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控评灰产生意泛滥,跨境电商刷单现象引关注

2024-09-16
来源:网络整理

做过电商或者经常网购的朋友都知道,商品评论对订单的最终成交有着直接的影响,原本对商品感兴趣的人看到好评可能会直接下单,看到差评可能会直接放弃订单。

这也导致网络造假、控评等灰色业务悄然滋生,在中国尤为猖獗。我们网购时收到的“好评返现”小卡就是这种业务的一种形式,但相对入门级。还有更专业的造假工作室和团队,业务范围甚至从国内延伸到了跨境电商。

假单会死,别假单等死

在跨境电商圈,不难碰到一些刷单广告,有些服务商自称在各跨境平台帮卖家刷单。跨境人中流传已久的一句话是:“刷单是死路一条,不刷单也是死路一条。”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一些平台上,几个大类目排名靠前的卖家,或多或少都是刷单的,不刷单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店铺数据……

那么刷单到底是什么?

虚假订单最常见的手法就是通过非法手段制造虚假交易记录,通过“伪造”订单来增加产品销量和美誉度。

在网上购物时,我们只能看到商品的图片、文字和视频描述,无法“触摸”到商品的质量,最可靠的检查方式就是看已经购买和使用过的产品销量和用户评论,这些可以间接证明产品质量是否可靠。

而且很多电商平台的产品排名是跟卖家产品销量挂钩的,销量低不容易被买家察觉,即使有店铺流量或者进行广告吸引买家,发现没有销量也没有评论,或者差评太多,买家自然会心生疑虑,成交概率极低。

因此,一些平台的卖家暗中花钱找专门的造假团队,制造一堆假订单,卖家可以发空包、砖头,甚至不发货,在完成订单签收后,再发布好评,让真正的消费者觉得卖家的产品很可靠,从而促成交易。

这种哄抬订单行为虽然误导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但并不严重,一些哄抬订单团队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犯罪。

轻微罚款甚至监禁

今年4月,寻乌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个伪造订单、控制评论的跨境电商工作室,抓获3名涉案人员,缴获电脑、手机等作案工具一批,清缴违法所得14万元。

去年底,该工作室法定代表人张某注册了数千个亚马逊平台账号,开始承接为平台店铺刷好评、差评的业务,赚取服务费。其间,张某招募陈某、林某等员工,利用这些账号通过伪造交易记录、编造好评、恶意为竞争对手刷差评等违法手段,帮助商家提升产品销量、美化平台评论。截至被查,该工作室月均盈利3万至4万元,累计盈利约14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的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广告,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广告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这家刷单工作室除了收好评,还恶意差评,诽谤竞争对手,被抓也不算冤枉,还有一起刷单工作室触碰国家红线,被抓进监狱的案例。

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期间,熊某、陈某、项某等人通过制造虚假订单、物流、支付信息获取违法所得,使之符合跨境电商平台“三单一致”要求,随后通过多个跨境电商平台以零售进口渠道走私护肤品、化妆品等原本应当按一般贸易或邮寄物品申报进口的商品,逃避正常纳税。经查实,熊某等人通过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等方式偷逃税款2000余万元。

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熊某、陈某、项某等人违反海关规定,非法走私货物、物品,其行为已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判处熊某等十五年至二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可不是刷好评这种小动作,而是“走私”行为。据小A介绍,以奶粉为例,一般贸易进口的综合税率约为27%,而跨境电商进口税率约为10%,两者有近17%的税差。上述伪造一堆买家信息,以个人名义购买跨境商品,再转卖牟利的违法行为,就是为了逃避两者之间巨大的税差。

事实上,国家针对“刷单”的法律法规也日趋严厉,6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好评返现”属于违法行为,更何况刷单、炒作口碑等影响用户选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前文提到的刷单走私等严重行为。

成功是因为假订单,失败也是因为假订单

有卖家可能会说,被抓到刷单的也是提供刷单服务的工作室,跟我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对于卖家来说,刷单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产品销量和口碑,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虚假繁荣难以为继。一旦被发现,可能面临国家和平台的制裁,巨额罚款和税费,更不用说名誉受损了。严重的话,可能面临账号停权、资金冻结,甚至刑事处罚。

2021年第二季度,亚马逊发生大量账号暂停事件,其中大量卖家因“刷单刷评论”被暂停账号。根据“亚马逊商业解决方案第3部分”中“条款与终止”的规定,卖家若违反以下情况,将被直接暂停账号,其中明确写明:

该账户的某些行为可能会损害其他卖家、买家或亚马逊的利益,例如非法合并评论、操纵评论、虚假发货等。

曾经的深圳3C领域销售王,因为假订单,一度成功,也一度失败。

据悉,该大卖家从成立到销售额破亿仅用了3年时间,之后从1亿元到0亿元仅用了10年时间,销售额增长了50倍。

2021年亚马逊封号事件,波及该卖家全部六大品牌,封号总数达330个,占其店铺总数的70.21%。随后几年,该卖家业绩遭遇重创,总营收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这款爆款产品的成功,依赖于亚马逊平台前期的铺货刷单模式。卖家选择在某一领域开设大量店铺,然后通过各种刷好评的方式垄断某一品类。比如消费者想买耳机,亚马逊平台上可以选择的店铺,都是由同一个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不管怎么选择,都是属于同一个卖家的。

他的失败也源于对亚马逊平台单一违规运营模式的依赖,亚马逊的封号风波也预示着此前分销模式的终结。

因此,当卖家决定刷单时,其实他们也变成了“黑帽”玩家,虽然能赚快钱,但平台也握着他们的把柄。当平台真要“电收网”时,连价值几亿的“大鱼”都逃不掉。至于其他“小鱼”,就看平台愿不愿意收拾了。

好产品总是热销

“不是说在亚马逊不刷单就死吗?”不少卖家都表达了这样的疑惑,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资深亚马逊卖家觉得没必要刷单,也不鼓励刷单。注册很容易,而且产品好的话,不管怎么卖都很容易爆款。

而且从2021年封号风波开始,亚马逊几乎每年都会有这样的风波,尤其在大促前夕,对平台卖家进行不等规模的合规行动,更是成为主流趋势。

前段时间,亚马逊突然公布了“打击假订单”的成果,深圳、上海两地一批假订单服务商被亚马逊起诉,截至6月21日,14起针对假订单服务团体的诉讼中,已有4起胜诉。

因此,卖家尽量不要碰“排名优化”、“下拉推广”、“合并国际评论”、“直评”、“相关视频”、“引导好评”、“限时抢购”等服务商提供的违规服务,如果陷入新一轮封号,别说能分得Q4旺季的一杯羹,甚至可能被封号、下架,甚至资金被冻结。

水太清则无鱼,总有人为了高额利润而刷单,但这也伴随着高风险,刷单行为本质上就是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长此以往,会导致消费者对跨境电商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试想一下,如果消费者根据一堆销量和好评购买了产品,却发现产品质量不好,那么消费者很容易对平台和卖家失去信任,从而减少购买次数甚至放弃平台,这对平台生态也是非常不利的,也就不难理解各大平台为何纷纷“严厉打击”假订单了。

而且刷单做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难以保证长期有效,一旦停止刷单,商品的销量和口碑很可能会快速下滑,还不如把这笔投入用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正常的营销推广上,用品质去赢得订单和口碑。

国家的政策法规始终明确一条:任何违反法律法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和制裁。电商平台和行业服务商也遵循这一原则,追求规范运营,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

我也觉得应该尽量避免虚假订单,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