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喇嘛帮旗下电商平台“莲花亲子”发布“告别宣言”,表示暂停电商转型。事实上,早在4月6日,亿邦动力网就爆料喇嘛帮将面临重大人事调整,并可能关闭电商模块,回归社区原有业务。当时,喇嘛刚回应称,电商业务并未关闭,只是调整了发展方向,并开放了第三方接口。现在看来,当时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道理的。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拉玛帮的电商发展史:2014年9月,拉玛帮推出跨境母婴电商平台“拉玛帮商城”,主打自营理念,尝试“社区+电商” ” 首次推出模型。 2015年3月,喇嘛帮宣布完成1亿美元融资,拟主要用于扩大电商市场份额。显然拉玛帮当时对跨境自营市场很看好。但短短一年时间,喇嘛帮就开放了第三方接口,可见其自身的电商业务并不理想。
社交电商近年来不断兴起,但真正能做好的却寥寥无几。美里表示,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项目,但最终被蘑菇街并购,表明其电商业务仍无法令投资者满意。在社区影响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社交电商为何难做?
产品特性及供应链无优势
不可否认,很多社区做得非常好,话题多、内容丰富、质量高、人气强。但一旦转型到电商,除了给自己吸引流量之外,之前社交氛围的其他所有优势都将被重置为零。我们要开始与其他电商同行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合力拼正品、价格、服务、物流,赢得同一批目标用户。
无论是美妆、服装,还是母婴用品,社交电商和垂直电商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天猫、京东等直接竞争。与综合电商相比,社交电商规模较小,自然其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也必然会低一些。在商品价格、支付周期、产品供应保障等方面,社交电商除了一张所谓的情感卡之外,可能没有其他优势。最终很难体现出产品的特色。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越来越认识到内容对于电商的重要性,并纷纷采取行动,进而对社区内容产生分流作用。例如,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宝头条,最近还推出了视频直播,主打内容电商,并招募了大量网红提供流量支持。京东也不甘示弱。继去年推出主打年轻人服装搭配的景芝衣柜后,又推出了类似辣妈帮的社区——妈妈帮,推出宝宝成长计划,通过内容把用户带入生活,从而进入社交经济。 。
低估电商的运营难度和投资成本
无论是卖家还是平台,电商一直都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 IT开发和维护、流量获取、物流和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后续运营中,还将面临大平台和垂直电商的竞争,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很多社区往往低估了电商的运营难度和投资成本。遇到的特殊操作困难可能是以前无法预见的。事实上,现在电商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不亚于线下实体店。
许多新兴移动APP在开展电商业务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并与第三方卖家区分开来,往往采取自营模式。这一点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业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诚然,自营业务在质量控制和服务方面更容易控制,但也增加了仓库、设备等资产投入或相关租赁成本,以及客户服务等团队建设成本、运营、售后和物流。例如:为了跟上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跨境电商公司都在各个保税区建立了自己的仓库。对于一个初始订单量不大的创业项目来说,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投资。
在导购模式下,相当于利用广告或者销售佣金来实现流量变现。虽然规模和金额都不高,可想象的空间也稍小,但投资资源也很小,ROI值其实还是比较高的。
高估用户转化率和消费习惯
决策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高估用户的转化率和消费习惯。或许在调查中,用户会口口声声说质量可靠,即使价格稍高也会购买我们的产品,但到了实际购物时,不少用户还是选择货比三家。
毕竟,用户在新平台、新商家买东西风险相对较大,尤其是母婴食品等与健康相关的品类。电商版块上线之前,用户调查的结果可能比较乐观,但真正的电商平台上线之后,消费者会沉浸式地考虑是否值得购买,与购买有什么区别和风险。别处。最终,只有当消费者实际购买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转化率可能远低于预期。
用户的消费习惯短期内也比较难以改变。部分消费者习惯使用支付宝结账,在淘宝、天猫上消费较多;一些消费者习惯了超市的自助购物方式,喜欢在京东、一号店下单。也有不少年轻网友喜欢通过微信授权一键登录,使用微信支付下单,这在餐馆、便利店显然更常见。
