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增速放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如何寻找新的增量市场?

2024-10-21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支付高速增长进入“阻尼”深水区后,短、平、快的流量格局正在成为过去——双方活跃用户数均已突破10亿,且绝对增长已经让位于结构性增长。后移动支付时代,新的增量市场在哪里?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木有

过半了,回顾上半年的经营得失、校准下一阶段的重点策略,成为行业的主基调。对于移动支付市场来说,虽然告别了前几年的场景流量争夺战,但平静之下也暗流涌动。

近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密集发布了各自支付业务的战略重点和思路。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双方在重点布局上存在不少重叠,在信号释放上也存在对抗,比如刷脸支付、信用支付、大众出行等。等待战场继续升温。

当前,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移动支付高速增长进入“抑制”深水区后,短平快的流量格局正在成为过去式——移动支付的活跃用户数双方已突破10亿。绝对增长让位于结构性增长。后移动支付时代,新的增量市场在哪里?

产业换挡期是市场变量频繁的时期,也是突破的窗口期。对于微信支付来说,“高频”的C端优势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是否依然无所不能?如何在竞争对手更熟悉的B端服务中尽快建立行业影响力?对于“多维度”的支付宝来说,在对手转向B端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寻找突破口并保持业务端能力优势?

流动模式切换

“微信的活跃用户还能增长多少?”这是市场和腾讯都关心的问题。

据腾讯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11亿,同比增长6.9%,QQ月活跃账户达到8.23亿。从中国13.9亿的人口基数来看,红利所剩无几。 “大家都担心我们要去哪里,还能增长多少?不可能增长100%,否则就会超过中国的人口。”腾讯微信事业群副总裁耿直军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第三方机构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55.4万亿元,同比增长24.7%,但增速持续放缓。这种环境对于在全球拥有10亿活跃用户的支付宝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卢强华、杨志宁撰写的《深度支付》一书认为,互联网支付业务向移动终端的迁移已经结束,移动支付市场将进入快速“低谷”发展阶段,绝对用户增长让位于结构性增长,B端和C端的需求不再基于简单的连接和支付,而是需要更深入的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上海一位支付领域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这种焦虑和压力正是如何在产业互联网的变革中寻找新的增量空间,如何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价值。 “在人口红利时期,消费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松获得数亿用户。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依靠流量来销售广告,但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说却不一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从商业痛点的角度来看移动支付需要满足的市场需求,就会发现很多线下商家已经不再考虑纯粹的流量问题。

“比如在商业场景中,有的大卖场生意不好做,但我们调查发现他们的流量很大,缺少的是了解这些流量,促使他们复购。比如在出行领域,支付宝和微信没有下沉市场,在公共交通场景刷卡支付也很方便,流量也一直存在,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运营。”支付宝IoT(简称:)总经理钟耀表示。 IoT)事业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快餐连锁乡村基地营销总监余雪松告诉记者:“以餐饮商家为例,线下会员进店不再是目的,重点是会员的二次接触或者组合与外卖等服务如果能形成闭环、打通的话,会更具商业价值。”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直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从交易笔数来看,以“金额小、频率高”为特点的微信支付仍然具有明显优势。根据财付通和支付宝官方披露的2018年风险事件和客户投诉处理情况计算的日交易笔数,财付通交易笔数超过12亿笔,支付宝交易笔数约5.4亿笔。但从市场份额来看,艾瑞咨询2019年Q1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分别为53.8%和39.9%。结合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交易类型和金额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一度引发了一场关于谁更有商业价值的讨论。

这次讨论的背后,说明为B端提供更多价值越来越受到双方的重视。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内各大城市几乎没有两大巨头之一未渗透的场景。对于不是双方“忠实粉丝”的C端来说,从工具属性来看,使用任何一方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时候价值就体现在对B端的服务和影响上。

对于支付宝来说,电商体系的基因和阿里巴巴经济体的闭环优势在服务商户的方式上更具协同性。在钟耀看来,当前的移动支付已经开始从浅层的流量交换转变为帮助商家更好地了解客户、提高业务效率和转化能力,并从B渗透到C,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自腾讯提出产业互联网转型战略以来,微信支付也开始有意识地强化B端价值,着力扩散商业支付的增长。微信支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拥有如此多的用户,想要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平衡用户体验和各行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这是业务的核心。今年,我们利用工具箱的开放能力,深化“智慧36业”的行业生态,提供垂直解决方案。

电竞三大战场

趋势已经明确,那么突破在哪里呢?

