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陆村
来源 | 广联达新股
数据支持 | 毕达哥拉斯大数据
据市场消息,立志成为中国领先健康险平台的水滴公司计划于2021年第一季度在美国上市,预计募资额5亿美元,高盛、美国银行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水滴创业仅四年,已完成四轮融资,融资总额逾32亿元,投资方包括IDG、蓝驰创投、博裕资本、瑞士再保险等,每一轮都有腾讯参与。
受到众多机构青睐,水滴公司真的那么完美吗?
王牌产品-水滴筹
说到水滴,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沈鹏。大学毕业后,他加入美团,成为美团第10名员工,带领美团实现外卖全国市场份额第一,为美团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对互联网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来,他意识到互联网保险的巨大商机,毅然选择离开美团,创办了水滴。
最初,水滴公司没有保险经纪牌照,不能从事相关保险经纪业务,所以先是推出“水滴集资”和“水滴互助”来积累流量。
“水滴筹”是面向个人因患重病寻求救助的群体,通过互联网进行募捐,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亿爱心人士捐款,为重病患者筹集了近300亿元救助资金。“水滴互助”是一个网络互助社区,加入社区后,如果有成员不幸患病或遭遇意外,其他成员将以“均等分担”的方式共同出资救助。截至目前,已救助近1.5万人,救助金额超过17亿元。
水滴筹和水滴互助虽然模式不同,但都是为解决底层群众因病致贫的痛点而生,也确实吸引了大量流量,为公司带来了3亿多用户。海量用户是一座等待发掘的宝库。水滴在2017年上线线上保险商城也是顺理成章,商城里的保险产品都是水滴和多家知名保险机构合作的,水滴则扮演保险经纪人的角色,从中收取佣金。
水滴筹和水滴互助将流量引流至水滴保险商城,用户购买保险,水滴公司收取佣金,从而完成“募资-互助-保险”的商业闭环。然而,这个看似完整的闭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漏洞。
“利润”里有水分
风险在哪里?
首先是流量端。
水滴筹是水滴公司最被大众熟知的产品,因此很多人以为它是一家慈善组织。然而慈善只是幌子,内核却存在不少“地推乱象”。据某视频平台卧底水滴筹地推团队发布的消息,水滴筹的募捐顾问按照订单数量阶梯式收取佣金:5单有效,每单80元;6-10单有效,每单100元;每单最高佣金150元。如果每月订单量不足35单(无论是否有效),将直接淘汰。机械化的奖惩机制,迫使募捐顾问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做法,比如不加区分地帮助用户发布募捐信息,与同行争抢客户等。
水滴互助本身也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平台不知道用户的真实情况,所以有的用户会带病入群,这对其他正常参与互助群的用户是不公平的。长此以往,会增加正常用户的负担,削弱他们参与互助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如果给用户造成损失,就无法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互助作用了。
接下来就是货币化阶段。
据沈鹏今年2月的内部公开信,新冠疫情导致资本市场降温,水滴要么加速盈利,要么倒闭。可见,水滴至今未能实现盈利。不过,几个月后,沈鹏公开表示,公司在4月、5月已实现盈利。
沈鹏表示,盈利的主要原因是水滴保险商城上半年月均年化保费达到10亿元左右。不过需要考虑到的是,线上业务在疫情影响下出现增长并不意外,在疫情防控得力的情况下,保险商城能否继续增长还是个问题。另外,水滴高管年初以来集体降薪20%,这对利润贡献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盈利”其实是充满水分的。
最后,根据沈鹏的公开表态,水滴公司的保费只有20%来自于募资流量转化,这意味着剩下80%的业务来自于客户主动或者公司品牌营销活动,这需要更高的营销成本,这或许也是公司一直未能盈利的原因。
总体来说,水滴在流量消耗方面比较混乱,消耗用户的爱心和耐心,而且很难让大家相信它已经跑通了变现逻辑,如果水滴想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或许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格隆汇隆重推出“投研群”系列,针对每一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我们都会建立微信群,为投资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互相交流投资逻辑、分享观点,更好地挖掘资讯、实现价值。
今天我们上线“水滴筹-投研群”,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小姐姐申请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