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养大脑以提高工作效率?开年好文为你解答

2024-10-21
来源:网络整理

新年快乐!

新年第一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让大脑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希望它能帮助您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开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大脑能够处于良好的状态,能够在工作的同时满负荷运转,保持最高的效能和产出。

但大多数时候它会适得其反。这些场景你一定经历过:

是因为年老了吗?是因为你工作太忙吗?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能好好照顾好你的大脑,让它一直处于不好的状态下运转。

在这种状态下,每一次操作都是对大脑的一种损耗,会严重降低我们的思维、学习和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呵护大脑呢?怎样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呢?

我在《思想的熵》中说过:大脑的本质是一台输入→处理→输出的机器。它会不断地将外部信息摄入体内,进行处理,然后将其转化为有效的、结构化的结果和输出。

也就是说:通过链接、整合,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有序的思维结果。

这是一个消耗能量、“熵减”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什么?它包括一系列相互依赖的操作步骤,如:注意、理解、记忆、加工、编码、存储、回忆……这些步骤合起来称为“认知加工”。

为这一过程提供基础的东西被称为大脑的“认知资源”。

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同一时间段内,已占用的资源无法释放给其他任务。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来比喻:认知资源就像大脑的记忆。后台堆积的任务越多,可用的“可用内存”就越少。这样,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任务时,可能会导致大脑“冻结”——即感觉疲惫不堪、“大脑动不了”。

更具体的解释请看:你为什么每天这么累?

换句话说:大脑“高效工作”的关键在于前端和后端资源的竞争。

例如:如果长期占用70%的后台资源,这意味着什么?当你遇到任何问题时,你最多只能动用30%的脑力来思考和解决——这当然是非常低效的。

那么,很多做事、思考问题效率很高的人是不是因为天生聪明呢?并不真地。非常关键的一点是:

他们可以自由地“控制”大脑的资源分配,分配和集中足够的资源来解决当下所需的任务。

那么,如何避免后台任务的堆积呢?容易占用我们认知资源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我把共同因素分为5类。

你可以看看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陷入了这五个误区。

1、贪多求快

很多人总是有一个误区,认为高效的人能够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同时处理很多不同的事情。

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真正的效率绝不是追求“快”和“多”,而是能够“慢下来”,在一段时间内专注只做一件事。

为什么?因为大脑的工作台非常非常狭窄:没有人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的事情”,他所做的只是在这些事情之间来回切换。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大脑处理信息有两种方式,自动处理和主动处理。唯一可以“同时”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在主动处理的同时,处理另一项自动化处理任务:比如行走、重复抄写、听纯音乐、组装物品,以及其他不需要“过度思考”的事情。

任何需要主动处理的任务不能同时执行,否则会发生切换。

一旦发生切换会发生什么?这会导致一些信息被“挤”成碎片,堆积在大脑后台,造成认知资源拥塞,让大脑更加“混乱”。

例如:假设您正在阅读材料并同时撰写报告。这两件事没有关系。那么,当你从“阅读材料”切换到“写报告”时,你的大脑实际上在做什么呢?

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频繁地在长期记忆和缓存区域之间来回读写,清除信息并重写新信息。那么,那些没有来得及被大脑很好保存的信息就会被粉碎,成为“碎片记忆”。

碎片化的记忆是什么样子的?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这些情况出现时,往往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力下降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处理和记住它们,导致它们变成了碎片化的记忆,漂流在大脑的各个角落,难以被回忆和回忆。连接。 。

这是一种“无序”的状态。正是它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混乱,难以转化为有效的输出。

而且,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加速。我们不断追求“快”。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在我们真正理解和消化它之前,我们必须把它抛在脑后,接受新的信息。

这就导致碎片记忆不断生长和积累,让大脑更加混乱。

那么,如何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呢?