注册账户、绑定银行卡,任何一个额外的步骤都可能让部分用户觉得学习成本高而放弃。此外,近年来,安全隐私案件频频曝光,不少人也更加关注信息安全。如果没有更大的利润驱动,用户的消费习惯很难像出租车补贴大战那样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变。
内容和电商业务独立运营困难
在之前和几个移动社交或者社区类APP的运营商沟通的过程中,我感觉他们似乎都把电商作为最好的变现手段。
通常我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如何看待内容建设和电商运营?而他们也常常自信地回答,我们会把两者分成两个不同的部门独立运作。内容归内容,电商归电商,互不干扰。
初衷总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同一个老板管理这两个部门,最终能赚钱的电商业务部门总是占据上风,而只能花钱的内容部门成为电商部门的服务支撑。单元。
例如,美丽说早年被认为是一家专注于女性时尚分享的社交媒体公司,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这个垂直领域,这些人可以互相分享经验、推荐产品,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产品。海量优质内容。但如果你现在登录他们的网站,你会发现它和淘宝很相似,只不过专注于女装、美妆彩妆等品类。内容占用的空间很小,大部分优质资源都给了电商业务。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丽说2013年推出电商平台的策略不正确,只是用来说明APP社区向电商转型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在业绩面前、盈利压力下,大多数人和公司都会选择妥协。梅莉这么说,其他很多应用也都难以避免。在客户和用户之间选择客户,实际上造成了用户流失、活跃度下降。
现场流量的机会成本很容易被忽视
很多创业项目都认为自己APP里的流量是不花钱的。这么多流量只是闲置,那么为什么不开始做一个电子商务业务,看看是否有机会将其货币化。
站内流量没有成本。这句话既对又错。从实际支出来看,这确实是没有成本的,从财务关系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是没有成本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看到,如果不将流量引向电商版块,而是直接投放品牌展示广告,也能带来一些收入。这部分广告收入就是流量的机会成本。另外,流量引入电商版块必然会导致用户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从而可能导致用户流失。对用户体验的损害程度也应该被视为流量成本之一。比如,阿里巴巴入股以来,为新浪微博带来了大量广告,但也对用户造成了严重骚扰,导致用户活跃度和粘度下降。那么,流失的用户群体的获取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制作成本的损失,就是微博广告流量的实际成本。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业主自己开店并生意成功的情况非常罕见。往往是租户过得更富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没有成本压力,业主就很难主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相反,利润不会像直接出租那么高。同样,当项目运营者将网站流量视为免费资源时,就不容易产生成本概念。他们更倾向于争取更多的免费资源来提高性能,而不是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你越是利基,就越容易成功。
回到拉玛帮的电商业务,用拉玛帮副总裁杨力的话说,主要是受到跨境税改政策的影响,电商业务利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因为用户需求而下降。放弃这个生意吧。喇嘛帮从去年开始就开始将电商业务向第三方转移,即开放接入端口,让品牌入驻,将平台本身变成流量提供者。希望通过开放口岸将运营压力转移给第三方。
开放端口将运营压力转移给第三方,有点绕口。简单来说,喇嘛帮电商业务的趋势就是从自营逐步转向房东卖流量赚钱。
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通过做社交电商赚钱的,比如路店。这个青年社区专注于亚文化,货架上的产品都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独特产品。基于相似的兴趣和相似的价值观走到一起,为这些独特的产品找到最佳用户。再比如凯叔叔讲故事,它通过亲子故事成为中国最大的亲子教育品牌。相关产品销售十分火爆。仅其中一款249元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销量就轻松突破3万台。
社交电商的本质是电商,而不是社区。也许定位越精准、越利基、提供的产品独特、有价值,社交电商就越容易成功。
无论是喇嘛帮还是美丽说,他们正在进入一个价值数千亿元的非常巨大的市场。他们面对的竞争对手很多,所需付出的努力自然也更大。对于内容驱动的社区来说,电子商务可能不是唯一的盈利方式。值得买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坚守核心价值观,没有电商,仅仅依靠广告和营销,我们仍然可以过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