快感。
这条链条完成了从心理期待到希望到动力到上瘾的过程,充电逐渐被培养成一种潜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用户会对充电服务产生依赖,有了依赖就会频繁购买服务,这就是共享充电宝受欢迎的原因,这种简单的商业模式才是成功的关键。
智能相对论(ID:)认为,这是一场彻底的心理战,共享充电宝服务商“算计”了用户,用户无处“逃窜”,它借着心理造势,依托场景垄断落地,完成了其商业闭环,正式形成商业模式,并最终打造了共享充电宝市场的“三电一兽”(来电、街电、小电和怪兽充电)。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街电CEO万里表示,2018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经过市场验证,实现规模营收。截至2019年上半年,街电累计用户数已达1.07亿。数据显示,街电去年营收超过8亿元,营业利润约3700万元。
数据也印证了街电的说法,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在公共场所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1.3%,而根据艾媒咨询预测,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达到3.05亿,2020年用户规模将增长至4.08亿,也就是说,共享充电宝将渗透到半数网民。
不仅用户数量增长迅速,利润率也十分惊人。据悉,一款投入30元的充电宝,在生命周期内就能带来770元收益(不含充电柜成本),年回报率高达300%。小本生意赚得盆满钵满。
不得不说,充电是一门好生意,受此刺激,美团重启充电宝项目,有人预测,再过5年,充电宝将迎来每天2000万到3000万单,行业将迎来500亿以上的巨头。
这个最初不被看好的小企业,终于成长为巨头。
共享充电宝需要敏锐的场景感
共享充电宝也是一门利用场景赚钱的生意,也就是说需要填充各种小众场景,才能培养用户习惯,其实这也是一种流量捕获的方式,根据伦敦卡斯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手机的电量塑造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也就是手机的电量和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用户使用共享充电的场景,而这个场景是在用户出门的那一刻就决定的。
他们对伦敦通勤者的研究发现,受访者根据充电点的距离和到达时间来规划他们的日常行程。当电池充满电时,他们可以去任何地方或做任何事情,而当电池电量不足一半时,他们可以去任何地方。首席作者托马斯·罗宾逊博士说:“人们不再认为他们的目的地在 10 公里外或 10 个地铁站外,他们使用电池电量作为衡量标准,例如 50% 的电池寿命。”
这为场景落地奠定了理论基础,怪兽充电宝CEO蔡光远表示,共享充电宝可落地的场景有2500万个,为此“三电一兽”布局了大量场景,争夺流量入口,成为各大巨头争相布局的“神器”。
就在几天前的9月23日,小店科技入驻广东、江苏、浙江、湖南、山东、四川、重庆等地300余家万达影院,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加速了小店在全国核心城市影院场景的布局,截至目前,小店已与全国5000余家影院门店签订合作协议。
除了影院,小店还入驻了不少独家场景,今年4月该公司宣布与苏宁易购达成深度合作,目前已全国范围内独家入驻苏宁易购云店、苏宁小店、苏宁易购红孩子、苏宁极物、苏鲜生等各类线下门店。
街电科技与茶饮龙头品牌喜茶达成独家合作,进驻全国30余个城市近300家喜茶门店;与乡村基厨门店达成独家合作,进驻全国345家门店;在场馆方面取得突破,如入驻和颐大酒店、如家精选酒店、如家商务酒店、和颐尚酒店、和颐大酒店、如家酒店、莫泰166等,同时在机场、火车站也有布局。
今年3月来电科技入驻广州凯德广场,助力商场完善配套服务,凭借安全、专业、便捷的服务,来电共享充电宝已成为众多知名大型场景的合作伙伴,如首都机场、深圳世博园、月光之窗、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广州塔、朝阳大悦城、凯德广场等。此外,来电共享充电宝还与多家权威机构及人流量较大的知名场景达成合作,强势占领大型场景,如参加国内外权威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
今年1月,怪兽充电入驻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金华市中医院。随后的半年时间里,怪兽充电在医院公共场景的覆盖高效扩张,截至目前,怪兽充电已独家入驻15个城市的16家医院。除了医院、学校、行政服务大厅等已有优势场景,怪兽充电继续在办公领域发力,在北京、上海联合办公空间中,先后入驻公共办公区、咖啡厅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并完成10个办公区域的入驻。
蔡光远说,“中国7亿手机用户中,60%在三线城市,60%有二次充电需求,70%不带充电线、不带充电宝。”