钟遥判断下一阶段移动支付的主要趋势是以OMO(线上线下融合)、信用支付、刷脸支付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这也是支付宝和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目前的强项。

微信支付公布的年中策略包括免押金、先享后付、刷脸支付、出行、亲子卡等支付点,两者有很多交集。

上述上海支付人士表示,究其原因,刷脸支付、出行、信用支付代表了物联网支付形式的未来,一是代表了最后的小额低频场景,二是与发展有关。的商业信用。如果说后移动支付时代还有什么创新和变数的话,可能就在这三个战场。

从刷脸支付来看,技术变革一直是影响支付行业格局的重要变量。除了为新兴支付方式提供超车机会外,还关系到未来行业标准的建立。因此,两大巨头不能缺席。 。继今年4月支付宝推出第二代人脸识别设备“蜻蜓”后,据悉,微信的人脸识别支付产品“青蛙Pro”也将于8月推出。

但双方对于刷脸支付和资源投入的看法仍存在一定分歧。

一位聚合支付服务商向记者证实:支付宝更积极地推广刷脸支付,而微信支付更多的是战略防御。据他透露,目前支付宝蜻蜓的投放量约为20万台,包括其衍生产品,目前正在通过三个工厂进行量产。对此,微信支付向记者透露:目前市面上的刷脸设备“青蛙”已上千台,但这一数据不包括微信支付开放生态中的85款硬件设备。

在钟遥看来,坚持刷脸支付不仅是因为它代表了一项新技术的发展方向,顺应了“支付脱媒”的趋势,更是因为它优化了业务效率和操作系统的联动,成为商家的数字化转型。重要途径。据他介绍,一些线下商户的会员扩张超过50%来自于刷脸支付。

微信支付还在会员体系上做文章。今年以来,还推出了“刷脸会员”功能,将公众号、卡包、小程序会员与刷脸设备连接起来。从逻辑上讲,它更注重产品工具的功能。微信支付应用副总经理郭润增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一项服务不能自发生长时,就不会花太多精力去推广。一个有用的工具应该易于使用,能够解决痛点而不增加负担。

然而,刷脸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方式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技术创新者控制风险的能力和监管政策的灵活性。目前,这方面的监管倾向于促进商业银行和银联的研发,但并不是一刀切。支付宝方面表示,目前也正与央行保持密切沟通,希望利用自身的技术储备和探索,为监管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据前述聚合支付消息人士透露:微信支付近期正在竞标TEE(保护软件,在连接设备中提供安全区域,以确保敏感数据存储在隔离环境中)供应商,以提高其安全性。阿里巴巴有自己的TEE。

除了人脸识别,另一个战场就是信用支付。继蚂蚁金服芝麻积分推出四年多后,微信的“支付积分”终于进入市场。

事实上,由于征信和监管因素的敏感性,腾讯的“子”产品一直未能找到进入机会。在此过程中,通过芝麻信用积分和花呗支付,蚂蚁金服享受到了信用体系与商业结合的红利。

据记者了解,目前“微信支付积分”的主要功能也集中在免信用和先享受后付费,但渗透场景还比较有限。如果我们看数据的准确性,除了用户自身的身份信息外,数据更多来自微信支付的历史支付数据。更多领域的数据接入仍缺失,其商业化前景尚待明确。 。对此,微信支付回应称:支付积分不是为了做而做,也不会比较谁先做的,而是通过洞察用户需求和生态发展的必要性,在最合规的环境下,利用数据推出最适合用户的产品。 “当用户找不到使用场景时,我们真的不想看到这个分数。”

在钟耀看来,免押金、先享受、后付费,本质上是为了提升C端体验,提高B端效率。当信用与支付结合时,信用消费可能会创新,开辟商业空间。

在新赛道之外,场景争夺战还没有完全结束。以私家车出行领域为例,一方面,ETC的政策变化影响了此前双寡头推动的“牌照付费”。两人还转向帮助银行发行ETC来吸引客户。在公共出行领域,腾讯、支付宝近日公布了最新乘车码用户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腾讯乘车码用户已突破1亿,覆盖全国120多个城市,支付宝乘车码用户已突破2亿,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此外,微信支付数据显示,交通行业微信支付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每月有超过1.3亿车主使用微信支付。据知情人士透露,腾讯FIT内部对支付宝打车码用户数据存在疑虑。

对于缺乏社交流量优势的工具如何走向下沉和增量市场,支付宝公共出行事业部总经理莫言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把出行当做流量生意,而是把交通运营商当做生意。 B结束。服务。 “如果单纯的用户数量已经接近天花板,但在细分业务领域,天花板还远没有达到。如果按照县级计算,中国有2000多个城市,还有巨大的空间关键是你给B端带来什么,它愿不愿意选择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