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传义 见习记者 孟轲
“扫一扫”添加好友; “扫一扫”轻松支付; “扫描”即可解锁自行车。二维码,这种黑白相间的方形图案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又比较混乱。假冒或被盗的二维码、嵌入木马病毒和恶意软件的二维码,只需动一下拇指就能让钱消失。然而,二维码的制作门槛几乎为零。
“您好,可以帮我扫一下二维码关注一下吗?我们是一个创业团队。” 4月11日,西北大学研究生三年级李婷婷在永宁门地铁站等车时,遇到了两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拿起手机,要求扫描二维码以引起关注。
“抱歉,不太方便。”不断看到微信扫码丢钱的新闻后,李婷婷变得越来越谨慎。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出于礼貌我都会关注,大不了过一段时间就删了。但现在二维码诈骗太多了。手机上有支付软件,银行卡也绑定了,所以我扫描二维码,二维码来源不明,钱被盗了怎么办?
轻松扫码隐藏诈骗
李婷婷的担心并非多余。当二维码广泛应用于社交、程序下载、移动支付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扫码诈骗也普遍存在。
在西安火车站附近经营一家小超市的刘先生去年推出了微信扫码支付,方便顾客付款。今年3月的一天,他看到一名顾客扫描柜台上张贴的二维码并付款成功,但他的手机仍然没有收到付款提醒。 “一开始我以为是手机或者网速慢的原因,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后,我查看店里的监控视频,发现有人在我的二维码上面又贴了一个二维码。” “我没注意,顾客付的钱进了他的口袋。幸好发现得早,他没有损失太多。”刘先生说。
出现时间不长的共享单车也不能幸免二维码被盗的问题。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发生多起共享单车张贴虚假二维码的诈骗事件。用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有的直接跳转到转账页面,有的被要求下载可疑软件,资金账户面临被盗风险。风险。在福建,两名90后犯罪嫌疑人为多个型号的共享单车伪造了数百个二维码,并设定了299元、199元、99元三个级别的转账金额。他们骗取赃款3200余元,受害群众70余人。那人被骗了。
去年10月,西安的一些私家车上出现了带有犯罪账号二维码的“罚单”。 “罚单”上盖有“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字样的公章、“警察”的签名,以及缴费二维码。西安交警莲湖大队通过微博提醒市民,交警的违章告知书没有这种风格,不会未经裁定直接要求民众扫描二维码缴费。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诱导人们扫描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窃取关键隐私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或通过拍照、截图、远程控制等方式获取人们的支付明细。二维码——相当于银行卡加密码——盗取银行卡。
“以前我经常参加扫二维码领礼物的活动,但现在我不敢随便扫了。手机里藏着太多重要的信息,我们不能受人欺负。”因小失大。”李婷婷说道。
二维码为何成为“盗钱码”?
谈到二维码,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研究部副主任王毅认为,作为信息载体,它们只负责“装载”,不具备“查货”功能。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通过二维码盗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二维码支付方式,如制作假二维码或偷换二维码;另一种是传统的电信诈骗。披着二维码的外衣,二维码已经成为木马病毒、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的传播渠道。人们点击病毒链接并安装程序,然后他们的信息和金钱就会被盗。
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人们常常因为不熟悉二维码而被二维码欺骗,就像前些年不熟悉来历不明的链接网址一样。其实,二维码可以理解为一个链接,一个入口。扫描代码后,就像点击进入一个页面一样。
事实上,二维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一维码信息容量不足的问题,QR码应运而生。它可以在有限的区域内水平和垂直方向承载大量信息。二维码之所以比以往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因为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二维码阅读软件得以应用到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让二维码行业从“概念传播”转向“标准产品”。
二维码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诈骗工具。一方面是因为肉眼无法识别,导致普通消费者更难有效预防。另一方面,也与其生产发行门槛缺乏、监管存在漏洞密切相关。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报道,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二维码是源自日本的快速响应码(QR码)。二维码尚未申请国内专利,采取自由开放的市场策略。
专家分析,这意味着生成二维码的步骤很简单。只需在网上搜索“二维码生成器”,然后将要发布的内容粘贴到上面,就会立即生成二维码图像。另外,生成的二维码无法溯源,也没有相关管理机构提供认证。
行业监管亟待升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0%。连续几年。 2016年,我国移动在线支付用户规模达4.69亿户,同比增长31.2%。
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加速增长以及移动互联网与线下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对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扫描”拇指运动过程中更好地防范风险?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相关提醒中向消费者提出以下建议: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尽量避免恶意网站、手机木马病毒、恶意软件等威胁。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不要盲目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使用二维码支付时,请看清网站域名,注意不要泄露身份信息,绑定的银行卡中不要存放过多资金。
对于使用二维码支付的商户,为了防止二维码被替换,警方表示,可以将支架更换为透明或难以粘贴的纸质材料;可使用专用手机收款,方便即时查看;您也可以与支付平台合作,使用其提供的二维码扫描机。
针对目前二维码的监管漏洞,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孟强认为,亟待出台二维码使用标准完善移动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规范二维码。限制“人人都可以制作、印制、发布”二维码的情况,对二维码企业的资质、认证、备案等进行明确规定。
有专家也建议,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解析检测二维码,过滤掉不良信息。另外,可以考虑建立二维码中央数据库,对市场上流通的二维码进行登记,追溯其生成和流通。
【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劳动!本文收集转载自网络。请参考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若部分文章或图片影响到事件当事人,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或修改。舆论被压缩,朋友圈始终存在。查看更多新闻请添加微信(QQ)】
【大众兴趣】微信号
【中国人随机玩】微信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