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停止购买碳补偿,宣告运营碳中和状态终结

2024-09-13
来源:网络整理

科技巨头谷歌不再声称自己是“碳中和”。

今年7月,谷歌最新环境报告显示,谷歌已停止大规模购买廉价碳补偿(),因此不再宣称其运营是碳中和的,而是宣称到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

谷歌自 2007 年起就一直保持碳中和运营,但这是靠购买碳补偿实现的,直到今年 7 月,谷歌自己宣布结束这一状态。

碳补偿,又称碳抵消,是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自身碳排放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市场化减排机制,也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排放了一吨二氧化碳,它可以通过资助一个森林保护项目来抵消这一排放量:该项目保护森林,使其吸收相应数量的二氧化碳。这样,该公司就可以声称它已经抵消了其排放量。

但近两年,这一机制却陷入困境:相较于通过自身技术减排,通过购买碳补偿的方式更容易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这种“碳中和捷径”常常被视为一种漂绿行为。

在此背景下,不仅谷歌,迪士尼、壳牌、雀巢等大公司也开始“避嫌”,纷纷撤回“碳中和”的说辞。

就连为这些企业碳排放目标提供认证的国际知名机构SBTi,今年也摇身一变,成了“碳中和刺客”,不仅陷入碳补偿风波,还被指涉嫌“漂绿”。

对于很多有减碳意识的企业来说,SBTi 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企业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何时能实现碳中和,但如果想要获得官方认证,就需要得到认证机构 SBTi 的认可。

SBTi全称是The ,负责制定气候目标标准、评估企业,顾名思义,“科学”是这个组织最大的特点。

自2015年成立以来,SBTi已经为5000多家企业验证了气候目标,其中包括谷歌、苹果、微软、戴尔……几乎所有知名大公司。

如果把碳中和比作一场考试,SBTi制定的科学碳目标标准就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影响考生的成绩,因此SBTi标准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发热议。

但今年4月,由于SBTi对碳补偿态度的转变,该大纲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对于价值链(范围3)减排,SBTi从完全不允许购买碳补偿,到允许10%的份额,直至今年4月宣布计划全面取消限制。

这与SBTi此前坚持的立场严重不符,因此SBTi被怀疑在气候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的倒退。这是一个以科学命名的气候组织,但其科学性目前正受到质疑。

图片来源:SBTi

加入SBTi,入学容易毕业难

SBT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这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一年,《巴黎协定》在那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正式签署,195个签署国一致同意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争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巴黎协定》签署后不久,SBTi正式成立,该组织的发起者是四个国际组织:全球环境信息中心(CDP)、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

SBTi 为企业制定了第一个基于科学的全球标准,用于设定净零目标,确保它们与《巴黎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

如今,如果你打开搜索引擎,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加入 SBTi 倡议。然而,这是一项自愿倡议,尽管没有规定要求企业通过 SBTi 验证其碳减排目标,但企业仍在争相加入。

SBTi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拥有SBTi科学基础目标的公司数量较2022年底增加了一倍。

2015 年至 2023 年已批准基于科学的碳排放目标的公司累计数量。来源:SBTi

一般来说,企业需要采取五个步骤来设定基于科学的碳目标:

第一步是提交承诺:向 SBTi 发送一封信,表明公司设定基于科学的目标的意图。

第二步,制定目标:按照SBTi标准,申请后24个月内必须制定减排目标。

第三步,提交目标:将目标提交给SBTi进行官方验证。

第四步是外部沟通:宣布目标并告知你的利益相关者。

第五步是定期披露:每年报告全公司的排放量并跟踪目标的进展情况。

第一步,提交承诺,是免费的,只需要填写公司信息并向SBTi发送电子邮件即可。这个简单快捷的步骤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加入SBTi非常简单。

“如果企业仅仅提交承诺,随后进行一波对外宣传,获得外部关注和流量,但缺乏后续的目标设定和实际行动,就很容易被指为‘漂绿’。”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办公室可持续转型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全告诉36碳。

自2023年1月起,SBTi开始收紧要求:若企业在提交承诺后24个月内未能提供具体目标,将被摘牌。

过去,对于没有提交承诺的企业,SBTi只是简单的将其从公开数据库中剔除,而现在,对于没有及时提交承诺的企业,SBTi会明确指出,并明确标注“承诺取消()”,相当于直接进行公开批评。

今年3月,SBTi更新名单显示,微软、宝洁、联合利华、沃尔玛等239家企业因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建立并验证减排目标,被剔除出承诺名单。

部分企业未能按时提交具体目标,被标记为“取消承诺”。来源:SBTi

中和支付下载_中和支付pos机怎么用_中和支付是一清机吗

当企业设定减排目标并提交SBTi核查时,将需要缴纳费用,具体缴纳标准根据企业规模、核查项目类型等决定,费用从1250美元到1350美元不等。

“这有点像大学的毕业答辩,企业按照SBTi要求的模板和格式,写一篇关于自身碳减排目标和减排路径的论文,现在要交给专家组评审是否合格。在评审活动开始的时候,企业需要根据评审项目的类型,支付相关的SBTi评审专家费用。”晶科能源ESG总监姚晨晨说。

