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电信诈骗手段:天上掉馅饼的陷阱

2024-09-20
来源:网络整理

大家好,这里是严肃的广播专栏,以后管家会不定期的和大家聊聊自己最近的经历和感悟。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一种成功引起管家注意的新型电信诈骗。

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发现地上掉着一封信封。你打开一看,是一张银行卡和密码。信里的内容大致如下:

X主任:

感谢您对我们公司的大力支持。随函附上一张银行卡,里面有我们公司的小礼物。密码是项目开始日期()。如果您在取款时遇到任何问题,请咨询您开户的银行(0516-)。

此时你一定在怀疑卡上真的有钱吗?然后你找到 ATM,插卡,输入密码,发现余额是 30 万!到现在为止,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套路已经司空见惯,但接下来的发展就脱离了“陌生人突然站出来要求分钱”的剧本了。

你选择取款后,问题出现了:ATM机上显示“Not ”。于是你打电话给信中提到的银行,此时,电信诈骗开始了。电话号码肯定是骗子的号码,对面的“客服”会告诉你:“先生/女士,我发现这张卡有5000元的滞纳金,你只需要往卡号里转5000元,就可以随意存取款了。”

诈骗分子只需申请一张30万元额度的信用卡,并通过提前销卡等手段,就能达到“能查额度,但不能提现”的目的,然后就可以把剧本演得活灵活现。

管家无数次说过“千万不要往陌生的账户里转钱”,但如果这个账户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提供的怎么办?2016年6月21日,无锡某公司会计钱先生就遭遇了这样一起电信诈骗案。

公司副总经理顾先生突然加了她为好友,并把她拉进一个以公司名字命名的微信群,看到微信群里全是公司员工,钱女士自然以为这是工作群,可没想到,这是一个骗局的开始。

在微信群中,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先生以与深圳郑先生洽谈合同为由,编造退还客户定金、支付首付款等借口,要求会计钱先生分两次共计转账136万元。

直到月底结账时,钱先生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原来这个微信群是假的,群里都是骗子,钱先生赶紧报警。

警方分析,很可能是会计本人或其同事登录了钓鱼网站,微信信息被复制,骗子才得以建立虚假“工作群”。经过警方调查,两名负责套取资金的诈骗嫌疑人被抓获,真正的“供应商”仍在追捕中。

微信购物群名_微信群购物群的名字吸引人_好听的微信群名购物

你深知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但可能很难想象自己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利用假冒网站进行钓鱼也需要技巧,更可怕的是,只需一张快递单就能轻易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送货单上写着你的姓名、手机号、地址、网店、商品等信息,通过你的名字或者昵称,别有用心的人就有可能找到你的微信账号、购物平台账号。如果你经常网购,承担了家里不少的消费,那你就要注意了。你家里最需要什么产品、你多久购物一次、你的地址、电话等信息都很容易被掌握。如果送货单处理不好,一张小小的送货单就能泄露你全家的信息!

哪怕只有一个电话号码,与时俱进的诈骗分子也不会轻易放弃,电信诈骗撒网广泛,手段不断创新,钓到的鱼不一定是笨鱼,人不是笨才上当,而是诈骗分子太狡猾,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2016年7月,清华大学一位教授遭电信诈骗分子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拨打诈骗电话,以证件不全、涉嫌偷税漏税等要挟,并能准确说出合同号,甚至很多交易细节,让这位教授一步步落入陷阱,最终损失1760万元。

近日,警方在台湾某办公大楼内成功拘捕7名涉案男子及1名女子,犯罪嫌疑人均已依法绳之以法。

两起电信诈骗案件的相继破获令人欣慰,但打击电信诈骗并不一定需要警方出手。

近日,广州一名银行工作人员成功阻止了一起电信诈骗案。67岁的吴奶奶执意要给“姐姐”转25万元用于装修房子。银行工作人员在协助过程中发现,转账账户上登记的吴奶奶身份证出生年份为1972年,与“姐姐”年龄严重不符,工作人员便极力阻拦。

原来,事发当天,吴奶奶接到电话称,她涉嫌洗钱,要求将普通账户中的资金转到“安全账户”,否则将被判刑。诈骗分子威胁吴奶奶不许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如果告诉孩子,孩子也要被判刑。吴奶奶称,接到这个电话后,她大脑一片空白,紧张、慌乱,立即到支行转账。

要不是业务员眼尖,吴奶奶的积蓄可能就被骗光了,后果不堪设想。你也可以加入反诈骗队伍,向管家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安装管家,标记诈骗号码,惩罚诈骗者,也是小菜一碟。

未来管家会和大家一起努力防骗,也会持续传播防骗知识,让世界远离小偷!继续关注管家,一起学习防骗,不交智商税,守护好自己的钱包!今天的报道就到此结束,我们下次再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