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发展原因分析:碎片化时代的新内容消费习惯

2024-10-27
来源:网络整理

一、短视频发展原因分析

短视频不仅仅是长视频的缩短,也不仅仅是非在线视频向终端的迁移。短视频不仅仅是长视频的缩短,更是碎片化时代新的内容消费习惯。短视频是指播放时间不超过五分钟的网络视频。它们具有社交属性强、创作门槛低、观看时间长、场景便捷等特点,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内容消费习惯。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差”,视觉上显着的信息很容易影响人们的判断。相对而言,视频更具感染力。用户内容消费需求已经从图片、文字蔓延至视频。

三四线城镇和农村地区正在下沉,从“低层用户”那里收割流量。

消费者对基于互联网的内容消费和在线社交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习惯逐渐成熟。传统的文字、图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用户需求,视频成为用户更青睐的内容传播方式。主要原因有:1)内容丰富。与图文形式相比,短视频承载着更大的信息容量,能够传达更丰富的内容; 2)表达个性化,短视频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表达自己。需求,全面、生动地展示用户想要传达的信息; 3)互动形式,短视频在形式上更具互动性,能够进一步促进用户的社交欲望和需求。

智能手机和4G的普及打破了视频消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是短视频的滋生地。

MCN机构的发展,使得短视频行业内容方、平台、广告主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 1)从内容端来看,MCN可以通过签约、孵化等方式整合内容资源,帮助内容创作者降低制作成本、洞察平台用户需求、探索商业化等; 2)从平台方角度来看,MCN可以实现内容精准分发,帮助平台方从海量内容中获取更合适的内容资源; 3)从广告主的角度来看,MCN可以帮助广告主进行更多的商业探索,提高广告的规模和效果优化。

从横向发展来看,短视频平台不断丰富和优化其功能和内容布局,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从垂直发展的角度来看,短视频平台不断拓展上下游业务,包括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而内容变现等环节则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短视频平台本身的不断发展和探索,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丰富和成熟。

广告主看好短视频的营销价值,商业模式潜力巨大;

2、短视频产品的核心逻辑

1、内容粒度

以短视频、直播、图片、文字为主。

2、内容制作

短视频内容按照制作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UGC、PUGC、PGC。分类标准:UGC(User)——平台普通用户独立创作、上传内容,普通用户指非专业个人制作者; PUGC(用户)——平台专业用户创作并上传内容,专业用户是指有粉丝基础的网红,或者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KOL,以李视频拍客、搜狐千里眼等为代表的个人制作平台加工的内容也属于PUGC; PGC()——专业组织创建和上传内容,通常独立于短视频平台。

内容运营模式:U系列平台强调人,P系列平台强调内容。根据内容运营模式的不同,目前的短视频平台主要分为两类。 1)U系列平台是指以UGC内容为核心,通过扶持少量头部PUGC内容引导,​​刺激用户自发生产内容、维持流量的短视频平台。 U系列平台通常具有较强的社区属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P平台,指以PGC内容为核心,UGC内容为补充。通过引入和分发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关注和消费,从而维持流量的短视频平台,通常在P系列平台上具有更强的媒体属性,强调内容与人的关系。

持续时间:UGC和PGC在持续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异。内容集中是关键。根据短视频平台不同的定位和内容诉求,对时长也有不同的要求。目前,短视频主要集中在15秒、57秒、4分钟三个时长概念。不同的短视频平台也会根据自身的定位,对内容时长有相应的偏好和引导。一方面,会有内容审查,重点是时长概念的筛选。另一方面,平台内置的拍摄功能也有时间限制。 1)15秒或更短,通常是UGC内容,侧重于普通用户的自我表达。代表平台有美拍、抖音等。 2)1分钟左右,注重故事或情节的展示,内容表达比较完整,代表快手等平台。 3)2-5分钟,通常是PGC内容,有完整且专业的编排、加工和编辑。内容维度丰富,注重媒体属性。代表平台有梨视频、西瓜视频等。此外,有些平台同时开放两个时长的内容,并用版块来区分,例如土豆网;还有一些短视频平台目前没有定义时长,比如秒拍。

3. 内容分发

分配方式:以算法分配为主,社交分配为辅。

绘画:竖屏强调自我,横屏强调叙事。根据短视频平台的定位和内容需求的不同,短视频在内容图的呈现上分为竖屏模式和横屏模式。平台选择短视频绘制模式主要基于两个考虑:1)观看习惯。竖屏更符合手机在碎片化阅读环境下的阅读习惯,方便浏览。横屏更符合用户视觉生理习惯,不易产生疲劳感。 ; 2)内容要求。竖屏更注重个性个性和自我表达。横屏更注重叙事性,注重故事和情节的呈现。

