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在微信上收到过“如果你是我朋友,请帮我砍价”、“急啊急啊,请帮我点”、“就缺你一个,请帮我点”之类的拼多多砍价链接。
对于这样的链接,有些人是为了帮助别人而点击,而有些人则选择忽略它们。
我很好奇那些发拼多多链接的人,他们每次都能讨价还价成功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一再去打扰多年未联系的朋友、亲戚或者微信伙伴?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如下分析。
1. 从众心理
百度词条解释称: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外界群体行为的影响,在感知、判断、认识上做出与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
从众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都会有,比如你出去吃饭,看到一家餐厅挤满了人,你就会跟着人群去排队,尽管附近还有很多其他好吃的、人流量少的餐厅。
很多在拼多多发砍价链接的人,是为了帮助别人点击砍价链接,想试试看,能成功当然最好,如果不成功,也没啥损失。
有些人看到自己的朋友或亲戚砍价成功,心里就痒痒的,想着别人能成功,自己也能成功,于是也发起链接。
2. 互惠
这很容易理解。心理学解释说,我们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通俗地说,如果你今天帮助了我,我明天也会帮助你。
今天我帮你点了拼多多砍价的链接,明天我发起拼多多砍价的时候,你也帮我砍价吧。
这种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十分广泛。
今天你给我买了早餐和一些信息;
明天我请你吃饭,帮你处理一些工作上的小事;
大家互相受益,维持着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如果没有互惠,天平就会失衡,游戏就无法继续,付出的人就会离我们而去。
3. 占便宜的心理
都说中国女性成就了淘宝,农村女性成就了拼多多。
拼多多的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大部分都是三四线城市的农村女性,当然现在一线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拼多多。
对于大多数农村女性来说,物美价廉才是关键,质量和售后服务则显得多余。
拼多多的砍价策略就是免费砍价,两个“免费”字就足以吸引很多人。
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免费的东西?
心理学书籍《魔鬼经济学》解释道:
大多数交易都有好处和坏处,但免费让我们忘记了坏处。免费在我们心中激起一股情感波澜,让我们误以为免费物品的价值远远超过其真实价值。
比如,你去超市购买某个品牌的洗发水,但最后你可能会选择另一个品牌的洗发水,因为今天正好有促销活动,买的时候可以免费获赠一瓶沐浴露,尽管你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品牌。
在这个例子中,你放弃了更好的选择,购买了你一开始并不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免费”的诱惑。
拼多多的砍价功能让“免费”发挥到了极致,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免费得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它真的免费吗?
如果剪切成功,您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如果不成功,您将一无所获。
就算成功了,有谁计算过,要花多少时间、精力、人脉,才能完成这件事?这难道不是隐形成本吗?
贪小利的思想人人都有,免费的东西能最大程度的刺激人们贪小利的心理,这对于爱贪小利的人来说是一种诱惑。
拼多多利用了人性的这个弱点。
4.期望效应: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到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如果你认为你可以做到,你就能做到!
拼多多的用户可能对这句话也很熟悉,当他们发起一个链接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一定会成功。
我的一位同事曾多次找我帮他讨价还价,但每次都无功而返,他说自己总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失败,每次都因为差了一两分钱而不得不放弃。
我问,那你为什么还剪呢?
他认为别人可以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呢?而且我寄送的物品价值不高,一般来说还可以讨价还价。
所以每次我以这种心态发起链接时,每次都会失败。
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
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发了拼多多砍价链接,事后我问他成功了吗,他说成功了,但是过程太难了,他搅了朋友圈近200人,包括好久没联系的朋友、同学,还利用朋友关系找朋友的朋友砍价。他说,“第一次觉得自己脸皮厚,但这也是第一次,虽然成功了,但绝对不会有第二次了。”
我很好奇,你那么累,有没有想过放弃?他说有,特别是看到分数一个一个被砍,他很着急,想过就此放弃,但转念一想,我已经骚扰、得罪了这么多人,现在放弃是不是错了?反正我已经骚扰了这么多人,再骚扰几个也没关系,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一路坚持下来的。
但成功的案例毕竟少,不然拼多多如何赚钱、如何吸引用户呢?
其实,期望效应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自己非常有帮助,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你是最棒的,你一定会成功,从而增加自信心。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但拼多多毕竟是商业企业,靠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无法完成的,人脉广、脸皮厚才是谈判成功的关键。
当然,对于喜欢玩拼多多的人来说,如果人脉广,好友多,资源多,大家都在同一个圈子里,喜欢玩,发帖是可以的。但如果打扰到好友了,那还是别发了。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打扰。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