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聂英荣 通讯员翟安 刘斌)23岁的林女士从国外留学回到长沙不到半年,在财务工作岗位上短短两个小时就被骗走1919万元,这成为迄今为止湖南最大的电信网络诈骗案。
今天,长沙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包括本案在内的10起典型网络诈骗案件及案件总体情况。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增长30%,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37%。公民要加强防范,提高防范和识别诈骗的能力。
案例 1
金融遭遇“公检法”,2小时被骗1919万元
2019年7月,林女士从国外留学回到长沙,成为湖南一家大型企业的财务经理。2019年12月21日下午,林女士在办公室接到自称福建省公安局人员的电话,称她涉嫌重大洗钱案,已被公安局列入通缉名单,并向她出示了网上通缉令。在对方的引导下,林女士信以为真,按要求进入对方提供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假冒网站,下载了网站上的“资金清算软件”。
随后林女士在软件页面相应位置输入公司账号、支付密码,并按照对方要求将公司对公账户U盾插入电脑。对方以资金结算需要保密为由,要求她关闭电脑屏幕。林女士照做后,对方在短短两小时内分45次将公司账户中的1919万元全部转走。经调查发现,犯罪团伙诱导林女士下载的所谓资金结算软件,其实是一款名为“汇款通”的远程控制软件。诈骗分子利用这款软件远程控制林女士办公室电脑,直接转账。
2020年3月,经过近4个月的缜密侦查,长沙警方在河北石家庄抓获6名涉案犯罪嫌疑人,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长沙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负责人介绍,此案是迄今为止湖南省最大、涉案金额最大的电信诈骗案。警方提醒,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办案;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网络发布通缉令、逮捕令、财产冻结令等,不会进行所谓的资金清算,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
案例 2
在交友网站约会,74万元被“骗走”
2020年3月,邓女士在百合网认识了一名自称某公司高管的王姓男子,两人迅速确立了恋爱关系。该男子一直向邓女士表达想结婚的意愿,但始终拒绝与邓女士视频交流,称其前女友在与他视频聊天时遭遇车祸身亡。两人仅通过语音和文字进行交流。
两人网恋约一周后,王姓男子告诉邓女士,其表弟在一家赌博网站担任技术工程师,无意中发现网站漏洞,称只要投入资金就能获得高额收益。他还向邓女士展示自己账户的盈利情况,劝说她在漏洞被发现前先投资赚钱。在王姓男子的反复利诱下,邓女士投入了74万元(其中42万元来自网贷)。当邓女士想提现时,发现平台显示赚钱却提不出来,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本案是典型的“杀猪”诈骗,是2019年以来多发的一种电信网络诈骗。此类案件持续时间长,涉案金额巨大,往往伴有受害人的精神伤害,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警方提醒:网上交友时,一定要仔细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被对方的甜言蜜语所蒙骗。不要轻易相信网友所说的“稳赚不赔”、“回报高”等赚钱谎言。
案例 3
大学生兼职做代发货,父母的钱都用来“投资”
2020年4月20日,吉首大学大学生姚女士在QQ群里看到一则网络兼职招聘信息。求职心切的姚女士立刻加了对方的QQ号。对方告诉姚女士,这份兼职的任务是按照要求刷单然后赚取佣金,每刷100元可返利6元。随后姚女士按照对方要求拍了一张价值100元的商品照片,很快就获得了106元的返现。姚女士觉得这个任务很轻松,钱来得快,便按照对方的指示继续刷单,连刷了5单后,对方继续索要更多。姚女士反复称自己银行卡里没有钱,要求对方退款,但对方却声称如果她无法完成下一步任务,系统将无法进行退款流程。
为了拿到回扣,姚女士在对方的指导下,用父母的银行卡总共刷了14.9万元,对方还要求她先交5000元押金,才能退还回扣,姚女士称自己确实没钱后,就被对方拉黑了。
此案是典型的假订单诈骗,是我市持续高发的一种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受害人多为在校大学生。今年疫情防控期以来,此类报警案件居高不下,单案涉案金额不断上升,4月份以来,已发生14起涉案金额10万元以上的案件。警方提醒:假订单属于违法行为,凡是需要预付款或充值的兼职都是诈骗。
案例 4
淘宝“客服”称,“支付宝”也是假的
2020年4月16日,刘女士接到自称淘宝客服人员的电话,称其近期购买的婴儿纸尿裤质量检测不合格,对此他们深感抱歉,将按价十倍赔偿,并要求刘女士关注一个名为“极度索赔1168”的微信公众号,以便办理退款和索赔。刘女士点击进入公众号后,被跳转到支付宝界面,按要求填写支付宝账号和密码后,跳转到填写退款银行和个人信息的页面。刘女士按要求填写完相关信息后,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验证码,她在跳转的页面填写了短信验证码,但页面提示“验证码超时,请重新获取”,随后刘女士手机收到了一条扣款人民币的短信。
经调查发现,该微信公众号实为钓鱼网站链接,所呈现的支付宝页面亦为假冒,骗子通过钓鱼网站获取了刘女士填写的个人信息及银行卡信息,并盗取了刘女士银行卡内全部余额,目前该公众号已被封号。
此案是最新一例冒充客服诈骗案件,冒充客服诈骗受害者多为女性,且台词、措辞多种多样。警方提醒:不要轻信任何自称客服的电话,建议通过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同时,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关注不明微信公众号,不要在陌生网站上填写个人隐私信息、银行卡信息。
案例五
二胎妈妈领“补贴”却被骗钱
