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漏洞,国产手机无一幸免,你还敢用吗?

2024-10-04
来源:网络整理

》温馨提示:后台回复关键词“2.0地图”即可获取《2021中国数据智能产业地图2.0版》原版高清PDF版。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改变商业

不久前,有报道显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团队发现,通过打印主控照片并将眼睛对准人脸识别手机,可以瞬间解锁。团队共评选出20款手机,其中19款为国产手机,1款为国外品牌,涵盖低端手机到旗舰手机。除了某款国外品牌手机通过检查外,国产手机无一幸免,全部被曝光。

“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远不可靠,一方面受制于技术的成熟度,另一方面受制于技术提供商和应用领域缺乏重视。”测试团队表示,手机可以“秒开”成功。这只是第一步。通过进一步测试,他们发现,甚至手机上的很多应用,包括政务、金融应用,都可以通过认证。他们甚至可以冒充手机所有者在网上开设银行账户。下一步是转账。

一时间,一个与人脸识别存在相关的巨大“bug”被推到风口浪尖,引发社会热议。要知道,刷脸乘坐高铁、刷脸支付等应用场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部信息采集不再是新鲜事。一旦被不法分子黑客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黑科技”或“数据漏洞”

那么,人脸识别技术涉及的数据安全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呢?是“黑科技”还是“数据漏洞”?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技术本身。

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脸特征信息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应用模式包括三种:

1、人脸验证:判断两张人脸图像是否属于同一个人,常用于证人验证等身份认证;

2.人脸识别:给定一张人脸图像,判断其是否在注册数据库中。如果是,则返回具体的身份信息。常用于静态检索或动态部署;

3.人脸聚类:给定一批人脸图像,同一个人的图像被分为同一类别,不同人的图像被分为不同类别。常见的应用包括智能相册、一人一档案等。

人脸识别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进入初级应用阶段,主要停留在学术研究和小规模实验室环境应用。直到2012年,人脸识别技术取得历史性进展。它才刚刚开始快速走出实验室,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其识别能力远远超过人类常规识别。从全球人脸识别技术领域的应用场景布局来看,安防、金融、交通、楼宇等都是相对成熟的领域,零售、广告、智能设备、教育、医疗、娱乐等领域也有很多。等应用场景。

企业方面,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四小龙”,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产业实践,都在人脸识别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分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平安科技、海康威视、大华等传统科技公司也都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原有的业务场景中。

其中,商汤科技被认为是该领域的领先者。据悉,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一秒内从100万张人脸中识别出要查找的目标。 2019年,商汤科技还发布了“3D人脸识别智能门锁解决方案”,可实现基于算法的自动识别,无感完成开锁操作。这种3D方法记录了人脸上、中、下、左、右五个维度的3D信息,并根据每个人的面部特征生成唯一的签名。

在BAT,百度与首都机场合作尝试使用人脸识别登机,还与“宝贝回家”公益平台合作使用人脸识别寻找走失的孩子;阿里巴巴利用人脸识别,高效、准确地检测出假明星代言产品,进而保证明星代言产品的广告效果;腾讯还将面部识别应用到其小额证券产品中......

手机人脸识别不了怎么解决_识别人脸的手机_识别人脸解决手机的方法

然而,尽管企业不断努力确保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并将其部署在各个领域,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暴露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如果你想开发一种有效的人脸识别算法,你需要收集大量的人脸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然后让机器做大量的学习。

所以,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就需要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从哪里来?据国外人脸识别领域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能够获取的免费数据非常有限。这些数据通常来自一些志愿者,但这对于训练高效准确的模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解决样本量的问题,一些科技公司甚至会通过其他渠道购买大量的人脸数据,这意味着目前人脸数据的泄露其实是非常严重的。

数据能安全吗?

“人脸识别系统信息存储也会面临黑客攻击,因此数据加密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需要加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人脸暴露率较高,比其他生物识别数据更容易实现被动采集。这也意味着人脸信息数据更容易被窃取,不仅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还会造成财产损失。大规模的数据库泄露也会给一个民族或国家带来安全风险。

面部数据不同于其他生物识别信息。首先,人脸识别技术是无意识、非接触式的,可以远距离工作,可以长时间大规模积累数据而不被用户注意到,侵入性很大;其次,面部数据直接可见,面部识别技术可以进一步追踪个人的日常行踪以及经常接触的人的信息。结合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可以形成高度的监控。

《人脸识别与公共卫生研究报告》认为,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分支和应用领域,在国家和社会安全、日常生活等不同场景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隐私问题。问题。安全隐患和挑战。报道还援引了一起著名的大规模人脸识别数据泄露事件,该事件包含超过256万人的个人信息和约668万条记录。

事实上,类似的人脸数据泄露事件每年都会发生,且不胜枚举。

目前,我国人脸识别在安全和隐私方面带来的隐患和挑战集中在三个方面:活体检测漏洞、系统本身的识别率低于100%、人脸的安全性。数据存储。 “人脸识别的通过率可以达到99.5%。由于不是100%准确,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会出现错误。”业内人士继续表示,如果人脸识别企业的安全防范做得不够好,将会非常困难。数据安全事件容易发生。

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人脸识别技术公司不断利用技术创新来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增强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比如可以通过动作、唇形识别、声纹识别等进行技术上的补偿。此外,你还可以将整个验证过程复杂化,除了面部识别之外,添加一些其他的安全措施。

在法律监管层面,国内一些相关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也正在牵头起草相关法律文件,不仅在身份识别过程中,而且在规范人脸识别样本的存储和加密方面。 “一是采集环节,规定了可以采集人脸信息的公司的资质,比如需要公安部门的授权;二是存储和通讯环节,规范了人脸图像的加密和存储。从法律角度来说;第三是使用环节,规定了哪些企业和个人可以使用这些人脸识别数据。

目前,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不少企业似乎更加重视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商业价值。据IT橙网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总投入已达406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5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23%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显然,在技术的支持下,人脸识别正在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但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安全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忧。事实上,只有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拥有更加智能化的体验,才能真正远离“焦虑”,人脸识别技术才能够迎来长期持续的良性发展。

文字:灰色/数据猴子

- /结尾/ -

下面的内容更精彩

2020年数据猿年度金猿榜:

2020数据猿“#榜样的力量#寻找新冠战“疫”,中国数据智能行业的先锋力量”大型公益主题策划活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