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放慢速度并设定阶段性界限。

简单来说:不要频繁、重复地切换任务。相反,首先设定一个小阶段目标。心无旁骛地实现这个小目标后,转移注意力,休息一下。

其本质就是将这个任务所需的所有信息打包、压缩、处理,并存储在内存中,不留任何碎片在外面,然后再做其他事情。

生活中也是一样:

看书学习的时候,不要急于追赶。当你读到一个让你有感觉的地方时,不妨在心里咀嚼,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说出来,这样你的大脑就能将它转化为一个“完整”的信息块。

在处理工作和任务时,不要贪多求快。相反,在完成一个小阶段后,暂停一段时间,做一个小回顾和回顾,考虑一下以后的安排,然后再执行。

请记住:真正的效率绝不是“快”,而是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集中最有利的资源来解决它。

慢慢来比较快。

2. 干扰和打断

如果说贪多求快是一种主动的“信息紊乱”,那么外界的干扰和打断就是一种被动的“信息碎片”。

这可以说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隐藏杀手”。

据美国企业测算:一名普通员工每天工作中平均会被打扰70次。这会导致至少2.1个小时浪费在“切换”过程中。

这些打扰可能来自于上级、同事、客户、QQ、微信、邮件、新消息……我们的时间被不断地切割和细化,并精确到“秒”为单位。我们被迫在多个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导致我们的注意力“紧张”。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于“切换”,发现很难专注于某件事。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会习惯于以碎片的方式认识世界、思考问题、接收信息,让这些碎片在大脑的后台堆积,很难将它们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对大脑的一种训练。

你想要什么,就去做;反之,你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做。

因此,我有一个习惯:每当需要处理高强度的工作时,我就会切断一切外界信息和干扰,包括家人,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集中优势资源,用最丰富的脑力去解决问题。

当然,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毕竟,我们很难在工作中完全隔绝一切干扰。

那么,你可以考虑尽可能养成这两个习惯:

1、将同步改成异步

开始工作后,请关闭微信,将手机静音,并尽量阻挡外界干扰。不要急于回复消息,而是专注于工作。每小时起床休息,做一些活动,集中精力处理之前的消息。然后,开始新的循环。等等。

清理微信缓存的后果_微信缓存清理会影响什么_微信清缓存会不会清记录

你不妨告知那些需要与你密切接触的人,让他们理解并尊重你的工作习惯。例如:

2.留出独处时间

每天留出一段时间,也许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尝试有意识地放下手头的事情,暂时关闭信息的输入,抛弃外界的干扰,将注意力转向内心,让自己独处和你自己。

在这段时间里,用它来思考一些对你来说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比如长期的职业规划、对未来的期望和计划、家庭安排、财务规划……等等。

这可以让你不被打扰,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去讨论和处理这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有秩序。

3.沉思

我们的大脑总是不停地工作。当你稍微放松对它的控制时,它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这些想法包括什么?它可能是对未来的想象,也可能是对过去各种困境、失败和错误的回顾。

例如:

这种不断重复负面经历和想法的做法被称为“反刍”()。

你会感觉有些声音在你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让你不由自主地思考,难以遏制。

我们为什么要“反省”?因为我们的大脑对错误非常敏感。因此,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总是会担心它,所以它会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回放”当时的场景,并试图为它找到解释,希望能把这个错误变成一种“情绪”。 ”。情有可原”或使其后果“可预测”。

但与此同时,大脑又是愚蠢的。它并不认为它不断的“回放”行为会反过来继续强化这个错误本身对我们的危害。让我们的“后端”堵塞会降低我们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如果长期养成沉思的习惯,会产生什么后果?

可以说,反省是一个“消极的自我”:它会不断地否定、压制、质疑你,不断地试图用过去的失败经历来“打倒”你,让你止步不前,难以前进。

因此,我常说: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真正的危险,而是我们面对危险时因过去的失败、错误和挫折而在心中升起的恐惧。

那么,怎样才能战胜这个“消极的自我”呢?

