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解读双屏互动:媒介号召力、媒体内容与 GUC 内容的闭环路径

2024-10-17
来源:网络整理

讲师:艾卡

在我看来,双屏(电视和手机)交互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媒体诉求、媒体内容和GUC内容。这三个组件所在的三个路径形成一个闭环,即双屏交互的闭环路径。

路径一:电视作为广播媒体具有媒体诉求,手机作为窄播媒体响应媒体诉求;同时,手机还可以创造自己的媒体诉求,让手机用户能够响应诉求。

路径二:电视作为广播媒介,生产大众媒体内容,延伸至手机,成为手机用户二次消费的内容。

路径三:手机用户产生UGC内容,传播到电视上,成为大众消费的媒体内容。

最完整有效的双屏交互就是这三个路径的实现。但目前的双屏交互很多情况下只实现了路径一和路径二,或者三路径是独立的,很少将三者结合起来。起来。

制造尖峰

先说媒体诉求

春晚期间,媒体号召力最大的体现,无疑就是大家都记住的红包摇一摇。除了摇红包外,媒体号召力还体现在5次口头广播、多次标识压榨和字幕上。每次媒体诉求的出现,都会给带来波澜。

上图可以看到,春晚有一段与微信相关的口述直播。 20时09分左右,主持人呼吁通过微信上传全家福照片。 21:00我们会讲上传的全家福照片数量,比较好的会展示出来。同时,预览结束后还会发放红包,还可以继续参与微信互动。 10点30分,主持人号召大家抢红包。此时会造成8.1亿次/分钟的峰值。最后主持人会总结一下参与互动的人数。主持人每次说一些与微信有关的事情,都会引起飙升。

以上是春晚口播最终版本。但我们和导演团队讨论了很多版本,将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个流程版本。

8点上传家庭照片。 9点,将展示全家福,上传年夜饭。十点钟摆上年夜饭。 11点公布红包。 0点抢红包,先看红包0点摇,因为0点大家放鞭炮,红包同时摇出来,形成连贯的印象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在鞭炮声和红包声中庆祝新年。抢到红包后,10分钟后红包数据会播回屏幕。

最终为什么要精简调整?首先,为什么要吃年夜饭?想一想,如果前面有一张全家福,后面有年夜饭,你上传照片,你可能把年夜饭拍到了全家福里,这样就重复了。再说了,春晚时间不长,有很多节目想要挤进去,根本就挤不进去。而且,这里吃年夜饭的时间也不合适。大家都吃完了,也洗了碗了,那么年夜饭怎么拍呢?由于场景不合适,导演组和微信同意删除。其次,红包什么时候下?我们曾经尝试过在10点20分再做一次口播来预览红包,但是春晚是行为艺术,如果一切都重复的话,导演组觉得难以接受,所以后面就没有口播了。播送。最后,抢红包的时间从零点变成了10点30分。效果是不是更好了?其实更好,因为大家都是半夜睡觉,而10点30分是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收视率较高,所以早点提的效果更好。

对比上面最终的实现和过程中的口播,我们总结了媒体诉求的经验:造峰时,一定要结合用户场景和收视率。

自造峰

毕竟电视屏幕资源是紧缺的。五小时内有五场口头广播。我们觉得这对于我们整个项目来说太少了。我们应该做什么?自创、自创媒体号召力,通过移动媒体让大家知道高峰何时到来。

怎么让大家都知道呢?首先是推红点,在摇一摇功能入口推“春晚”和“红包”的红点。推红点效果好不好?我们也讨论过推广红点的事情。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推广它?为什么会有这个争议呢?麻烦的是,发红包的时候是无法推红点的。必须提前推广,但用户不能一直呆在手机上,就会流失。于是就有了倒计时栏,抖出来的页面上有倒计时通知,“距离抢新年红包还剩n分钟”。倒计时栏效果很好。 11点16分和12点30分,在没有口头直播的情况下,微信又发放了两轮红包。我们看这两轮数据,这个数据排除了口碑媒体诉求的影响。当红点刚开始分布时,抖动次数会略有增加,然后保持平稳。然而,一旦开始抢红包,摇一摇的次数就会急剧增加。这意味着什么?说明用户知道在那个时间点,红点和倒计时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11点16分和12点30分,微信本身又创造了两次峰值。

除夕前,感谢公关和商科的同学们,开始预热春晚摇一摇。这也是自造巅峰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月12日,我们开始向外界宣传红包活动。当天的摇红包活动仅持续了约一个小时。一开始我们是想给春晚的红包预热。我们应该做什么?当时想了很多计划,比如节目单要和春晚节目一起发布,“看节目单抢红包”,但春晚节目并没有这么快敲定。 ,所以没有办法。我们还想到了其他的方案,比如利用春节前买年货的习俗来结束整个活动,途中抢红包等等。后来我们想为什么不直接把红包当作要点,就推红包的点,形成对红包的期待。所以,我们后来制定的计划就非常简单。当你摇出来的时候,你会看到这样一个页面,告诉你要多久开始摇红包。整个活动就是为了宣传红包,并预言除夕夜会有更多的红包和惊喜。后来我问了同学和学弟学妹们对于春晚红包的理解。在春晚之前,很多人都知道春晚期间会在微信上发红包。此轮对于口碑的形成非常重要,也有助于创造高峰。

总结手机自创高峰的经验:创造期望。通过公关和产品功能引导,让用户知道好东西来了。

扩展、同步、一对一

我之前提到过媒体的号召力,我看到了口碑和自创号召力的力量。但是如果没有口头广播怎么办?如果没有口播,就不能摇、不能玩。首先,用户在摇动后将无法形成对整个活动的理解。其次,无法积聚力量。如果在没有口播的情况下你无法摇出一个有趣的界面,那就毫无用处。那么就没有人会看到抢红包倒计时栏,也就无法获得抢红包的动力。第三,没有办法利用它。当口播带来的热度高峰消退后,无论是用户还是微信,都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可以留住用户。都索然无味。

那么没有口播的时候玩什么呢?

