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城旅游】近两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春风、全域旅游带来的机遇,以及国家“两山”战略探索的实质性推进,旅游业成为极其重要的角色各项重大战略:一是特色,二是小镇旅游休闲配置,乡村振兴的产业引领,三是商旅文旅融合的调整配置,四是价值- 为许多 PPP 项目增加了出口。旅游策划也扭转了2015年的颓势,再次受到业界青睐。然而,危机并未得到解决。 2018年,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者再次来到选择的十字路口,再次面临困惑。不仅因为今年的经济和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还因为三大制约。从而导致行业从上到下的混乱。
一、旅游规划行业的混乱
行业混乱或许是最致命的。如果整个行业都找不到发展方向,那么这个行业就离衰落不远了。这就是旅游策划行业的现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造成的。
1、旅游策划市场越来越小
随着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结合带来的旅游规划爆发,整个行业能做的生意会越来越少。
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期阶段。旅游资源即将得到充分开发,可以预见,现有市场上的旅游开发项目将会越来越少。这从目前旅游策划公司的业务类型也可以看出。过去,他们主要注重传统景区的开发。现在,景区开发只是一小部分业务,更多的是与特色小镇、特色村落相关。振兴和旅游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比如体育旅游、汽车营地……不过,全国大势过后,加上目前PPP大幅萎缩,估计这些业务也会大幅减少。
2. 外国食客越来越多
目前,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人士也加入到旅游规划中来分享利益。关键是他们还拥有旅游策划者没有的资源、技术、流量。
来自金融业、房地产业的是大资本;来自农、林、牧、副渔、体育、健康、教育、婴幼儿等行业带来不同的技术和各自的行业流量;来自互联网的就是它自己的流量。 ……不同行业涌入旅游业的企业都有各自的基础。进入旅游业后,经过2-3年的探索和学习,站稳脚跟后,就可以及时进行深度发展。 。
因此,在全域旅游、“+旅游”似乎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旅游规划本身能够从中获利的从业者并不多。相反,来自本行业的从业者更有优势。比如体育旅游、养老旅游,旅游规划者很难进行更深入的规划设计,因为行业太专业,无法统筹规划,做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是似是而非的。但这些食人者却可以基于这些专业领域向外扩张,进一步蚕食原有的旅游策划市场。
3、无技术壁垒和资质壁垒
旅游规划不存在技术或资格障碍。虽然目前旅游规划资质既没有延长,也没有取消,但经过国务院改革,可以明显看到国土规划、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相对较强。这些规划最终统一归自然资源部管辖,两种类型也都要求相关规划机构具有规划资质。但旅游规划不包括在内,那么旅游规划还有规划资质的依据吗?由于不具备法律法规允许的空间调度和调整能力,旅游规划的空间规划部分本身就没有依据可依。只能算是旅游规划空间实施或旅游项目经营文件的参考,并不具有法律地位(目前也是如此),这实际上从根本上否定了旅游规划的资格。未来,涉及旅游项目的空间规划最终需要归入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因此,失去资质壁垒的旅游规划前景可想而知。
同时,旅游策划本身又是一个没有太多技术壁垒的行业。不需要规划资质证书,不具备规划核心技术。不像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有准入门槛,也不像建筑设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旅游规划本身技术门槛较低。似乎每个人经过短暂的学习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事实上,这个行业的前辈很少有文学、营销、媒体、历史、地理、农业、园林设计和环境专业。有很多艺术出身的人,还有一些是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转来的……技术门槛低,意味着随时可以进入市场,不像建筑设计、城乡规划等也在做。规划与设计领域。即使他们的市场萎缩到一定程度,他们仍然可以随时进入市场。不能随便更换。
4、行业龙头已触顶但无力转型
第四个可悲的是,行业龙头已经到了天花板,而且这个天花板很低。
一个行业有多少想象力,取决于它的领先企业能在市场中成长和扩张到什么程度。可惜的是,旅游策划行业的领军人物早已经到了行业的天花板。巅峰智造、大地风光、绿薇文旅、来也文旅等专注旅游策划的企业,还没有成长为有想象空间的公司。 。
以龙头企业鼎丰智能为例。上市招股书显示,旅游规划设计占整体营收90%以上。但2014年其整体营收达到2亿,此后业务不升反降。 。龙头公司的情况是这样的。可想而知,其他几家非龙头企业的旅游策划公司基本都是顺应市场潮流,跟随市场潮流,在业务上没有任何突破。
峰会智能产业招股书2013-2015年业务收入及占比
领导者已经到了天花板,转型之路何在?行业内转型最成功的应该算是晶宇文化。从奇创设计到驴妈妈、景遇旅游、飞鹿湾、游吧、帐篷客等数十家公司,涵盖了从在线旅游到旅行社、旅游规划、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游投资、旅游文创等旅游各个方面产业链。不过,从2016年上半年半年报来看,晶宇文化的基本每股收益也出现下降。 2017年1月6日,晶宇文化从新三板退市,正在寻求海外上市机会。但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其转型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晶宇文化2016年半年度报告主要会计数据及主要指标
由此可见,行业瓶颈已经显现,但行业转型难度很大。
“女人怕嫁错郎,男人怕入错行。”在一个整体市场规模越来越小的行业,但进入者仍然较多,不存在技术壁垒和资质壁垒,行业天花板已被触及,但转型却困难重重。旅游规划从业者一头扎进去,他们的犹豫可想而知。
2.从业者对职业发展的困惑
旅游策划从业者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行业内的困惑,但对于旅游策划从业者本身来说,很多人都会遇到职业上升的困惑,而这种困惑是那么的清晰。在一个已经到了天花板的行业,旅行策划师的职业生涯该如何上升?