4、内容聚合

UGC类产品多以话题聚集内容,让内容找到人,强调社区属性。

基于PGC的产品大多按类别聚合内容,方便人们查找内容,社区属性较弱。

5.内容变现

目前,短视频行业的业务变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1)广告:包括内容投放、视频贴片、信息流广告; 2)电子商务:包括“淘宝”网店模式和自营品牌电子商务模式; 3)用户付费:包括用户内容打赏、个人内容用户付费观看、平台会员增值服务付费等。在短视频产业链中,各个角色都有各自侧重的变现模式。内容创作者专注于挖掘内容的商业价值,MCN专注于挖掘渠道和资源的商业价值,平台专注于挖掘用户流量的商业价值。

3、产品分析

1. 抖音

产品定位:抖音是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是一个专注于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背景音乐选择、动作编排、特效处理来创作属于自己的短视频。

用户:2017年5月,抖音日均视频观看量突破1亿,同年8月达到10亿。抖音用户群体日趋年轻化,85%的抖音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

产品优势:

用户:年轻用户和一二线用户较多,产品基调更加潮流、酷炫。

内容制作:提供便捷的内容制作工具,主要制作15秒和60秒的短视频,给用户轻松表达的体验。

快手火山抖音哪个人气_快手抖音火山版_快手抖音火山的老大都是谁

内容聚合:按主题聚合内容,有利于个性化分发。

内容分发:

通过个性化推荐分发内容,提供竖屏沉浸式观看体验,吸引用户停留。

集中分发、抖音热点、热门排行榜、今日最热视频等模块主要聚集热门内容,有利于KOL用户内容的曝光,媒体属性更为重要。

社区:关注列表积累关注关系,推荐通讯录好友,有利于建立关系链。

直播:利用直播辅助短视频,让用户互动性更强,加强用户关系;通过直播带货有利于业务转型。

产品缺点:

用户:五六线用户较少,但下沉市场有增量机会。

内容制作:音乐版权少,很容易导致音乐同质化和内容模仿严重,缺乏新鲜优质的内容制作。

内容分发:过于中心化的分发很容易导致普通用户失去创作热情。

2.快手

定位:快手的前身“GIF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是一款用于创建和分享GIF图片的移动应用。 2012年11月,它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定位于记录和分享大家。生活平台于2014年11月正式更名为“快手”。快手以其独特的内容调性和强大的UGC内容运营在众多短视频平台中脱颖而出。截至2017年11月,快手的和iOS用户总数已超过7亿。

快手定位为普通用户的生活分享社区。在内容分发上去中心化,更注重社交属性,在内容引导上不倾斜资源。由此,快手平台的价值凸显,网红对平台的依赖更加强烈。

用户:以三四线城市用户及老年用户为主。

产品优势

内容制作:提供便捷的内容制作工具,主要制作11秒和57秒的短视频,给用户轻松表达的体验。同时提供卡拉OK功能,基于短视频核心场景,以歌曲拓展用户使用场景,提高用户粘性。

内容分发:没有搜索功能。主要针对个性化推荐分发和去中心化分发。更符合“普通用户的生活分享社区”的定位,有利于吸引低线用户。此外,列表式的内容展示和图片的分布也占有较大比例。结合快手近期对知乎的投资,将有助于覆盖一些像小红书这样通过图片和文字分享生活的用户。

快手App的首页只有三个栏目:关注、发现、本地,以及以图标摄像头为代表的录音功能。

产品缺点:

内容制作:卡拉OK功能方面,歌曲音质较差,音乐版权较低,难以与国民卡拉OK等产品竞争。

社区:社区属性较弱。积累关注关系的关注名单只有一个,评论互动和关系链建立相对较弱。

3.火山短视频

定位:火山短视频是今日头条孵化的15s原创生活短视频社区。于2016年12月上线,通过短视频帮助用户快速获取内容、表达自我、获取粉丝、发现志同道合的人。火山视频是一个供用户上传内容、分享记录生活的UGC平台。可以添加文字效果,鼓励用户通过火力变现来生产内容。

用户:霍山针对五六线城市用户以及农村用户。

产品优势:

用户: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不断扩大用户群,构建UGC内容创作生态系统。

内容制作:由于大部分用户来自农村,只能发布15秒的短视频,降低了制作门槛。

产品缺点:

由于用户属性,产品具有浓厚的“土味”。

国内市场饱和后,平台方将开始大量争夺海外蓝海市场; 3)业务下滑。随着精力的闲置和体量的增加,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平台方将逐渐涉足MCN业务,与内容展开竞争。相互建立直接联系,争夺优质内容资源,深化内容供给源头,巩固竞争壁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