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抖音精彩之夜》已经结束。
三小时内,89组抖音创作者参与表演,完成29场表演,抖音同时观看人数超过4711万人。
这是一个由抖音网友和创作者共同打造的聚会。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不同职业,年龄从7岁到82岁不等。
57岁的大叔一听到呼喊声,就唤醒了自己的文化血脉。
这位年近60岁的大叔,身材魁梧,腰圆圆润,一点也不像舞蹈演员。 ——如果只看江铁红的身材,你可能也会有类似的疑问。
但当喊声传来时,他的肩膀却左右摆动,身姿如一匹奔腾的骏马。他确实是“最有草原灵魂的人”,“每个关节都活动到了该在的地方”。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江铁红是蒙古族舞蹈《奔腾》第五代领舞。因腿伤,31岁时告别舞台,转而从事教学工作。直到50岁,知道自己命运的那一年,心里“我真的还想跳舞”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他决定每天回来跑几公里来“锻炼”自己。姜铁红因肥胖的身材和矫健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出人意料地在抖音上走红。
江铁红说,这是大地的力量,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声音。网友表示,看他跳舞就像看到了草原和蓝天,感受到了微风。
“我们首先要把文化带给年轻人,然后他们才能感受到精神。”他参加的节目名叫《血脉觉醒》,四组少数民族民间舞者相继舞蹈,传递“土地的声音”。江铁红很看重这个与年轻人对话的舞台,一下飞机就赶去排练。在等待上台的过程中,我也一遍又一遍地挑选自己的动作。
7岁孩子发出全场最“野蛮”的声音
《整点乐章》一上台,全场掌声雷动。
他年仅7岁,是全场最年轻的演员,但表演却十分“老练”。他在潮汕迎歌舞中领舞,表演蛇舞,以灵活敏捷的脚步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莺歌舞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潮汕地区。表演时,舞者时而如猛虎下山,气势磅礴;时而如猛虎下山,气势磅礴。有时,它们像游龙,来回穿梭,敲着木槌,翩翩起舞。当舞蹈达到高潮时,锣鼓声、脚步声、槌声交织在一起。 “小钱”和队友们威风凛凛地喊着“哟哟”。
“小谦”是他家第四代用英语跳舞的人。今年,我33岁的父亲“退休”了,鸡腿正式传给了他。从3岁开始,他就和大人一起在街头、广场上表演,习惯了欢呼声和喧闹声。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登上大舞台,但他却一点也不紧张。
队里人人都爱“小钱”,尤其是68岁的老师傅陈来发。多年来,作为国家代表性传承人,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有一种拯救的感觉。
莺歌舞曾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要舞台上。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年轻人不断涌入城市,许多村庄无法组建演出团队。陈来发对莺歌和舞蹈进行了多次改进,使之更加适合舞台。他还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莺歌队里有女性,有外地人,还有小学生。
时隔多年,陈来发的英国歌舞队在抖音上走红,甚至受邀到伦敦伯灵顿拱廊演出。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潮汕人均旅游消费再创新高。
在《血脉觉醒》节目中,陈来发饰演一位传授技艺的大师,将古鼓槌交给“年轻人”,以求传承。
千年古乐,与摇滚乐相结合
房间里最古老的声音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民乐表演者桂子拨动三根弦,奏出长长的高音滑奏。三弦鼓头由蟒皮制成,琴弦振动蟒皮,发出独特的声音。自古就有“金石之声”。
戴墨镜、穿汉服是桂子常见的表演服装。这位热爱民乐的90后女孩,7岁学阮,13岁学三弦,十个指尖都长出了厚厚的老茧。
三弦最早记载于唐代的《教坊记》中。但在表演时,鬼子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这是琵琶吗?”她认为,要传承这项技艺,“至少要让更多的人听,让他们喜欢,甚至学习”。
她大胆地将电子乐、摇滚等现代元素融入到表演中,并经常在抖音上进行直播。最大规模的直播,超过23万网友同时在线。感受到网友的热情,鬼子干脆将直播间搬到了西安大雁塔和哈尔滨中央大街前。全国网友在她的评论区“发起多省跳迪斯科的请求”。
在抖音美妙之夜,她与古筝、笛子民乐创作者们一起演奏。鬼子特意设计了很多滑道,让三弦的声音更加饱满。不同音调的民间音乐合唱与流行音乐的伴奏相互呼应。桂子说:“当我们站在一起,我们就放大了民间音乐的声音,连接了更多的年轻人。”
灯光穿越历史,说说笑笑
在《桃之夭夭》节目中,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被转化为绚丽的视听表现形式。
华灯初上,一条巨大的金鲤鱼游进了舞台,它的身体轻盈曼妙,仿佛在水中悠闲地游动。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鳞片引人注目。
舞者携带的中式灯由2000年代出生的中国风博主陈予曦提供。为了准备这档节目,她参考了明代《上元彩灯彩图》等古画,还原了明代元宵节的盛况。她还专门看望了王氏灯笼非遗传承人和羊角琉璃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得知古灯笼将被搬上舞台,通过直播间进行展示,他们和陈宇曦一起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制作。
