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的父母(公众号ID:cc-bama)
前几天收到一条让我思考很久的私信。
“
“C妈,我也是我们学习营的,平时工作太忙,孩子都是老人照顾的,可老人哄孩子的时候,孩子一闹腾,就让他玩手机、看短视频,看个不停。”
回去要带孩子去我们团签到的时候,他根本不愿意,还一直吵着要看视频!看别人都那么好,我都不好意思在团里说了!”
”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非孤例。
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我不能同意。
手机充其量只是一个媒介,真正可怕的是隐藏在手机里的“低级幸福”。
过去动画片占据了儿童屏幕的主导地位,但近两年你会发现孩子们也开始看短视频了。
短视频就是低级快乐的典型。
别说照顾孩子的老人了,就是我们自己,不也偶尔把手机交给他们,享受片刻的安宁吗?
而且很多成年人面对短视频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相信你没做过这样的事情:“就看5分钟……再看一会儿……反正都快12点了……”
如果成年人尚且具备这样的自控能力,那么孩子又如何呢?
平时孩子要上学,看短视频的机会不多,但现在放假了,时间多了,有这样的“环境”,孩子很容易沉迷其中。
可一旦上瘾了,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拍大腿了。
观看短视频是一种令人上瘾的行为
有人会说,低层次的快乐也是一种快乐,孩子不过看了一会儿,有什么大不了的?
嗯,你低估了低水平快乐的破坏力,高估了孩子的自制力。
这类“泛娱乐”视频到底有什么特点?
夸张的表演、离谱的滑稽动作、极度的讽刺、根本不需要思考的信息轰炸、无限滚动模式……
这种刺激形式给孩子带来高强度、持续性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刺激越多,多巴胺分泌越多,越容易产生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会提高快感阈值,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饥饿感”,人就会想要更多的刺激。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在成瘾过程中经历的“脱敏”。
说白了,之前看5分钟的视频就能很开心了。
现在不行,5分钟还不够把牙缝补好,至少要半个小时才能让你兴奋起来。
就如温水煮青蛙一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陷入陷阱,养成上瘾行为。
这种上瘾行为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1. 频繁观看短视频会损害你的大脑
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 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
沉迷电子屏幕的儿童的大脑与普通儿童的大脑有明显的形态差异。
可以看出左侧健康人的大脑纹路清晰,右侧吸毒者的大脑则出现萎缩。
你能想象吗?这个结构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一模一样?!
而且,在沉迷于短视频的过程中,大脑中负责主观高级思维的前额叶的功能会严重退化。
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认知能力,甚至情绪控制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2. 经常看短视频,失去学习兴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任何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省力、反馈快。
过去,购买长途车票需要排队半天时间,而现在,在家里只需轻轻点击几下即可完成。
以前,如果你想吃饭,即使不自己做饭,也要走半天路去餐馆,而现在,你坐在家里,就可以让外卖送到家门口。
在体验到这种便利之后,我自然而然地总是想:最好不要太辛苦,这样就能有一段美好而有趣的经历。
这正是短视频带来的效果。
当你刷手机的时候,各种信息会自动上传到你的大脑;每隔几秒钟,就会有更强烈的反馈。
陷在这种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的满足感中,孩子会对那些需要慢慢进步和努力才能获得幸福的事情失去兴趣。
看书、学习、锻炼都属于后者。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以前能认认真真地看书,并且能坐下来至少半个小时写作业。
但看习惯了短视频之后,看两页书或者做一道题都无法集中精力,心里焦躁不安,坐在桌前,思绪却已经飞到手机上。
3. 经常看短视频影响独立思考能力
沉迷于短视频,意味着它会取代一些阅读、玩具、同伴游戏等活动。换言之,孩子所接受的外界刺激必然会减少。
这同样会导致思维能力的减弱。
我们总是说“要么用,要么失”。
我们大脑里的神经元突触从出生开始便开始快速生长,直到整个大脑被神经元和突触包围。
突触密度越高,思考越快;突触密度越低,思考越慢。
突触是如何生长的呢?它依赖于外界全面、多样的刺激。
但如果它不一直受到刺激,大脑就会想:这个东西没用,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砍掉呢?
这种切割不要紧,突触密度降低,思维能力减弱。
但一旦你以后需要深入思考,或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原本有用的突触已经被修剪掉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孩子上瘾?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凡事都比较匆忙,那么请从孩子接触手机的那一刻起就制定规则,让孩子在玩手机方面有规律可循。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明显对玩手机产生了依赖,那么请你做好以下几点,不要担心无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
1. 用父母的陪伴取代手机的陪伴
孩子沉迷短视频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反映的是我们陪伴的缺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及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胎儿毒性研究》报告显示: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息息相关,亲子关系越差,孩子越容易沉迷网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亲近,对孩子的关爱越多,孩子对电子产品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小。
毫无疑问,至少在10岁之前,孩子们更喜欢父母的陪伴,而不是玩手机。
那么,问问你自己,当你的孩子表示需要陪伴时,你是否曾将手机扔给他?
