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脸识别设备备受市场关注。北京大兴机场刷脸登机再次引发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期待。但刷脸真的可靠吗?机场相关设备的信息安全有保障,但市场上各种商业刷脸支付的安全性和市场规则还远未明确,还处于“尝试吃螃蟹”阶段。以支付宝为例,其刷脸支付设备“蜻蜓”自去年12月以来,在约9个月的时间内迭代了3次。
不久前,支付宝在开放日上又推出了两款基于线下消费场景的“蜻蜓”刷脸支付产品。项目负责人表示,使用刷脸支付的商户和消费者规模是去年的10倍以上。与二维码支付一样,包括微信“青蛙”人脸识别支付产品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并将其视为未来支付时代的开始。
人脸识别技术利用3D结构光摄像头采集人脸的生物信息,如面部深度、鼻子形状、眼睛凹度等信息,并进行活体验证。尽管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不断布局刷脸支付,新玩家也不断涌入赛道,但行业和监管对刷脸支付的未来仍不明朗,因为人脸非常敏感个人信息。数据泄露或处理不当将对用户产生更大、更持久的影响。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民生支付领域的人脸识别支付设备被积极更新上线,并通过不断的测试解决安全和风控问题。
刷脸支付的基本原理是将终端硬件采集的信息与云端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确认是否一致,然后刷脸解锁完成支付。一旦云端生物识别数据库泄露,消费者账户的安全将难以保障。 。这也是今年以来刷脸支付设备在各大商店、餐厅逐渐铺开,却很少有人关注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风险,支付宝要求用户在新终端使用刷脸支付时输入手机号码。下次只有在同店使用,才能享受扫码支付的便利;微信刷脸支付需要消费者每次输入手机验证码才能完成支付。
作为移动支付的替代品,刷脸支付离不开手机,在新店使用时并不像二维码支付那么方便。可以想象,无论刷脸支付如何发展,当手机这个媒介丢失,当消费者无法像二维码支付那样在自己手中掌握支付主动权时,那么首次使用授权和二次使用就无法实现了。授权会有所不同。验证将是刷脸支付不可避免的问题。
支付宝近日宣布升级面部识别支付设备,同时取消此前30亿元的补贴限额,宣布补贴强度不设上限。尽管平台的大力推动,安装成本一再降低,但部分商户对安装人脸识别支付设备并不感兴趣。一方面,消费者对刷脸支付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考虑到成本、利用率和设备押金等方面并不划算;另一方面,消费者一旦操作失误,就会给店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麻烦。
艾媒咨询《2019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70%的商户主要通过扫码收款,只有32.2%的商户倾向于接入刷脸支付设备,比例更低与POS机相比。但相比目前11.6%的支持率,未来刷脸支付覆盖率有望大幅提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刷脸支付还不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选择。或许未来,行业监管和法规会进一步完善,智能支付才会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