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其他地方还可以聊得很好,但是加了微信之后,他们就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就像加了一个人微信之后,那个人就消失了。直到他发朋友圈,才确认他还在。
似乎年纪越大,沟通的欲望就越少。我所剩无几的表达欲就像往池子里扔一块石头。我不在乎水花有多大,我也不指望石头会从池子里蹦出来。
我刚才不是说过,有些人习惯在微信上回复别人的想法吗?什么是思想回复?想法回复意味着我看到了你的消息,但我不想或者现在不方便聊天,所以我退出了对话框并礼貌地标记为没有。阅读并准备好在有空时回复。
但当我有时间回复时,对方可能又很忙,而且还倒时差。就像两个人一直在问“你在吗?”。你会说这很尴尬吗?
但如果不聊天,就会腾出很多想象空间,我就会在人生无数的间隙里想起你。
我们之所以愿意花时间跑朋友圈,发布最美好的生活足迹和美丽照片,不仅是为了朋友,也是为了那些想认识我们的陌生人。
但现在添加微信时,你不再只是点击验证按钮然后焦急等待,而是一通过就立即说“你好”。由于大多数开场白都被定义为“愚蠢而直白”,因此开始聊天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大家加入微信后,都会静静地坐着,悠闲地浏览别人的朋友圈。
从上到下,我点开每一张照片,仔细地看。我回头一看,两个人连话都没有开口,仿佛已经认识很久了。
但当我们开始交谈时,我们才意识到这种“理解”是多么的不充分。大多数人的朋友圈都过于拥挤,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美。他们的丑陋和痛苦怎么能被揭露呢?如果看不到月亮的背面,就无法了解整个月亮。
有一种理解,叫我翻遍你的朋友圈,却还是不认识你。
渐渐地大家都不再聊天了。说白了,朋友圈是认识别人最便宜的方式。你不必小心言辞,绞尽脑汁与对方沟通、管理谈话,也不用担心对方闲着烦你。
我想要认识你的理由有成千上万,但不采取行动的理由只有一个。也就是说,你也想认识我吗?这个没有答案的假设就像薛定谔的猫,但没有人敢打开盒子来证实。
睡在聊天列表里总比睡在黑名单里好吧?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男生加我微信却不聊天,在想什么?”
其中一个答案还蛮可爱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他每天盯着你的微信头像,然后想:啊,我该跟她聊什么呢?说错话会不会被讨厌?发吧发给她了我没看到又不理我怎么办?我发了之后又被嫌弃了怎么办?哎呀,已经11点了。我们去睡觉吧 第一的。”
我曾经喜欢过一个小哥哥,他幽默、帅气、喜欢健身。几经周折,我加了他的微信。我高兴得在床上打滚。然而,我什至没有给任何人发过表情。
因为我觉得让对方回复我的微信实在是太做作了。
真爱卑微到尘埃,不打扰是我最后的温柔。
当你了解他人并投入情感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失望的风险。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
对失望和伤害的恐惧,让我们守着分寸,久久地盯着自己的微信头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说QQ比微信方便一万倍。为什么大家都用微信?
她说,大多数学生仍然使用QQ。我说QQ真好。当我滚动浏览空间时,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它。一个进入我空间的男神可以让我幸福很久。现在谁进我朋友圈就跟小偷一样。我还是抓住了他。少于。
年轻的时候,我们更害怕放弃,而不是害怕失去。今天,我们更害怕一无所有,而不是勇敢。
我去过很多地方,到处都有有趣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性格。但当你伤害某人时,痛苦是同样的感觉。
如果受伤太多,人就会变得懦弱。
现在很多人的状态和周国平说的很相似:我天生不适合社交。很多时候,我要么觉得对方无聊,要么害怕对方觉得我无聊。但我不想忍受对方的无聊,也不想努力让自己显得有趣。那就太累了。我一个人的时候最放松,因为我不觉得无聊。即使我很无聊,我自己也能忍受,不打扰别人,不感到不安。
强烈的分寸感吞噬了最后一丝冲动,年轻人过着无欲无求的安稳生活。
有分寸确实很好,希望每个人都有;但如果分寸感太强,就容易没有朋友。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哪有机会在一起呢?
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很麻烦。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很麻烦。寻求理解很麻烦。等待回复很麻烦。与人联系很麻烦。我害怕把事情搞砸,所以我就不参与其中。
我不希望你为了社交而社交。这样的人是没有脚的鸟,沉迷于社交,但没有朋友,内心是孤独的。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应该是“一百个幽默开场白”、“三分钟让他爱上你”等复杂花哨的技巧。要知道朋友圈里充满胶原蛋白的脸也会有卸妆的一天。
我不想或者现在不方便聊天,所以我退出对话框,等到有空再回复。但通常当我回复时,对方又忙了。
所以对话框总是循环显示“你在吗?”对话。与其这么尴尬,不如就别说话了……
当不惧怕真相时,就没有必要失望。
只有成为朋友了,才算是朋友圈。
即使有一天我不再和你聊天,我也不会后悔认识你。
如果您热爱阅读和写作,愿意通过您的声音和文字与我们度过每一个夜晚,请告诉我们并发送您的简历+音频作品给我们!
邮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