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来自电影《逆转人生》,吴世勋时隔多年再度出演喜剧,去贡献票房,跟他的成名作《独自等待》完全不一样,只有闫妮的土地奶奶有点土里土气才过瘾。
点击下方音频,聆听小莫老师温暖的朗读
微信昵称的鄙视链是一门学问,了解得越深,社交技巧就会越精准。
处于这一链条顶端的是那些只使用真实姓名,同时使用名字和姓氏的人。
他们一般都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与普通人不同,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很容易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所以他们并不追求工作之外的物质享受。
这群人不担心陌生人用真名窥探自己的私生活,他们从来不会在朋友圈里炫耀,也不理会来自不知名人士的批评,他们忙于各种事情,无暇关心普通人那些麻烦不断的“生活”。
这样的微信名称就是一张电子名片,自信、高效、直接。
对于名片主人来说,微信不是一个社交软件,它只是一个分配任务、与各界大佬共事的平台。
使用真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名字是招牌,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这些大咖都留着,千万不要删,就算朋友圈被屏蔽了,通讯录里留着头像,散发精英光芒,也真的很棒。
在实名制带动的第一梯队中,还有另外几类:
第一类是姓和名都是英文的,比如Koo和Fong。
这种昵称,无所谓名字古不古,关键是姓氏,必须按照中文读音翻译,直接拼音不算。“李”是Lee,“蔡”是Tsai,“金”是Kam,“陈”是Chan。
他们很可能是拥有高学历的海归,或在外企就职,大部分可能从事金融行业。
时不时我会在朋友圈发一些带伞的鸡尾酒照片,秘书Lucy为我做了拿铁艺术,深夜时我会分享一些英式心灵鸡汤故事,一般是欧洲小众作家写的。
没必要删除这些人,只要把他们的朋友圈当成“每日一句”,睡前学起来就行了。
第二类是出国留学的高材生,他们的微信昵称都是中文名+英文昵称,比如李莉莉、张三。
这些都是认真的学术成就者,他们不会向朋友发送群发消息,要求他们宣传他们想要开始代表他人购买。
白天偶尔看到他们发夜景,晚上睡觉前吃早餐,大多数时候都在抱怨写不完。
若干年后,当他们学成归来时,也许他们的名字就会升级为上面的那些。
第三种是在自己真实姓名前加上公司名称的人。
之所以能挤进第一梯队,是因为这样的名字让人省去了不少麻烦,有用就留着,用着安心删掉就行。
但如果这样的绰号加上一个误导性的头衔,比如“主席”或“总裁”,那很可能就是一个大骗子。
真正的大佬们,都站在蔑视链的顶端,漠然处之。
蔑视链的中间部分是存在感最少的群体。
这群人的名字聚集在正态分布图的中间位置,基本延续了QQ时代流行的昵称类型,具有“故作神秘”和“意思表达不清楚”的特点。
也许我的中文水平还不够,所以我就用一串代码来表达我的态度。我不需要别人看懂这一长串蹩脚的英文,我只希望自己看懂。
这种人可能有点内向或矜持,但并非不可捉摸,他们的英文昵称里可能包含着他们的中文名字,或指代他们深爱的角色,或代表着难忘的回忆。
有时候,你必须对这样的单词保持警惕。特别长的单词可能真的存在。
有些人这样命名,是因为我曾经看到有人把这个词翻译成“爱情灵药”,经专家提醒,才知道那是一种壮阳药的名字……
还有与上下文不太契合的中文名字,产生了戏剧冲突,违背了现有的认知,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比如“宇宙最伟大的爱”,这个名字就像一道中文阅读题,连出题人自己都看不懂他的用意。
名字背后一定有浪漫情怀,有崇高理想,有仰慕之地,有独特的理念。评判这种昵称,就像看封面选书一样,喜欢就买来读,不喜欢就扔到一边。
“风雨里的彩虹”敏感而纠结,“认真的小流氓”有欲望却没勇气,“石头装死”性格深沉,“网络绿帽小王子”大概也有一颗想要出名的心。
这个类别很难判断,所以请根据您的喜好删除它。
有些人总喜欢在名字里写上自己的地位。
中老年人是这个群体的主力,我爸妈的微信名总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冷漠感。
母亲喜欢称呼自己为“山风”、“西楼圆月”、“春花”、“太平是福”,一个名字就足以熬出一碗鸡汤了。
父亲们就深刻一点吧,他们要么是“奔腾的狼”,要么是“逆风而行的绵羊”,要么是“统治世界”、“俯视群雄”。
不管他们的昵称有多霸气,他们的微信界面上一定有一个群,名字叫“家和万事兴”。
关怀中老年人,看得懂,但不说出来。
还有一种人,他们的昵称会告诉你他们想做但不能做的事情。
“减肥小猪”吃多了之后,就会抱怨朋友太多、食物太残忍。
“定居北京的小强”可能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没有力气回家;
