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管理费降至 8%并提供多项福利

2024-09-24
来源:网络整理

自上个月蚂蚁金服推出“相互保”产品以来,迅速在保险行业引起轰动。近日,蚂蚁金服将“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脱离了原有的保险属性,变为纯线上互助产品。相比之前,“相互宝”的管理费由10%降至8%。此外,蚂蚁金服还为用户提供了多项升级福利。

11月27日,蚂蚁金服发布公告称,当日中午12点起,“相互险”将升级为“相互宝”,老用户可一键升级为新版“相互宝”,升级后用户获得的保障和体验不变,此前未加入“相互险”的用户可直接加入新版“相互宝”。

相较于“相互保”,新版“相互宝”是一款互联网化的互助计划,不再与“新美人寿相互保社相互保团体重疾险”对接。换言之,这款产品从团体重疾险变成了一款纯互联网化的互助计划,由蚂蚁金服独立运营。

蚂蚁金服承认,近期收到合作伙伴中国人寿的通知,称其被监管部门约谈,涉嫌违规,因此中国人寿无法继续以“互助大病互助计划”的名义销售产品。

升级为“互助宝”

据悉,“相互保”是2018年10月16日在支付宝APP上线的一项互助服务,芝麻信用分650分及以上的用户无需付费即可加入。加入后,会员若罹患重大疾病(恶性肿瘤等100种疾病),40-59岁用户可获10万元保障,40岁以下用户可获30万元保障。

传统保险需要你先交保费,生病了保险公司才会赔付。相互险需要你先赔付,再赔付。保证金和管理费由所有用户共同承担,根据每次投保公告的实际情况确定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实际金额(类似保费)。

简单来说,0元即可加入,只有有人理赔才会共享理赔,最高保额30万元。“相互保”上线后,受到支付宝用户追捧,10天用户数突破1200万,一个多月用户数突破2000万。

其实,这次升级并非毫无踪迹。此前,在“互助险”业务规则中,明确提到有两点会影响平台的继续运营。一是运营三个月后,用户数若低于330万人,平台可能被终止运营。这是因为,如果要保证每个用户的分成不超过0.1分钱,330万人是最低标准。二是遇到“不可抗力和政策性因素”。新美互助的采访应该属于第二种情况。

蚂蚁金服全程负责新美互助的采访,在升级为“互助宝”后,上述两点似乎不再是担忧。蚂蚁金服表示,如果未来“互助宝”参与人数低于330万,该计划不会立即解散,并将继续为用户提供为期一年的重大疾病保障。

为了弥补升级带来的不便,对于2018年12月31日前加入“相互宝”的用户,无论是由“相互保”升级而来,还是新加入,在2019年1月31日前所涉及的费用分摊将由蚂蚁金服承担,用户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此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每位用户的份额总额不得超过188元,超出部分由蚂蚁金服承担。管理费也将由原来的10%降至8%,从而降低用户份额的成本。

保险成为互助计划

从保险产品到线上互助计划,也就是从传统保险产品到创新的互联网产品。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不可抗力、政策性因素”的考量。“相互险”和“相互宝”虽然只差一个字,但产品性质已经发生改变。根据监管文件的解释,保险给付责任主体是保险公司法人,而互助给付主体则是参保会员或用户。

事实上,在“相互保”(以下简称“相互宝”)兴起之前,“e互助”、“轻轻松松募捐”、“水滴募捐”等线上互助项目就已经上线,并运行良好。但支付宝7亿的活跃用户规模,是这些产品难以企及的。可以说,“相互宝”在获客成本和服务长尾客户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本着“助人为乐,保己为患”的互助精神,“相互宝”产品一经推出,便立即受到用户欢迎。

就像用户通过余额宝第一次接触到货币基金管理一样,很多用户之前从未接触过商业健康险。据蚂蚁金服最新调研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互助宝”用户中,62.5%的人之前从未购买过商业健康险。可以说,“互助宝”让很多新手用户认识到了保险和互助计划的价值。

“厚享宝”产品之所以受到用户热捧,似乎和其便捷的购买方式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有关。蚂蚁金服曾表示,针对单个保险案件,“厚享宝”分配给每位用户的金额不会超过0.1元。此前,信美互助精算师也测算出,每位投保人每年的保费支出预计在100元以上。

其实,“相互保”与国外的相互险类似,都是世界保险市场的主要险种之一。据国际相互保险组织联盟()统计,法国相互险占比为46%,日本为45%,德国为43%,美国为37%。我国是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但相互险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

或许,互助计划产品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信任问题,由于成本是每个用户共同分担的,如果不公开透明,分担成本过高,用户就会失去信任而离开,产品也难以运营。

“互助宝”采用的是区块链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用户的信任问题。区块链的本质是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用户提交互助申请后,蚂蚁金服会委托专业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案件调查处理,相关审核材料、开具存款证明材料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保存。

这意味着“互助宝”平台上2000多万用户可以对互助申请案例进行监督,也就是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花的每一分钱的具体用途。

看来,“相互宝”平台也带有公益性质。此前,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好友转发的“水滴筹”等重疾众筹信息后,都会自发捐款。同样,对于“相互宝”用户来说,不能使用也相当于在做公益,即“一人患病,大家出钱,互帮互助”。如果真的得了重病,“相互宝”平台可以及时救助,为用户提供重疾保险。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研究中心主任朱明来表示,“互助宝”继承了原有的产品特性,让中低收入人群、隐性贫困人群更容易获得健康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防止这部分人群因病致贫现象。

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英宁认为,“互助宝”形式上类似保险,实质上更像互助,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事实上,“牵手宝”与传统商业健康险并不冲突,如果同时购买两款产品,当真正遭遇重疾风险时,既能享受“牵手宝”保障,又能享受传统保险的正常保障,因此“牵手宝”堪称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有益补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