这就给了共享充电宝足够的想象空间,而街电也用“1+N”的模式进行场景抓取。这里的“1”是共享充电宝的核心;“N”是多场景的广覆盖。比如,抓取餐厅、商场、咖啡厅、医院、车站、机场等人群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场所。共享充电宝服务商都在用类似的方式获取入口流量。
据悉,共享充电宝占领的场景约有200万个,还有巨大的运营空间。有业内人士也认为,虽然场景多,但也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比如高频充电宝应用场景就是优质切入点,而“三电一兽”不惜重金买断,取得独家代理权。
共享充电宝虽然赚钱了,但竞争也愈发激烈,免押金之后,规模扩张受资金影响,2019年4月17日怪兽充电获得3000万美元融资之后,其他共享充电宝均未获得后续融资。一方面,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在有新的机会出现之前不会再有战争。数据显示,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分别占据28.6%、27%、25.1%、15.6%的市场份额,处于胶着平衡阶段,这也是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基础。另一方面,场景建立,规模扩张速度受共享单车影响,从单纯谈规模到规模与效率并重。
这确实给了共享充电宝行业喘息的机会,如果资本继续看好这个行业,大举投入,又将迎来一场血战,而充电宝现在涨价,给了他们发动偷袭的机会。
支付宝成为充电宝复兴的关键
在篮球比赛中,有一个术语叫“关键人物”,指的是在比赛进行中或者最后时刻,投出打破僵局的关键球或者决胜球的人,关键人物通常命中率高,心理素质强,在整体中起着核心作用,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关键人物”效应。
智相对论(ID: )发现,在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中,支付宝已成为共享充电宝的“关键人物”,其将免押金模式引入共享充电宝,让充电宝实现了逆袭。
当时押金阻碍了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共享充电宝押金与服务的价值比过高,阻碍了共享充电宝服务的普及率。有人算过,免押金让用户转化增加了30%。也就是说,押金会影响30%用户的转化。
在充电宝发展陷入僵局的时期,支付宝挺身而出。早在2016年,充电宝芝麻信用刚刚上线,急需扩张导流,充电宝需要第三方金融支持,破除押金这个“共享经济毒瘤”。
两人一拍即合,在流量入口上达成共识。不同之处在于,共享充电宝需要的是场景流量,而支付宝需要将其转化为线上流量。线上线下的打通,让共享充电宝发展迅速。
2016年11月,来电科技通过评估芝麻信用分正式推出免押金服务;怪兽充电2017年8月与支付宝达成合作,推出1分钱1小时充电活动,支付宝免押金服务之后,共享充电宝保有量快速增长,2017年达到1.04亿,年增长率225.0%,预计未来将有超过4亿人使用共享充电宝。
支付宝的免押金政策对于用户来说非常划算,而且对于支付宝推广产品来说也是一种绝佳的方式,比如共享充电宝找到合作伙伴之后,就省去了亲自上阵的尴尬,摆脱了押金的影响,迅速扩大规模。
芝麻信用充电宝行业运营负责人单牧说:“最高峰时,有近百家共享充电宝企业接入芝麻信用,信用分门槛也由最开始的650分降低到600分,随后降至550分。”
2016年底至2017年成为共享充电宝的关键一年,共享充电宝市场初具规模。
这种神奇的逆袭并不常见,支付宝的免押金功能功不可没,也是各方共赢的典范,目前支付宝以54.3%的移动支付份额领先微信,而微信的39.2%则与其广泛涉足共享经济有关。
在支付宝的支持下,充电宝从无名小卒、不被人看好到成为吃钱猛兽的过程很有意思。从产品角度来说,共享充电宝有固定场景,且在室内使用,因此材料成本和使用成本并不高,虽然不如共享单车,但管理和折旧成本更低,最终的利润率还是有保障的。根据某共享充电宝服务商泄露的融资账本,其利润率高达30%以上,街电的财报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一点就是,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确实很可观。
这超越了几乎所有其他类型的共享经济,也让行业和用户对这种小规模的共享类型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共享充电宝已经成为共享经济的领头羊,它开始塑造共享经济的范式,并逐渐成为未来共享经济传递资源和体验的载体。
蚂蚁金服笑到了最后,它通过支付宝连接用户和服务商,免押金进入市场,自己也赚到了流量,创造了三赢的局面,巩固了移动支付的地位,让共享经济活出了它应有的样子。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共享充电宝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更没有人能够想象到共享充电宝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