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亲密付代付行为是借贷还是赠与?法院这样判

2024-11-08
来源:网络整理

法治日报 |作者: Xu , , Yang Hui

近年来,“你消费,我付费,亲密付费,让爱更贴心”等广告语广为流传。在交往过程中,一些情侣会在微信或支付宝中为对方开启贴心支付相关服务,以表达爱意,即一方可以选择在网上支付时,扣款与家庭卡绑定的一方的银行卡余额。然而,这种替代行为是借款还是礼物呢?情侣分手后,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话要说。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代付行为引发的纠纷。法院经审理认为,在开通此类贴心付款服务的过程中,以「馈赠」或「馈赠」的形式提示,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难以认定贴心付款的支付属于借贷行为。

小王和小李于 2021 年在一个在线平台上相识,并很快成为恋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小王为小李开通了微信家卡和支付宝的家卡业务。2021 年 6 月至 11 月,小李通过微信家卡消费了 2000 元,通过支付宝家卡消费了 4 万多元。除了这4万多元之外,小李还以购买化妆品、项链、包包,以及在双方交往期间支付住院费、装修费、住宿费、餐费等原因,通过小王的微信、支付宝家庭卡和小王的银行卡,共计25万元给自己转账。 共计 25 万元(其中 7 万元由双方签字)。

随着关系的淡化,双方于 2021 年底和平分手。对于上述段落,各方各有各的看法。小王认为上述款项均为借款,要求小李足额偿还。小李在 2021 年底在微信中回复:“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过年后钱就给你。”

不过,小李事后并没有报答。为此,小王起诉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要求小李偿还全部贷款并支付逾期付款的利息,理由是上述付款均具有借款性质。

微信号亲密付_亲密付怎么开通微信_微信亲密付如何开通

经审理,通州法院认定小王与小李是恋人,在交往过程中,一方为另一方开通了微信家庭卡和支付宝家庭卡,且此类开卡过程被提示为“礼物”或“礼物”。因此,法院不承认上述在微信亲属卡上花费的 2000 元和在支付宝家庭卡上花费的 4 万多元为借款。

关于剩余的付款,法院认为小王的证据已达到其证明目的。首先,在转账汇款中有几个备注,其次,签订了7万元的贷款合同,双方进行了交谈,小李表示愿意还款。根据上述证据,法院认定小李欠小王共计 25 万元及相关利息。

法官提醒,近年来,各种贴心支付服务发展迅速,而微信的家庭卡和支付宝的家庭卡由于开户简单、使用方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起到了“虚拟信用卡”的作用。

“本案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对通过亲密支付功能进行的付款的性质了解不足,很难判断它们是贷款、礼物还是其他付款。”法官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贷款人提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借条等债权证明,证明贷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存在法律关系。

其实,除了夫妻和亲戚之间有意识地开通家庭卡外,在实践中,还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被陌生人诱导开通了贴心支付服务,最终导致了大量的金钱损失。这些情况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对贴心支付业务缺乏认知。

微信亲密付如何开通_亲密付怎么开通微信_微信号亲密付

对此,法官提醒,公民在享受贴心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应警惕相关风险,切勿随意开启亲属卡或家庭卡等贴心支付服务。虽然该系统将允许该人在亲戚(例如恋人、父母和孩子)的身份之间进行选择,但系统在开设此类服务时不会验证他们的真实身份或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为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带来了机会。

法官建议公众在开设私密支付服务时应设定消费限额。用户在实际使用贴心支付功能进行支付时,不需要通知发起方,也不需要征得其同意,因此激活方在意识到后往往会察觉到银行卡余额的减少,如果设置了消费限额,就可以减少损失。同时,大众要正确认识贴心支付功能的送礼本质,如果亲密支付是情侣之间开启的,开启的一方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一旦分手,钱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退回;陌生人不容易打开贴心支付功能,避免金钱损失。

不仅是亲密的付款,还有夫妻之间的大笔资金,最好记下资金的用途,并在转账时保留相应的凭证。相反,如果双方之间没有借款,不要通过开具 IOU、IOU 等方式向对方表达忠诚和爱意,以免将来发生纠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