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也成为了跨境支付领域的一个高频词。
相较于境内支付业务,跨境支付被认为是近年来更加看好的支付发展方向,这得益于外贸额度的持续增长、政策的不断放宽等因素。但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增多,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很多人不禁要问,跨境支付的发展窗口期还能持续多久?
疫情之下的危险与机遇
2019年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汇发[2019]13号,简称13号文)。支付机构外汇结算业务从试点阶段进入正轨,虽然没有直接发放新的牌照,但仍然需要重新审核、注册,没有业务量的机构开始退出市场。同时,13号文也允许银行注册进入市场。文件发布后,银行与支付机构是行业上下游,但同时也成为了竞争对手。
当时业界还在评估该文的影响。一方面,我国是外汇管制国家,即便外汇涉支付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属于高度监管领域;另一方面,规则的明确有利于解放支付机构的双手,积极探索跨境支付已知和未知领域。从整体舆论基调来看,未来仍看好。
到2023年5月,通过跨境外汇支付业务登记的支付机构将只有23家,而原先试点的支付机构有30家,其中还包括几家新机构,整体登记通过率约63%,如果加上新增的14家银行,一共有37家机构,这依然是不会放松的强监管领域。
但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发生了,而且已经持续了三年。
疫情发生后,原有的外贸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疫情期间国外客户来华困难,以小商品出口为主的南方省市面临“进不来客、出不去货、收不回款”的困境。
于是,外贸商家更倾向于线上销售的方式,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跨境电商B2C的方式,这种支付方式有平台的合规背书,相对来说更加容易。还有一些外贸商家,主营跨境B2B业务,中国商家与全球买家进行贸易。支付时间不确定、买家身份难以确定、各国政策复杂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原有的三位一体的外贸支付方式难以适应疫情特殊时期的跨境支付需求。
由于收款不便,当时不少外贸企业或多或少都从地下钱庄获得了资金,再加上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影响,不少外贸省份都出现了“冻卡潮”,外贸企业迫切需要合规、便捷的跨境支付方式。
针对这一情况,2020年5月,在我国疫情稳定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的通知》(汇发[2020]11号,以下简称11号文),让很多跨境支付业务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11号文第二条规定,“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可以自行结清出口货物在境外发生的仓储、物流、税收等费用与出口付汇之间的差额,并按规定申报实际收付款数据和还原数据。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至海外仓的货物,实际汇回的销售收入可以与相应货物的出口申报金额不一致。跨境电商企业应按照现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规定报送外汇业务报告。”
可以进行差价结算,汇款金额可以和报关金额不一样,给跨境支付业务带来很高的灵活性,这意味着货物发出后,不必立即或全额退还款项。
2020年6月,在11号文发布一个月后,海关总署发布2020年第75号公告,新增跨境电商企业海外仓出口货物适用的海关监管模式代码“9810”,并决定在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宁波、厦门、郑州、广州、深圳、黄埔等10个海关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9月,海关总署又新增12个城市支持该模式。9810模式,也就是业内俗称的跨境B2B出口海外仓。
在11号文和9810模式的双重政策扶持下,疫情发生三年来跨境B2B收款发展迅猛,众多跨境电商B2B收款企业交易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这也让为跨境B2B企业提供跨境外汇支付通道的支付机构和银行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外汇与人民币的兑换不仅仅需要有跨境外汇支付资质,“跨境人民币+香港MSO”成为新的选择。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从事跨境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共有45家,其中跨境人民币支付机构43家,具备跨境外汇支付资质的支付机构有20家。
本币优先政策下,跨境人民币近两年也迎来政策利好,2022年6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支持新外贸形式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将支付机构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拓展至经常项目。
相较于跨境外汇支付,跨境人民币支付违规风险更低、政策灵活性更大、申请门槛更低。支付机构具备跨境人民币资质后,可在香港申请MSO牌照,在香港完成外汇转人民币业务,再将人民币存入境内账户,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这一流程依然可以实现跨境外汇支付的大部分服务能力。
但不管是跨境外汇还是跨境人民币,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跨境外贸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而新的商业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跨境B2B收款合规压力依然巨大,包括交易真实性难以还原、虚假订单多、海外仓监管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为该模式的跨境支付政策优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这引发了业界的一个疑问:跨境支付的红利能维持多久?
发展与合规之间的博弈
不存在顺从。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你直接逃跑。
这是多年前外贸人经常用来嘲讽合规的一句话。长期以来,很多外贸企业游离于监管之外,其中就包括合规规则不明确、合规成本过高等问题。一位资深外贸研究员曾向移动支付网透露,单从税收角度看,很多外贸企业受益于政策漏洞,不需要纳税,甚至偷税漏税。
但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中,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9%。
海关总署称“跨境电商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生机勃勃,不容小觑。这已不再是一个小众市场,对合规的重视程度也会有别于往常。但合规不应该压抑市场活力,合规监管就像走钢丝,但要持续推进。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是一份将重塑支付行业监管格局的顶层文件。
此外,从事跨境支付的相关机构在2021年还收到了另一份文件,即《跨境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跨境支付直连断线、境外实体在华开展业务的监管要求、跨境支付尽职调查详细要求、跨境支付外包服务要求、跨境支付违规处罚细节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份文件将成为跨境支付领域的顶层文件。
目前,两份文件的正式版本均未出炉。业内普遍认为,一旦《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条例》公布,《跨境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也将不远了。毕竟,一旦确定支付机构的最高监管机构,细分领域的细则也将明确。
2023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送审稿)》已完成并进入审议阶段,这意味着距离正式公布已经不远了。不少业内人士预计,《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发布。
那么,换句话说,跨境支付的发展窗口期会持续多久?
近日,移动支付网针对跨境支付行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超过280家跨境支付产业链参与者参与了调查,其中64%为跨境支付服务企业,其余36%为外贸公司、数字服务商、媒体等跨境支付行业参与者。
当被问及跨境支付的政策窗口红利期将持续多长时间时,45%的受访者认为将持续3-5年,20%的受访者认为将持续很长时间,19%的受访者认为将持续1-2年,15%的受访者认为将持续5-10年。
从政策角度来看,近半跨境支付从业者认为这一红利期仅能持续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