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面塑:长寿之乡的非遗传承,用面粉讲述千年故事

2024-09-25
来源:网络整理

用长寿之乡特有的面粉、长糯米粉为原料,经过蒸制、冷却、揉面等几十道工序,原本松软的面团呈现出卡通人物般精致可爱的模样……近日,两位微博达人用短视频讲述如皋长寿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镜头中出现的“用面粉做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刚刚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如皋面塑。

传承人上线直播间收小徒弟

如皋作为长三角地区最早的古城,目前已产生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项、各级传承人115名。蔡小霞是如皋面塑第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作品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比赛中荣获金奖。以法海寺壁画为灵感创作的《焚香洗尘图》被中国民间美术家协会收藏。

但尽管获奖无数,这门千年面塑艺术也逃脱不了“成长的烦恼”。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先辈留下的瑰宝?这是蔡小霞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很快她在短视频、直播中找到了答案。“亲们,这是我们如皋蔡氏面塑,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直播间里,蔡小霞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与网友互动。虽然粉丝数量不算太多,但蔡小霞知道,只有走出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真实、更实在地融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如今,蔡小霞除了每周末举办线下课程外,还经常利用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以及微信视频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制作面塑的照片和视频。让她高兴的是,新媒体除了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也改变了非遗的传承方式。

“目前我有30多个徒弟,很多都是被我发的短视频吸引来的。”在蔡小霞看来,非遗传承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思维、打开思路,拥抱新渠道、新平台,为非遗传承创造更多机会。

站在新平台,敲开财富幸福之门

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东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盆景也成功“火”了起来,获得了更多的传承人。17日晚间天刚黑,位于城南街道夏庄社区的中国小微型盆景集散地便热闹非凡,数十位花农和主播齐聚一堂,直播当天的精彩内容。

“这是一株非常漂亮的长寿梅树,种植这样的盆景需要注意几点……”随着现场花农的讲解分享,或艳丽华丽、或朴实无华的如皋盆景盆的制作技艺直观地展现在直播间观众面前。如皋盆景直播中心负责人刘磊表示,未来将依托如皋作为“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的资源优势,以如皋盆景直播中心为桥梁,让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盆景爱好者、花农把直播中心作为学习盆景相关知识的首选平台。

江苏省如皋市抖音_江苏是省还是市_江苏省如皋市属于哪个省

李小军、吕兴红从事花木盆景行业20余年,2017年随着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兴起,他们嗅到商机,开设短视频账号。一人负责制作、讲解盆景,一人负责拍摄。这项非遗技艺不仅吸引了3万多粉丝的关注,还打开了财富之门。月均盆景销售额近20万元,业务从江苏拓展到全国。

另一位利用直播平台讲述非遗盆景故事的人,是省级本土才艺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杨健。他的直播账号刚刚起步,对新媒体技术知识如饥似渴,因此经常出现在当地举办的各类直播培训班上。“利用互联网展示非遗项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手工艺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学习新的传播方式,为非遗传承创造更多机会。

立体传播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

传承好非遗,不仅要让传统工艺“活起来”,更要让传统工艺“火起来”。在深媒体时代,如皋不少非遗传承人“触网”,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辟线上“第二舞台”,主动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走进丁岩镇齐二元社区千之首食品厂,工人们正忙碌地制作丁岩酥饼。厂长李东升站在烤炉前,打开手机抖音直播间:“小伙伴们,看看我们新出炉的丁岩酥饼,都是记忆里的老味道,保证好吃!”

随着一盘盘香甜酥脆的酥饼出炉,直播间后台显示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李东生说,自2014年丁岩酥饼被列入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就紧跟“时代步伐”,开启了直播之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通过网络销售,更多的是吸引一些对酥饼制作技艺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共同传承这门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手艺。”

“除了在各类非遗展览会上推介如皋非遗产品外,我们还邀请‘网红’通过淘宝、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如皋市文化馆副馆长高鹏说。

白蒲镇被誉为“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传承基地”,白蒲红木雕刻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当地特色产业之一。“兄弟姐妹们,燕子给你们推荐一款融入传统雕刻技艺的红木新品……”直播间里,主播燕子正卖力地向网友推荐本地红木产品,很快就吸引了4000多名粉丝。

随着短视频、直播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非遗传承必然拥抱新媒体,非遗文化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可能。

文、图|记者陈嘉懿、通讯员韩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