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代号“霸王行动”的海上登陆攻势正式展开,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底登陆”,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战争规模巨大,共有近300万士兵跨越英吉利海峡,伤亡极其惨重。艾森豪威尔评价说,战争的恐怖只有但丁才能形容,连续走几百码,脚下都会留下死尸和腐烂的尸体……
2013年,阿里巴巴在移动社交产品上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其在移动电商领域的核心也出现被竞争对手“蚕食”的迹象。2月28日,马云发表公开信称,阿里巴巴将全力布局无线领域。虽然他没有明说,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两个产品就是来往和手机淘宝。
两个市场的交流几乎停止了,但手机淘宝的胜利,让阿里巴巴在PC时代电商的霸主地位继续延续到移动时代。
2015年11月,手机淘宝成为双11主战场,无线交易额高达626亿,据第三方调研公司数据显示,当日手机淘宝DAU达1.89亿人。
对于阿里巴巴的移动战略来说,淘宝手机的胜利犹如一次“诺曼底登陆”,从当时的“All in”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对于无线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盟军“霸王行动”的预期。
两年前,马云在一封公开信中提到,“变革的纠结和阵痛,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位同事。”两年后,这场全面战争的参与者在回顾那场战争时,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淘宝手机在两年的时间里历经曲折,终于实现了如今淘宝和阿里巴巴的移动电商迁移。
手机淘宝团队成员回忆:
“全力以赴。战争开始后,很多人都从原来的部门被调到了战场前线,有些人无法适应就离开了,又被后来的增援部队接替,感觉不管死多少人,这场战斗都必须胜利。”
2013年,微信拿到票的时候,阿里巴巴还在四处摸索。
2012年“双十一”,天猫、淘宝交易总额由2011年的52亿元飙升至191亿元,创下全球网络购物单日交易额最高纪录,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商时代牢牢确立了霸主地位。
但好景不长,移动浪潮来了,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微信就在2013年3月突破1亿用户,拿下了移动端第一张入场券,让阿里、百度都不知所措。
2013年,阿里巴巴在移动化方面还犹豫不决,还只是初露锋芒。淘宝也有移动端,但当时的定位是“多端”,也就是说主要在电脑端使用,现在有了移动端,可以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比如卖手机充值卡。大家都感觉到了移动化的浪潮,但阿里巴巴还没有找到方向。
随着智能手机的全球化之旅迅速席卷用户,阿里巴巴也掀起了APP开发的热潮,各个业务线都组织了移动开发团队。一时间,大量APP遍地开花,却没有主心骨。
不能说阿里巴巴不重视无线,当时阿里巴巴从多个部门选拔精英组建无线团队,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从长远来看,这一阶段的试错会成为后来淘宝手机成功的养分。但当时这种原地打转的状态让阿里巴巴高层非常头疼。当马云发布公开信《变革的纠结与阵痛》时,无线或许已经成了他心头之事。
那时的混乱。
阿里巴巴迫切需要在移动战争中取得一场胜利来扭转局势,同时也需要挑战如何将庞大的平台搬到掌上手机屏幕上。因为时间不等人,如果阿里巴巴不做好充分准备去接手移动电商,或许别人就会替阿里巴巴接手。
手机淘宝的上升趋势
iOS和开辟了另一个世界,这是阿里内部达成的共识,但如何在无线网络上实现手机淘宝,还面临一个很痛苦的选择。
App非常适合做小工具,比如听音乐、聊天、查天气等。但淘宝是一个超级大平台,如果以工具属性切入移动端,淘宝的大平台优势就没了。而大平台如果要搬到移动端,之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产品臃肿、网络薄弱等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绊倒这支“搬山”队伍,一旦失败,就是彻底溃败,再也没有挽回的可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手机淘宝团队最终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就是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把平台搬过来。之前公司内部互相竞争的APP,都可以作为淘宝的一个模块、一个频道、一个功能。
也就是说,手机淘宝要做一个超级航母,运输机、战斗机、侦察机等飞机都驻扎在淘宝上,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将用户运送到不同的区域。只有像天猫、聚划算这种足够优秀,能够独立支撑一个小平台的产品,才有机会成为独立APP,但还是需要驻扎在手机淘宝板块待命。这种模块化设计,几乎成为了平台APP产品的标杆选择。
在那个十字路口,除了偶然成功的微信,每一个决策者可能都对移动时代感到很迷茫,很多都做了错误的平台选择,比如豆瓣、沪江,他们多点布局的策略,基本上让他们在移动时代失去了话语权。