1.菜鸟总是很困惑
进入旅游策划行业的年轻人在旅游热潮中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从一开始的盲目热情,很快就会转入一段迷茫期,因为基本套路摆在那里,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在旅游策划公司中,旅游创新的动力很少,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巨大的成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按照检查项目进行操作,写文字,画图,然后……然后结束。门槛低,技术壁垒低,即使你计划了半年的旅行,你会发现你已经学会了所有的基本套路,然后你就重复一遍。掠过的,是不同地区不同的项目。相同的是基本的区位分析、市场分析、常规的市场定位。更套路的就是组长给出的千篇一律的项目内容和布局。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没有深入的理解。
2、三年左右的“老兵”能有多优秀?
在行业里,经常听到同事抱怨,招一个一年左右的新人,还不如招一个三年以上的老手。至少新人还能有一定的头脑,能踏踏实实做事。确实,作为一个在旅游策划行业工作了三年左右的“老手”,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臃肿。我感觉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旅游策划的套路了。左、右、左、右、上、下,无非是动思路、吹概念、盲目定位。 ,一套项目,确实很难找到更多的新创意。与此同时,三年多过去了,很多人开始担任团队小领导,但职业困惑却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脱离旅游规划以外的环境,或者对整个产业链不熟悉,造成了另一种尴尬:那就是套路越来越熟悉,格局越来越大。越来越小。我写了太多的文字,画了太多的图画,把自己变成了机器,把自己画成了机器人。项目压力越大,我就越想如何快速完成它,应对眼前的事情。
采访中,经常有一些“退伍军人”被问及,当前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中的土地问题,特别是旅游规划中涉及的农林用地、建设用地、宅基地等问题如何处理?休闲项目中的商务如何配置?如何更好地引导访客流量,实现二次转化?玻璃桥、花海、火车或其他旅游项目在总体规划中有何不同作用?很多“老手”看得一脸茫然,仿佛从来没有思考过、探索过这些现实问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老鸟”也很困惑。
3、五年是门槛,转型却很难
旅游规划从业者第五年是一个门槛,下一步就是成为项目总监。在规模较小的旅游策划公司,如果五年内不能成为项目组组长,就很难晋升。当然,会更加困难。是的,你必须选择继续在一家公司等待职位,或者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跳槽以达到你理想的职位。有时你会发现向上的路基本被锁住了。
其他方向的转型也比较困难。城市规划的概念已经改变了无数次,原来的知识在旅游规划中几乎被抹杀了。回去还将面临其他旅游链的回归。仍然面临着重新学习、刻板的惯例和不断变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焦虑。
4、练了十几年的人,技术已经过时了。未来是什么?
旅游规划从业者经过十年,几乎已经稳定在中高层岗位。或许职位也达到了主任、副主任、副总策划、总策划、大区副主任、大区主任,但以前的技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精通出行套路,对其他方面不关心。大多数旅游策划公司都是私营企业,大概只有几个老板。如果您不能立即成为合作伙伴,您可以继续。打工,还是勇敢出来?他们在行业的每一步都感到困惑。如果前期没有足够的人脉和人物积累,能否突破就成疑问。
3、旅游规划高管也很困惑
旅游规划从业者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他们的探索也引领着行业的方向,但他们也有迷茫。
1.不要太困惑
旅游策划公司规模不是很大。它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但进入门槛很低。培养一个独立的旅游策划人才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但这也意味着这个人可以单独工作。单独行动的回报往往比留在公司更好。由此可见,旅游策划公司不可能做大。一旦这样做,他们的才华自然就会流失,成为竞争对手。
公司做大一点之后,泥沙混杂,能干的和混日子的混在一起,自然会导致真正优秀人才的流失,留下来的很多老员工都成了障碍。做大做强。从外部环境来看,板块规模已经固定,势力范围基本划分,难以快速扩张。旅游规划行业的高管面临着无能为力、却又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困惑。
2、研发较少的混乱
旅游策划公司的研发工作很少。各家公司的方案基本是互通的,稍加创新,立刻就成为业界的共识。近年来,旅游规划公司探索和实施的令人惊叹的作品并不多见。相反,非旅游策划公司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乌镇、拈花湾、古北水镇都是运营商所有。探索,田园东方是园林公司的探索,袁家村是村集体的探索……
研发少了,就会缺乏内容。如果内容缺乏,就很容易被抄袭。如果很容易抄袭,那也是一样的。如果太过相似,就很难引爆。如果很难引爆,生意就会少。每个链接都会导致无限循环。很多旅游策划公司的高层领导都已经想好了内容如何开发、如何入手?恐怕太多了。
3、迷茫无路
各家公司的高层也面临着无路可走的困惑。旅游策划公司的生产靠的是智力,但优秀的人才留不住;国内市场靠的不是创新而是营销,板块规模是一定的。如果经济稍显低迷,旅游委托将会受到限制。如何减少并维持现有的体量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未来已经没有出路了,内部竞争各自拥有一亩三分地,恐怕也是没有出路之后的无奈选择。
转型也并不容易。切换到运营?没有专门的团队,就缺乏业务的进入,也缺乏运营的积累。再投资?还有就是缺乏探索,旅游公司本身资金不足。换领域?如果走惯了老路,无论怎么发展都很难与这个领域的原有企业竞争。出去?我国旅游规划总体国际化水平不高,对国际规则了解不多。能走出去的旅游策划公司并不多见。这条路比国内打仗还要艰难。
结论
尽管旅游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旅游规划形势再次陷入困境,让从业者感到无所适从。前进?行业不景气,职业前景不明朗;停滞不前?后面有追兵,不进则退;不进则退。后退?等待的只是恶化;转型?仍在探索,但仍没有明确的道路。在如此迷茫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恐怕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