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闻时,发现了一种新型骗局——骗子诱导受害人向借贷平台借“巨款”,然后让受害人“心甘情愿”地将“巨款”转给骗子。很多受害人都是在收到借贷平台的还款通知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帮骗子借钱,结果自己欠债”,骗子的操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来给大家讲一下受害者被骗的经历。
“我就是这样被骗的。”
一天,正在实习的学长小艾接到了一个自称是某贷款平台客服的电话,客服解释说,由于监管部门的要求,这家小贷平台要关停了,需要先帮用户清空该平台的信用额度,否则就会被列入信用黑名单。
说起征信,近两年借贷、京东白条、花呗等小贷平台相继被曝光在征信体系中,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征信的重要性。新版征信即将正式上线,信息会比以前更加齐全,不良记录从2年延长到5年,此外还会增加过去在小贷公司的借款记录,拖欠水费等行为也会被“记录在案”……想到这里,小艾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自己还没有真正离开学校,怎么能在自己的征信报告上留下污点呢?但随后她又改变了想法,担心这是骗子设下的陷阱。
还没等小艾提出疑问,客服就主动如实报出了小艾的学校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都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与就业中心网站上显示。小艾仔细想了想,才发现,自己大一那年年少无知的时候,确实在平台上注册过,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与就业中心上核实过信息。不过,当时自己并不是去申请贷款,而是“顺势而为”:当时只要注册为用户,就能获得20元奖励。
既然这位客服对我的个人信息知道得这么清楚,会不会是骗子?想到这里,小艾彻底放松了警惕,为了保护自己的信用记录,她开始了所谓的“清额度”操作:先从平台提现6000元(也就是额度),然后再通过扫描客服批量发送的二维码“把钱退还给平台”。
本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可没过多久,小艾就接到了贷款平台催款电话,催款电话响了,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她翻看之前的二维码付款信息,发现商户一栏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某知名大型电商平台的名字!自己从平台借的钱,竟然被骗子拿去还款了。小艾赶紧报警,称自己很后悔,借了20元钱给自己种下了如此巨大的隐患。
除了初出茅庐的学生,被骗的还有不少在职人员。在职人员小楠更是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自己被骗的“屈辱史”,与小艾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小楠称,之所以被骗,是因为虽然自己从来没有注册过贷款平台用户,但大学期间确实向同学透露过自己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同学盗用了我的信息去注册贷款平台。小楠很后悔当真。
一般来说,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注册成为贷款平台用户的人士以及个人信息被泄露给他人的人都是这群骗子的主要目标。
最长的路是骗子的套路
幸好,这伙骗子最终被抓获,他们精心策划的骗局架构也浮出水面。
诈骗分子如何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知名的大型电商平台、知名的游戏平台都被动成为了骗钱的工具,就连一向以“坑人”著称的贷款平台也被骗子当成了枪,平台用户成为唯一的受害者,这家贷款平台也受到了波及:一是被质疑在用户信息保护上存在严重漏洞;二是被质疑仍在开展明令禁止的“校园贷”业务(早在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就明确表示“禁止开展校园贷业务,任何网贷机构不得向大学生发放贷款”)。
反欺诈规则——时刻保持警惕
随着电子化的进步,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注册APP用户,授权一些个人信息;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证件、个人信息交给他人……这些都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说不定哪天就会被骗子利用。另外,“华住信息泄露事件”更是警示,黑客的威力不容小觑,即使我们把个人信息保管得好,信息也可能存在被窃取、泄露的可能。
在我看来,这群骗子虽然确实“有新意”,但其行骗手段并没有那么高明,无非就是利用了三个因素:抓住用户埋下的隐患+依靠受害人对征信的了解有限,骗局就是利用征信的普及,诱导用户放松警惕;第三点则是决定骗局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受害人警惕性足够高,在听信“客服”之前,会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伪,就不会受骗;如果受害人警惕性更高,第一次扫码后仔细查看支付通知,就会立刻发现蛛丝马迹,识破骗局,不至于损失惨重。
这群骗子虽然被抓了,但是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的骗局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