“希望永远幸福的大胖女孩”一定刚刚经历了一场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还有那些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各个偏远地区的,比如“安道尔吴彦祖”、“特洛伊林志玲”、“阿姆斯特丹刘能”等人,恐怕都是有着一颗向往诗情画意、向往远方的心,却又无法摆脱生活中的现实,不得不从中抽身而出。
至于那些喜欢将古书的名字附加在自己的绰号上,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圣光祝福的人,恐怕真正看过古书的人,屈指可数。
而剩下的,则相信世界充满爱,无论男女,都喜欢用表情符号来装饰自己的昵称。
将通讯录移到最后一个“#”的位置,让所有多彩的灵魂聚集在一起。
终于来到鄙视链最让我郁闷的地方了,只可惜微信不能批量删除。
处处彰显存在感的AAAA党,他们的自信从何而来。
A字的形状就像一些微商的化身:磨砺心智,只为增加订单量。
按时签到朋友圈,转发成功榜样,并附上海上日出的照片。
但当广告开始播放时,所有的美好都被遗忘: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减肥,不用面膜的人都是无可救药的颓废者,不做微商的人都是穷人。未来的市场将扩大到冥王星452b星球。
至于那些敢说自己的产品能起死回生的,就删掉吧,别让这种虚假宣传的形象影响到还在努力赚钱的微商同胞们。
先生和宝宝永远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长大。
昵称前面带“先生”的都是油头油脑的文艺青年,头像一般都是一个帅气的外国男人,头扭了四分之三,露出耳后的纹身,或者双手插在裤兜里,身体歪向一边,低着头,看看那双鞋。
你注意到了吗?他们都没有脸。
这是伪文人最爱的状态:手握琵琶,半掩面,照片只露出他们路过商场玻璃时的侧影,穿着冷艳的潮流品牌,深夜分享不超过30条评论的音乐,配上文字,最爱的《失眠》。
满脑子浪漫情怀的男生,或许只来得及感叹一时的爱情悲伤,以后必然要经历人生的沧桑。
还不如留着,过几年看看XX先生自豪地展示家里盛开的牡丹呢。
那些中文名字里有“娃”字的人,都在努力维护自己心中小公主的形象。
删掉就行了,想想看,朋友圈里的自拍大家都知道是啥样子,转瞬即逝,毫无营养价值。
最让人抓狂的是树立一座没有任何文字的纪念碑,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幼稚。
只用表情用这个昵称的人内心戏太多,又不能装可爱、装深沉,没必要,还会给别人添麻烦。
有时候突然想找一个人,但所有和他名字相关的信息都没用,找遍通讯录也没找到线索,最后问了七八个朋友才知道他的微信昵称是:
直接删除。
还有更变态的:
为了一个昵称而花费这么大的力气,真是太可怕了。
不管是相似的也好,不愉快的也罢,以上总结纯属娱乐,但也并非完全是胡说八道。
和头像类似,在写昵称的时候,无论你如何刻意隐藏自己,其实都是在表露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意识。
网名所呈现的“自我”通常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但表达自我形象是一种本能的诉求,它不仅仅是一种“伪装”,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打破现实生活中既定规则的代价,远小于改变容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昵称满足了人们想象的欲望和情绪的释放。
一位名叫“奎”的网友称,自己因为一件小事不开心,就在自己的昵称前面加了“垃圾”两个字。没想到,他的叔叔给他发来了这样的信息:
“不管是为了吸引朋友,还是为了社交羞怯,或者只是为了好玩,昵称都是我们向外界打开的一扇窗户。然而,有些人喜欢打开窗户却拉上窗帘,而另一些人则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扔出去。”
对于陌生人来说,昵称是彼此认识的第一方式;对于闺蜜来说,统一的昵称是友谊的颂歌;对于曾经熟悉,后来渐行渐远的人来说,昵称就像门上的猫眼,即使朋友圈被屏蔽了,也可以用来辨认对方,看昵称其实能满足想偷看关心背后的小小欲望。
很多人都明白,昵称这种小事不值得多谈,而且无论怎么概括,总是带有主观性和偏见的。
但如果你两三年没改网名,也不为此担心,那你可能真的不再年轻了。
● 电台原声:郝云《假装装逼》●
妍妍的唠叨:
今天是周末,所以选了一篇带有“酸萝卜”味道的文章推荐给亲爱的你,清爽又刺激,反正我编辑的时候笑得好开心啊。
“作家”真是可怕的生物,他们总能观察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冷静地分析,让你默默地裹紧破烂的外衣,试图掩盖自己人性的点滴细节。
读完整篇文章后,我松了一口气。好吧,我用的是真名,而且我处于鄙视链的顶端。真是惊险万分,哈哈哈哈。
燕燕
感情八卦,一个能真能讲道理的女生,不仅会写文章,还会教你泡妞技巧,关注曹植,找到共鸣,治愈你所有的不开心。:)微博@槽值。
● 听说点赞的人会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