确定方向后,2014年,淘宝手机团队开始了痛苦的调整过程,包括兵与将的调整、部门负责人的调整。经过反复的动荡,原有的团队几乎全部更换。后来打造淘宝手机的“三人组”也顺利集结,分别是技术总监南天、负责无线UED的青云、产品运营总监蒋凡。这个三人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淘宝体系的“大迁移”。
2015年9月,手机淘宝日均活跃用户数(DAU)突破1.1亿,同年双11,手机淘宝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8亿。
三人两年的冲刺
在确定“航母”战略后,手机淘宝开始付诸实施,在产品呈现上,打造模块化“容器”,为了适应用户习惯的变化,手机淘宝从PC时代的搜索,变成了移动时代的“导航”。
用户进入淘宝后,可以通过各种模块,比如聚划算、优质货、猜你喜欢等,进入自己想去的地方。通过历史数据的积累,实现“千人千面”,让每个用户进入每个栏目后都有不同的体验,克服了手机屏幕小的先天缺陷。尤其是基于大数据的“猜你喜欢”,阅读量从早期的5%提升到后期的近30%。
两三年前,很多人只是用淘宝充值手机话费,还担心移动支付的安全性。2014年初,科技圈的几个朋友还在争论为什么要用移动支付?结论是不用零钱,没有假币。两年过去了,很多年轻人出门真的不带钱包,可以几个月不带现金。
手机淘宝也是如此,已经实现了PC时代功能的全面覆盖,并且提供了更好的体验。用户需要的筛选、购物、交易、物流等功能都已经齐全。查看物流等功能也吸引了高比例的活跃用户,让等待不再那么无聊。
淘宝手机团队员工表示,在“搬迁”过程中,因为大方向比较明确,功能方面主要考虑的是移动端能不能接受,接受之后呈现效果好不好。能用到的就直接用PC时代的功能,不能用的就优化或者放弃。底层架构也做了优化,因为内存占用、流量、宕机都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总体来说,技术层面没有遇到太大的挫折。
难就难在“淘”层面的危机感,因为淘宝“搬迁”是一场必须速战速决、不能输的战役。当时微信覆盖了数亿用户,自然有覆盖电商、交易的野心,也早已有所行动,从电商、O2O等多个角度开始尝试。如果在移动电商战场上失败,就等于伤了阿里巴巴的命脉。
虽然说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听起来很酷,但事实上,别人的路没那么容易走。阿里巴巴在通讯方面没做好,微信在电商方面也没做好,反而从生态中酝酿出了“微商”这样的畸形产品。
用户需要在手掌大小的面积上实现曾经如电脑屏幕般大的功能和需求,商家需要“赋能”,这项细致的工作考验着手机淘宝团队,但偏偏这个团队正是最擅长做这些事情的“工匠”,他们骨子里就带着电商的基因。
在手机淘宝的建设过程中,运营也在逐步升级,从流量运营到客户运营再到会员运营。基于无线随时随地产生的众多消费场景,推送不同场景所需的个性化功能。对于急着买东西的人,要促成交易;对于闲着没事浏览的人,要让他们心满意足、处处“种草”。就连“我的淘宝”也焕然一新,让消费路径“走过一条黑暗的隧道,便是新村”。
在产品与运营稳步推进的同时,手机淘宝的移动营销也屡创佳绩,例如以多啦 A 梦为主题的营销活动,让不少 80 后流泪,瞬间有种穿越的感觉。此外,“魔法化妆镜”、“砍价刀”、“放大灯”、“分享手”等功能也让用户感受到营销团队的创意。
两年的高速发展让手机淘宝有了生存的资本,但“移山倒海”之后,还需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方向。毕竟下一个时代即将到来,也许是线下,也许是 VR,也许是 ,甚至是 Beta Cat。
2016 年目标:内容、社区和本地服务
互联网行业往往不给“老人”生存的空间,因为年轻人对新潮流的敏感度更高。另外一个不想过分强调的客观事实是,当大家都在做类似的事情时,成功需要一定的运气。
比如王兴很早就创办了饭否,但后来微博崛起成为一匹黑马,微信并不是第一个移动IM工具,甚至同期的另一款通讯录产品,内部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但它却成为速度最快的“国民产品”。
所以当手机淘宝再次提出2016年的方向时,很多互联网老手可能并不认为它有多大的开创性,但其实看似轮回中隐藏着更多的机会,这三个方向就是内容、社区、本地生活服务。
淘宝头条去年就开始在内容上发力,可以说借鉴了微信公众号,但淘宝本身也是内容强项,之前“淘宝女孩”、“淘宝世界”等就很活跃,到现在手机淘宝的内容还是停留在电商上,服务于用户的选择和商家的销售。
社区化带有社交的基因,尽管阿里在社交产品的尝试并不是很成功,但社区也一直在为电商活动增加支持。比如在买东西的时候,如果觉得商品评价不够客观(可能是商家买的),如果能询问购买过商品的真实用户,在不经过商家干预的情况下,给出的建议应该会更有针对性。比如手机淘宝在2015年试水成功的“问大家”产品,已经初步证明将社区功能融入到主要消费路径中远比开辟新的社区版块更有效。
本土化是BAT近几年的共同方向,手机淘宝也不例外。当线上交易的增长空间逐渐触及天花板时,线下世界便成了新的金矿。阿里巴巴独立口碑、收购饿了么,都是围绕线下布局。手机淘宝这艘航母,也将延伸至“生活”。
俗话说“三十年西行,三十年东行”,黄河在历史上无数次改道,在互联网世界或许也是“三年西行,三年东行”。淘宝手机赢得诺曼底登陆的惨烈,前方等待着的是新的战场。
该账号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各种有趣、刁钻、不可思议的合作和产品案例,尤其偏爱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