但事实上,当我们用孩子的更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更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来填充孩子的内心和无聊的时间时,手机就不再是必需品了。
我和爸爸下班回家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一起玩游戏、看书,这些都是很宝贵的时光。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高质量的现实生活互动所获得的快乐永远比手机里的纸片人更有吸引力。
2. 根据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择
你观察过孩子最有可能在什么时候玩手机吗?
很无聊的时间。
如果有朋友陪他玩追逐游戏,或者一起跳高或者做一些刺激的事情,孩子肯定不会记得玩手机。
因此,战胜手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在空闲时间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比如,在户外活动时,当孩子觉得无聊,跟你说想玩手机时,你可以建议他“我想下楼走一会/玩一会轮滑,你能跟我一起去吗?”
比如亲子游戏、手工、读书等,“别再玩手机了,我们一起做手工/搭乐高/玩棋盘游戏吧。”
一开始,孩子心里可能会有一个权衡:看视频和做手工哪个更有趣?
选择视频没有错,因为孩子需要我们一步步的指导。
我们可以让手工制作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制作这个并与你的公主裙搭配。它绝对会看起来很棒!”
“你总问古代的公主长什么样子,戴的都是这种凤冠啊~”
一旦孩子接受了,就会慢慢发现,短视频带来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快乐之后,剩下的只有空虚;
但这种需要你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获得的幸福却是持久的,并且会给你的大脑不断带来积极的反馈。
3.给孩子提供一个“纯粹”的环境。
如果我说,要想让孩子不看短视频,家长首先要不看,那我估计很多人会说,“算了,算了”。
我知道我们成年人完全避免它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它包含了很多健康有用的内容。
但至少,应该有一定的克制。
我们家一直坚守两大原则:
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或平板电脑
这里的玩耍是指休闲、娱乐型的玩耍,尤其是当孩子无聊,需要刺激的时候。
你当着他的面玩,这不是很明显在诱惑他吗?
说实话,在我开始做短视频之前,我的手机上并没有类似的软件。
当然,下载后我不会为了工作而全部看完,偶尔也会为了放松而看,但我总是在晚上我的两个孩子睡着后看。
为儿童提供优质内容
对于孩子经常用来学习的手机、平板电脑,只下载学习、教育类应用程序,选择优质、有积极作用的动画片、纪录片作为观看内容。
你会发现内容质量越高,让人上瘾的可能性就越小。
CC还会看白泽的科普动画片,用iPad玩嘟嘟数学、音乐贝壳、积木或者华容道。
观看/玩它可能会上瘾,但应该有个限度。
看了一会儿,她就想休息一下,因为内容里全是她不知道的知识,而且都是需要用脑子才能过的关卡,她得一直思考,脑子已经累了!
所以,在让孩子用手机/iPad观看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些优质内容,科普片/纪录片/学习/建造/益智游戏等,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想看”的欲望,又能通过内容降低孩子沉迷的程度。
综上所述:
《全球化陷阱》一书提出了“乳头快感”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社会资源会集中在20%的人手中,另外80%的人会被边缘化。
如果这80%的人不满意并且“起来反对我们”怎么办?
“给他们戴上奶嘴!”
什么是奶嘴?指那些以娱乐为主,智力低下,游戏为主的行业。(比如短视频)
因为只有用这种低投入的方式,获得刺激的快感,他们才会心满意足地享受,放弃思考和抵抗。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陷入这80%。
正如罗翔先生所说:
幸福有低层次的幸福,也有高层次的幸福。我享受低层次的幸福,沉溺于其中,所以不知道高层次的幸福有多幸福。但我享受高层次的幸福,并不妨碍我从低层次的幸福中获得幸福。
我仰望天空,不会忘记下面的风景。但如果你只低头,你就会忘记天空有多美。
CC父母:《中国父母学习计划》发起人,C父——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级甲等医院医生;C母——某报社育儿专栏主编,《好教育来自好父母》作者。
养育CC和DD,我们会带领更多家长加入科学育儿队伍,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家长”(ID:cc-bama)
育儿/教育
《变形记》最惨女生高考成绩曝光,看了她8年的沉寂,终于知道她经历了什么......
育儿/教育
一位父亲给女儿的建议:结婚时,尽量找这三种类型的家庭
育儿/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具备这4个特点,他就是“天生的学习高手”!你家具备了几个呢?
做一名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