“一旦进入新时代,灯光就会一天比一天更亮。”陈河西说。宋代古书《武林旧事》中的这句话,传达了古人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情景。她希望精彩夜现场的观众能够跟随她,进入90后画家陈瀚宇创作的“古画”中。毕业于文物修复专业的陈涵宇是抖音上的“平民画家”。他擅长画历史人物“传记”,给他们一个舞台,还原宋代街头风貌。
一个为了生存而装聋作哑的算命师,一个跑腿送货的临时工,一对进京向同乡求救的贫困父子……这是一个三分钟的故事,但陈瀚宇查阅了大量史料,精心绘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打动了亿万网友。
古灯音乐由民间乐队“二十四乐器”演奏。他们的演奏仿佛将成都永陵“二十四乐器”石刻变为现实,古琴、琵琶、箜篌等传统乐器相互演奏。
昔日在寺庙、集市中流传的纸币,在流传了千年之后,再次回响。正如网友描述的那样,我第一次知道“银瓶炸裂水浆出”、“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什么意思。
看着《永乐大典》的书页缓缓翻开,观众仿佛跟随舞台上的演员回到了大家齐心协力编书的现场,努力让先贤的智慧传承给后人。
两年前,抖音集团接过接力棒,启动了古籍保护工程。 10多名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支持古籍数字化的“副业”。他们利用自己在产品开发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来保护古代语言和文明。通过数字技术对8500余册古籍进行数字化,其中包括《永乐大典》等。
一位工程师表示,在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的同时,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先贤对话。
82岁第一代歌手点击时光机
演唱《我记得》时,82岁的歌手陈可辛眼角悄悄流下泪水。
这首写给母亲的歌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那个喜欢唱歌的女人是他童年的音乐灵感。陈可辛是台湾最早的流行歌手之一,从事艺术行业已有60多年。为了唱好《我记得》,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背旋律、背歌词。
陈彼得在抖音上收集了数千首歌曲,熟悉当前的流行音乐。 “抖音也可以有一个名字,叫知音。”他近年来创作的新歌也在抖音上被很多年轻人分享和喜欢。
在舞台上,他与不同年龄段的歌手一起唱歌,最小的只有9岁。陈彼得回忆说,他的第一次舞台表演是在9岁的时候,在学校操场上搭建的一个用桌子搭建的舞台上。
身后的屏幕上,滚动着网友在抖音上分享的老照片。经过极萌AI技术修复后,就像时光机被打开一样,老照片变得栩栩如生。
同样在舞台上时光倒流的还有68岁的王志祥和70岁的范凯健。两位来自北京的白发老人吹奏的口琴,让《铃儿响叮当》童谣变得生动活泼。观众们纷纷摇头,随着音乐节拍。
直播间里的声音让两位老人感觉往事又重现了。 “这个舞台就像一个网上广场。”他们年轻时是单位的艺术骨干,为农民、建筑工人和市民表演。
他们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缩影。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了文学艺术爱好,有了自己的小舞台。退休后,他们在公园吹口琴,不小心被一个年轻人拍到,发到抖音上,一炮而红。他们结识了很多年轻网友,退休生活比退休前更加充实。
年轻人依靠年轻人搭上了现代数字生活的快车。还有很多在地铁站、高铁站迷路的“谁的爸爸”,办临时身份证而拿不到摄像头的老人,深夜单衣在路上迷路的老人。 ..年轻人的“得心应手”,可以解决老年人融入现代生活的“大问题”。
网友们将这些热情的视频发布在抖音上,发起了“呼吁家长外出互助”活动。普通人帮助普通人也许会更强大。
普通人的舞台,大众的交响乐
黑暗中,一名头戴斗笠的年轻骑士,挥舞着砍刀跳上台上。锣鼓擂响,光影流动,骑士们互相厮杀。
一切都在瞬间改变。在灯光的放大、错位效果下,手影创作者王克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可以快速变换人物形象。
台上短暂的一分钟背后,是王轲十几年的日复一日的练习。他曾经生活得很狼狈,睡在沙发上,喝自来水充饥。
2024年,因《笑江湖》中的手指舞走红抖音。他童年时对中国传统故事和手影戏的记忆如此深刻,以至于他很快就积累了超过三百万的粉丝。
王克从小就梦想着站在大舞台上。今晚,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和王轲一样,以短头走上舞台的摄影师梁天也没有想到,四年前开启的抖音分享之旅会影响到很多人。舞台背景上展示着梁田四年来拍摄的数百位普通人。
镜头里的人既平凡又特别。其中有首次被拍到的老年夫妇,也有患有特殊疾病或容貌受损的年轻人。良田的镜头善于捕捉普通人独特的美,用照片告诉他们,他们的笑容可以有多美,甚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鼓励他们。当他拍摄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孩子时,为了告诉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光头而感到自卑,他干脆剃掉了头发,留着寸头。
良田和王轲代表了89组创作者中的大多数。他们也曾一度尴尬、沉默,直到被网友点赞、评论、转发看到并点赞。正是普通人的反应,给了普通人信心,给了普通人舞台。
2024抖音精彩之夜是普通人的舞台。埋藏在历史中的音乐之声、穿越时空的对话、跨越年龄差异的歌曲、观众的掌声、镜头外无数普通人的帮助,共同奏响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