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中,如果快渡双击对方头像,头像就会晃动、震动。
这不是一个新功能。 2018年圣诞节前,微信发布7.0版本。点击“我”进入您的个人主页。您可以在右上角看到一个额外的“相机”图标。单击该图标即可立即录制或上传短视频。您可以添加表情符号、字母、音乐和位置。它被称为:即时视频。
即时视频虽然也是短视频,但与其他平台的短视频有很大不同:发布后24小时内好友才能看到,24小时后就不再显示。这个新功能带来了新的交互。今天我们主要讲这个交互:快速双击微信中对方的头像,头像会晃动。这个隐藏很深的功能有何意义呢?
单击头像场景
当我们点击别人的微信头像时,一般有三类需求:
点击查看个人资料。
如果您想查看对方头像、微信号、标签、备注等个人信息,可以点击对方头像进入名片页面。
点击查看精彩瞬间。
如果你突然想看某个朋友的朋友圈,唯一的入口就是点击对方的头像进入他或她的名片页面,点击“朋友圈”进入该朋友的朋友圈列表页面。
双击即可观看即时视频。
如果您想查看好友的即时视频,可以双击好友头像进行查看。如果好友在24小时内发送过视频,双击直接进入即时视频播放页面;如果好友24小时内没有发视频,双击好友头像即可震动。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在很多展示内容的产品功能设计中,有内容和无内容都使用相同的交互:如果有内容,你就会查看内容,如果没有内容,就会给你一个空白页面设计。
微信的朋友圈就是这样的逻辑:点击好友的朋友圈,进入后会根据好友关系和对方的权限设置看到相应的内容;如果删除了,朋友圈就会显示一条直线。
那么,为什么 要使用两种交互来实现“相同的需求”和“不同的结果”呢? 1) 双击头像。有视频的话可以进去。如果没有视频,您将无法进入。 2)如果没有视频,双击会有点晃动,但可能没有反应。
如果没有视频,您可以将该页面留空。无需摇晃。
用户双击对方头像的动机有两个:查看对方的即时视频内容;或者只是因为无聊而盲目点击以获取乐趣(我不知道有即时视频)。
如果是第一动机的话,用户去那里“看视频”,就像你去餐厅吃饭一样。进店坐下后,老板从帘子后面出来告诉你:对不起,今天休息。我们清洁。如果在您进入之前在门口张贴“今天不营业”的标志,是否会降低您的行动成本?
如果是基于第二个动机设计的交互,那就更容易理解了。即时视频上线时比较低调,入口比较隐蔽,并不是高频功能。通常关注微信功能更新的都是关注热点话题的产品经理和新媒体编辑。这些人在微信庞大的用户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大多数人不知道有“即时视频”这样的东西。
对于不知道的用户来说,如果不小心双击头像,看到一个没有视频的空白页面,他们就会想:这里是什么?在哪里发布?微信给出的答案很好:这里什么都没有,你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没有必要进来。
双击没有任何反应,无需摇晃。
确定性给人一种安全感。采取行动——获取反馈已经成为人们的基本认知行为。
无论什么情况,如果你采取了某个动作,对方没有反应,你就会想,“他没听到吗?”,“我不是没发出去吗?”,“按钮是不是被按下了?”破碎的?”我刚刚点的吗?”……这种心态一旦产生,就会促使人们再次采取行动。
很多人乘坐电梯时,都会按电梯门按钮,直到门开始关闭。但事实是:电梯操作系统收到关按钮信号后,需要反应时间和运行时间。排除没按或者电梯按钮坏的情况,按一次和按三下没有区别。
至于为什么交互效果看起来像摇晃,我个人猜测微信是为了拟人化的交互和反馈而这么做的。摇动的效果简单易懂。这很像一个人摇头,告诉你“不”;另一方面,它也有点类似于触电,告诉你“停止点击”。
两个设计原则
最后用两条UX设计原则来回答:为什么给出头像晃动的交互?
原则一:地位可见原则。
状态可见原则是指:界面状态可见、变化可见、内容可见。系统应该让用户始终知道当前正在发生什么,即快速让用户了解自己处于什么状态,过去的事件,当前的目标,以及对未来的方向有一个了解,一般的方法是让用户在正确的时间提供适当的反馈,以防止用户犯错误。
原则 2: 阈值。
:系统需要在内部响应用户操作,以便用户能够保持专注并提高生产力。
注意:请务必一一观察,不是整体,而是个别效果。
从动画中我们可以感觉到50ms还是可以接受的。当达到响应时间时,就会让人有些不耐烦。到了的时候,人会不自觉的多点击几下,手机就已经被砸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