放宽碳补偿门槛为漂绿行为开绿灯

大部分企业加入SBTi的动机简单而明确:首先来自于业务订单的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加入SBTi时,也会对价值链上的供应商有更严格的规定。

例如,跨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已明确要求其采购货物和服务95%的供应商在2025年前加入SBTi。

此外,迪卡侬、耐克、H&M等品牌的供应商也被要求提交SBTi目标,简而言之,如果企业不加入SBTi,就拿不到下游大厂商的订单。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提升国际影响力,毕竟SBTi是全球倡议,巨头纷纷加入,也让SBTi成为衡量企业减碳能力的可比因素。

一家新能源公司的ESG经理表示:“我们所有的同行都宣布将加入,所以我们不能失败。”

SBTi评审委员会发布考试大纲,企业自愿提交作业,这一机制一度运行顺利。

但今年4月9日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SBTi董事会突然宣布计划更新公司的净零目标设定标准:企业可以使用环境属性证书(包括碳信用额)来抵消范围3的排放。

SBTi成立之初,禁止企业通过购买碳信用额度减少碳排放,但巴黎协定签署后,碳补偿项目需求激增,SBTi从完全拒绝碳信用额度转变为接受部分信用额度,但最高补偿额度只能占总排放量的10%。

今年,SBTi 计划直接取消 10% 的门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购买任意数量的产品来抵消范围 3 的排放。

这个标准的放宽,相当于180度大转弯。

据称,该公告还绕过了员工和顾问团,导致内部沟通团队误以为网站遭到黑客攻击,这直接引发内部不满,员工们甚至联名写信反对,要求 SBTi 撤回公告。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连原本可以从中获益的外部企业也提出了批评。

时尚品牌H&M此前一直是SBTi的支持者之一,但今年5月,H&M集团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直接致信SBTi表达反对意见。

她在信中表示:“合作融资、工厂电气化和可再生电力开发将比自愿碳市场信贷更加昂贵和复杂,而且有导致企业在这些关键问题上不采取行动的风险。”

H&M的异议信(部分)。来源:H&M

另一方面,碳补偿项目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全球最大的碳信用机构近两年陷入信用危机,被质疑多数项目收效甚微。(36碳此前报道:全球最大碳信用公司,信用破产?|焦点分析)

绿色和平企业碳中和及林业碳汇项目顾问杨芳毅表示:“SBTi理事会本应继续致力于制定范围3碳减排的标准和方法,解决测量困难等问题,但SBTi理事会却试图用碳信用来‘解决’范围3排放。”

这很容易发出错误信号:要解决范围 3 碳排放,只要买买买就行。但事实并非如此。价值链脱碳需要大量技术投资,资金缺口不会因为一家公司购买了千里之外的碳补偿项目而得到彻底解决。

“如果想真正实现 3供应链端的碳减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求供应商及时转型到可再生能源。”杨芳毅表示。

这场风波持续了数月,今年7月2日,SBTi CEO Luis 宣布辞职,尽管他声称是出于个人原因,但持续不断的内部和外部批评可能是其辞职的催化剂。

争议的本质:碳补偿有效吗?

今年7月30日,SBTi终于作出回应,发布了一份关于修订企业净零排放标准计划的最新报告。

对于备受关注的范围3碳减排方案,SBTi并未给出明确立场,仅在文件中综合部分案例,更详细探讨碳信用在范围3排放中的潜在作用,此外,SBTi并未透露最终决策的方向。

SBTi表示,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修正案草案将于2024年底发布,并计划于2025年底生效。

从这场争论的本质来看,依然是国际社会对碳补偿的认可程度问题,特别是碳补偿在范围3减排中的作用问题。

“比如某企业购买了某地区热带雨林的碳汇项目,但这个项目和企业自身的供应链没有任何关系,不能直接为企业的减排进程做出贡献,这也是这类项目容易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张文全说。

张文全提到,国际社会对碳补偿的谨慎态度日渐加深,企业购买廉价、劣质碳汇、被指“漂绿”的案例屡见不鲜,潜在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他建议企业优先考虑自身价值链内的减排手段,即使在购买碳补偿项目时,也应关注难以削减的剩余排放量,谨慎选择优质碳汇。

不过,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直接否定碳补偿项目并不科学,这只是一个“度”的问题。

“无论是碳补偿还是购买绿电,虽然减碳逻辑不同,但都是全球都在运作的市场化减碳机制。这本身不是坏事,因为都是在为气候治理买单,但如何管控,是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姚晨晨说。

除了优先考虑企业自身减排量,姚晨晨认为,裁判机构SBTi可以给出更细致的状态标签,比如企业完成范围三碳减排目标后,无论是通过技术减排、购买绿电,还是购买碳补偿,都可以设计不同的标签,不要混淆。

SBTi未来的走向,还需等到标准最终稿出炉才能下结论,但有一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廉价、低质量的碳补偿项目,早已成为“漂绿”疑虑的焦点。

面对愈发严格的碳中和认证标准,企业最重要的是做好自身本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