2020年4月24日下午,王女士接到自称家乡某县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其二胎补贴已获批,可以来当地领取。路途遥远,王女士询问能否网上转账。对方称可以办理,但申请需要网上提交,便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并附上一条短信链接。
王女士点进去之后发现是一个申请二胎补贴的网站,便按要求填写了相关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对方随后称只要告诉她短信验证码,就能立即申请成功。王女士照做之后,随即收到一条扣款人民币的短信,之后就再也无法联系上对方了。
此类诈骗是针对热点问题进行精准诈骗,骗子利用民众对新鲜事物的不了解、不熟悉,精心编造剧本和说辞。警方提醒:申请退税补贴请通过官方渠道,如接到领取补贴电话,请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确认,切勿通过对方提供的链接或网站盲目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和隐私信息。
案例六
贷款软件上的“贷款”沦为“骗局”
2020年4月6日,市民赵先生接到一款名为“随信用”的贷款APP的客服电话,对方称可以申请低息贷款,无需抵押,但需要下载“随信用”APP才能申请。赵先生下载APP后,对方告知,如果想申请贷款,需要提前缴纳9000元的建卡保证金。赵先生转完钱后,对方称自己转钱时没有记下转款信息,导致操作失败,需要再转9000元。对方还称赵先生信用有问题,需要转入与贷款金额等额的资金才能贷款成功。一心想贷款的赵先生立即按照对方要求再次转入了1000元。此时对方称自己有逾期贷款记录,需要再转入1000元。转账完成后,对方称需要购买商业保险,需要再次转账人民币2000元。赵先生按对方要求陆续转账人民币2000元后,对方却称借款金额与贷款额不符,需要再次转账人民币2000元退还之前转账的资金。赵先生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贷款诈骗是今年我市电信诈骗中最常见的一种,警方提醒大家不要轻信陌生电话、短信,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贷款链接、广告;选择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信用卡,不要轻信所谓的“中介”;警惕任何要求先交费、涉及资金转账等要求。
案例 7
ETC到期需要重新认证?背后还有坑
2020年4月6日,市民赵先生收到一条匿名短信,称其ETC认证已过期,会影响正常通行,因此要求其进行认证,并附上认证链接。恰巧赵先生的ETC卡近期出现问题,便立即点击网页链接进行认证。进入网页后,赵先生按要求进行网上ETC认证,填写了个人姓名、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随后,赵先生收到了四条银行卡扣款提醒,共计扣款2万余元。
近期,以ETC为名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不断增多,受骗人数众多,波及面广泛。警方提醒:不要点击不明链接,不要泄露自己的银行卡号、有效期、信用卡验证码、动态验证码等银行卡关键信息。
案例 8
“成功老外”谈恋爱骗取百万余元
2019年12月,刘女士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位外国网友,并加了他微信。对方自称John,是一名在国外做珠宝生意的华裔外籍人士。两人因相处融洽,迅速发展为恋人关系。2020年3月,John称需要给刘女士寄送一批珠宝避税,但需要刘女士垫付快递费和税金。刘女士同意后,收到物流公司的邮件,要求她补交美元税金。刘女士按邮件要求转账后,物流公司称税金不足,需再补交7850美元。之后,对方称珠宝被海关扣押,需要垫付资金。刘女士按对方要求多次转账,共计汇款100余万元人民币。直到对方称因物流原因需要继续转账,她才意识到被骗了。
此类诈骗是针对中年离婚女性的定向诈骗,涉案金额巨大。警方提醒:女性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成功人士”、“外国朋友”,交友时应尽早核实对方身份信息,如果对方以各种理由要求借钱,应高度警惕,谨防受骗。
案例9
外汇投资赚大钱?亏大钱
2020年3月30日,赵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布外汇投资的动态,消息显示投资回报率很高,赵先生激动不已,联系上了对方。对方声称自己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可以获取外汇平台的精准涨跌数据,程序员老师利用这些数据指导客户在平台上操作,可以实现100%的盈利,但需要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信以为真的赵先生随后在对方提供的投资软件中充值了15万元,并按照对方的指示很快盈利2万多元。此后,赵先生又陆续充值36万多元,账户显示盈利近300万元。赵先生想提现时,却被告知需要再充值40万元。赵先生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近期虚假投资平台诈骗案件频发,不少市民甚至因此血本无归、付出惨重代价。警方提醒大家:一定要选择合法正规的金融投资平台,不要轻信所谓的导师、专家、精英;不要贪图所谓的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回报,更不要心存侥幸进行投资。
案例 10
“裸聊”还会窃取联系人并要求转账
2020年4月10日,周先生在某手机APP中收到一条裸聊私信,私信中含有对方的QQ号码,周先生随即在对方的引导下添加了QQ号码并安装了聊天APP,周先生凭借手机号和邀请码进行注册登录,双方随即开始视频裸聊。
几分钟后,对方关闭视频聊天界面,并向周某发送了两人裸聊视频截图和周某手机通讯录截图,声称要将视频发给亲朋好友,并要求周某先给其转账后才能删除视频。在威胁之下,周某通过扫码方式多次向对方转账,但对方并未删除裸聊视频。迫于无奈,周某选择报警。
近期,全国多地均有此类裸聊诈骗报道。多数受害者因为身份、面子、家庭等原因选择忍让,这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警方提醒:远离不良上网行为,不要轻易下载他人指定的所谓APP,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身份、家庭等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