首先是延伸。将电视上的媒体内容抽象出来放到手机上。一位传播学硕士说,媒体是人的延伸。比如微信语音就是我们语音的延伸。我认为媒体也是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延伸。比如我们抽象了春晚里的名人,觉得名人很感人。这是人们对名人喜爱的延伸。那么成为明星需要什么?最后我们做的就是给明星拜年,因为除夕夜大家都在拜年,而明星拜年就是拜年文化的延伸。咱们来说说红包吧。去年,红包非常流行。后来微信有文章说腾讯为什么发红包。据说是因为南方更习惯赚钱。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我同意这一点。摇红包也是人们春节红包文化的延伸。

二是同步。我们以明星的新年祝福为例。如果每次摇的都是某个明星,即使你喜欢这个明星,也会觉得单调。所以我们做的就是,你现在看什么节目,都会摇出那个节目的表演者,而被摇出来的明星会在舞台上对节目做出实时的反应。这样参与感会更好。此外,春晚制作的节目表也是实时节目表,实时显示正在播放哪些节目,并根据现场情况实时调整节目顺序。这种实时节目列表只有微信摇一摇才有,与过去传统的节目列表不同。

三是模拟一对一。电视台一直是大众媒体,面向公众。在电视媒体面前,用户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用户就会感觉参与感很低。但手机却并非如此。手机是私人的,用户是手机的所有者。将电视媒体内容转移到手机上后,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答案是首先模拟一对一。还是用明星拜年的例子,节目里人多,大战一场。我们需要把所有人都搬到这里吗?我们一开始商量一定要少于8个人,后来觉得还是一个人比较好,这样会有一个人在跟你说话的感觉。本来,四大美女是要去参加春晚的。一开始我们觉得如果四大美女能聚在一起最好,而且是腾讯独家的,但后来觉得不太可能。我们想要一对一的事情,所以我们把每个人分开。另外,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一开始,我们的语音界面没有头像。内部测试的时候,我们发现用户不会知道是谁在说话,甚至知道这是一个可点击的声音,所以后来我们把头像放在了声音旁边,用户感觉是名人在跟他说话。说什么?当我们邀请明星录音时,我们也提醒他们不要说“大家好”,而是说“你好”,以营造手机私人交谈的感觉。

总结:延伸、同步、一对一,使得从电视这种广播媒介向手机这种狭义的广播媒介的过渡变得顺利。

参与感、时机感、场景感

当电视把用户带到手机上时,手机用户会怎么玩?

首先是参与。正如前面提到的,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听到名人给他们拜年。虽然我们设计了很多细节来模拟一对一来提升参与感,但毕竟明星在送新年祝福的时候是在自言自语,用户无法直接与明星进行交流。对话。别听说话。说的时间长了,总会累,总想自己说。于是就有了上传家庭照片的想法。上传全家福是一个让用户的情感超越手机狭隘的广播媒介,走向广播媒体的一个出口。

有一个详细的设计:用户上传家庭照片后,照片上会被盖上印章。此邮票为春晚的LOGO。我们想要营造一种用户的全家福被盖上春晚邮戳,邮寄到春晚的感觉。最后,春晚居然还展示了用户的全家福。

体现参与感的另一个方面是交互数据。春晚将微信用户数量放在屏幕上,告诉大家有多少人参加了祝福会,让用户感受到自己的祝福随着全中国人民的祝福一起走过了亿万公里。

用户UGC内容需要有参与感,但激发这种参与感的时机也需要合适。我们在春节前就做好了上传全家福的预热,提前收集了全家福。但当时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总结是时机不对,因为没有人回家拍照,所以当时收集到的用户内容很少。

最后,手机用户玩,需要场景化,手机上的交互需要符合用户当时使用的场景。场景化设计在摇一摇交互中得到了很多体现。例如,新年贺卡与除夕夜拜年的场景相呼应。再比如拜年红包,针对的是想给朋友拜年却不知道说什么,发了大红包却没钱出来,发普通小红包的情况并且无法得到它。新年红包里装着有趣的小钱,有趣的祝福。 ,来解决这个场景。再比如404页面中的“休息一下,拥抱爱情”。用户整个晚上多次摇晃它。他们也有感到疲倦的时候。这时,404只是要求用户休息一下,放下手机,拥抱家人。

摘要:参与、时机和情境化是用户 UGC 内容的重要关键词。他们构成了双屏交互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

至此,双屏交互的三个路径是否已经完全讲清楚了:

路径一:电视作为广播媒体具有媒体诉求,手机作为窄播媒体响应媒体诉求;同时,手机还可以创造自己的媒体诉求,让手机用户能够响应诉求。

路径二:电视作为广播媒介,生产大众媒体内容,延伸至手机,成为手机用户二次消费的内容。

路径三:手机用户产生UGC内容,传播到电视上,成为大众消费的媒体内容。

原文在这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