你可以参考下面这组练习:

1.思维重定向:用积极的思维代替沉思。

当你转向DMN,开始有各种消极的想法和念头时,及时发现并调整。例如:

例如:

简而言之,把过去的“遗憾”和“重演”变成“有用的、可以做的事情”。这可以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让你“向前看”。

2、积极的联系:关注自己所做的选择和结果,建立“我能”的心理联系。

如何克服“消极自我”?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强化你对“你做对了什么”的心理联系,从而培养自我效能感。

我建议你:每天记录一下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思考问题时采取的想法和行动,以及你取得了什么好的结果。

定期阅读和回顾自己的记录,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和肯定,慢慢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对抗内心深处的消极和质疑的声音。

4.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永远是大脑最大的敌人。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占用大量的大脑空间。

因此,在生活中,如果你经常有很多不确定的想法和想法在脑海中盘旋,说明你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花费了很多精力;思考问题和新场景的空间很小。

那么,最常见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什么呢?

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未竟之事”,即思考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另一种是“未竟之事”。另一种是“未来忧”,即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可能性进行猜测。

为什么?因为大脑有一个特点:喜欢稳定,不喜欢变化。因此,对于任何尚未取得确定结果的事情,大脑都会认为“是有可能改变的”,这会引起大脑的警惕,需要资源来跟进和监控。

但这种跟进和监控有用吗?大多数时候它是没有用的。因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变“变”为“稳”的从来都不是空想,而是实际行动。

然而,它们在大脑中挥之不去的存在不仅使认知资源超载,而且阻碍了我们的行动。

一方面,当我们专心工作时,它们会突然浮现出来,打破我们的心流状态,迫使我们花费精力去安抚、平静、恢复心态。

另一方面,经常沉浸在“未完成的事情”和“未来的担忧”中,会让我们的思想不断向“过去”和“未来”偏离,使我们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真正关注和关注。专注于“现在”。

因此,我常说一件事:不要做无用的幻想,做有用的事。

即:把对“过去”、“未来”的想法和担忧转化为行动,并用行动去压抑、化解。

更有效的方法是:

1. 刺激控制 ( )

2. 计划你的行动

当您进入担忧阶段时,不要只是在脑海中重演这些想法,而是找到一种方法将它们分解为行动。

对于未完成的事情:拿出你的待办事项清单,将其分解为更小的步骤,并安排明确的时间来解决它们;

关于未来的担忧:想一想,我可以做什么来测试它并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写下你想到的方法,等到有时间去执行。

3、辅助手段

制定应急计划。告诉自己:即使出现不好的结果,我也有措施保护自己。

好好检讨一下。你可以参考一下,让自己从行动中提取经验和模式。

制定一份清单。把需要处理的事情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列一个清单。行动时拿出来,逐项检查。这样一来,一来可以避免错误,二来可以告诉大脑“我已经安排妥当了,不用再去想了”。

真正能解除忧虑、解决问题的,永远是行动。

5.想太多

最后,快速提及“过度思考”。

什么叫想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在琐碎、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权衡,才能做出“完美”的决定。

例如:

这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当这些东西填满你大脑的背景时,你很容易陷入“过度关注细节”的陷阱。结果,你的视野就会变得狭窄,你将看不到大局,你就会忽略那些可能性。更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管理中被称为“自行车棚效应”:我们总是避免做出真正重要的决定,而是将大量精力花在是否建自行车棚等琐事上。

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真的需要找到“最优解”吗?很多时候,其实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就足够了。节省下来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在其他更重要、更宏观的事情上,弥补这个细节的缺失。

当然,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总是犯这个错误。所以,在这里,我也想鼓励大家:

无论何时,你都可以牢牢记住这样的想法:

记住,不断提升自己的视角,让自己跳出细节的泥潭,建立一个好的框架,明确优先事项,规划时间,严格执行。

这是把事情做好并做好的秘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