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一篇题为《手机号能查身份、查财产吗?没错……”的文章被广泛转发。
公安部高度重视此案,成立专案组全力侦破此案,专案组先后奔赴河北、天津、辽宁、山西、河南、湖南、陕西、广东等省市,经过近三个月的侦查,终于成功破获此案,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26名。
△视频:记者调查网上“黑市” 个人信息随意买卖
滴滴外包客服卖打车记录四个月赚数千元
节目中,记者仅提供手机号,购买了同事的打车记录。警方根据节目中出现的两个信息贩子网名“水来冒火”和“孤星泪”展开侦查。2月18日,警方在辽宁大连某网吧抓获了网名为“孤星泪”的犯罪嫌疑人王某。虽然另一名信息贩子在节目播出后随即退出QQ群和微信群,但警方通过定位其所住酒店并调取监控录像,于2月19日将网名为“水来冒火”的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落网后,警方顺藤摸瓜,迅速锁定了滴滴外包客服人员王某。通过滴滴的筛选,警方认定王某为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抓获。
据警方介绍,作为外包电话客服,王某掌握了所有使用滴滴的乘客记录和司机信息。自去年10月起,在利益驱动下,王某与犯罪嫌疑人曾某利用职务之便,违反公司规定,在网上非法倒卖滴滴打车记录。此前的一档节目中,记者1月22日从信息贩子手中买到的滴滴打车记录,正是王某从公司窃取的记录。
王某称,他利用工作之便,用信息贩子提供的手机号查询乘客的打车记录或司机信息,乘客信息每条10元,司机信息15元,一天最多能赚10元,查了六七十条信息,4个月就赚了7000多元。
冒充受害者窃取通话信息
除了出租车记录,手机通话记录也是热销商品。节目中,记者曾以1500元的价格从信息贩子手中买到同事半年的手机通话记录,这份记录不仅有来电、去电号码、通话时长、通话记录等,警方通过调查,将盗窃手机通话记录的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审讯中,警方发现,只要提供手机号码,杨某就能利用网络工具冒充受害人手机号,拨打中国联通公司的语音客服。成功骗取受害人手机网上营业厅登录密码后,查询并获取他人通话信息。
精准定位 源于联通“内幕”
此外,记者还从北京西单、西客站等信息贩子处购买了同事的实时位置信息,信息贩子发送的信息显示,同事的实时位置显示准确。警方调查发现,该位置信息系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员工陈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搜索获取后转卖给信息贩子。目前警方已依法将犯罪嫌疑人陈某抓获。办案民警表示,本案涉案人员彼此之间均无关联,当事人互不认识,所有交易均通过虚拟的网络身份在网上进行。
信息反复转卖 揭露黑色“产业链”
案件侦查中,警方还发现,每一条个人信息都经过多人之手,并非只有一个买家,比如节目中记者购买的一条手机通话记录,最初的售价只有两三百元,但经过几位信息贩子层层加价,价格涨到了1500元。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公安机关已部署开展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下一步,公安机关将继续主动作为,深入侦查,严厉惩处一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
来源:央视新闻(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