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母亲是对的。’”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他突然站在了我的一边,支持了我的选择,这是我39年来第一次得到他的认可。”位于杨浦区长阳创谷创业园的全新氦脑类脑智能剧场内,互动剧《相遇》正在上演。
观众席上,前来观看节目的肖禾分享了一个隐藏在内心已久的故事。舞台上,大路剧团的演员即兴演绎了萧何的故事。这是由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剧院承办的“剧场无处不在,艺术为人人”戏剧游戏季现场。
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杨浦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公共服务打造一系列新的文化品牌。 “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创业园释放文化产业活力。
三个国家级“金字招牌”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群名单。上海共选定6个地点。杨浦五角场片区、外滩风景区、南京西路商圈等上榜,形成集群。上海新兴消费群体文化新地标。这是杨浦文旅近年来“对接”的第三个国家级“金字品牌”。
入夜,五角场的彩蛋闪闪发光。五角场作为上海城市副中心之一,每天人流、车流不断,形成了“消费热圈”。淞沪路从“热圈”内部向北延伸,连接大双智园区,园内云集了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文化企业,以及江湾体育中心、五角场大众创业学院等文化地标。创智天地核心区,大学路街区贯穿其中,一端是复旦大学,另一端是创智天地,聚集了众多文艺业态和年轻消费者。
“一个圈、一个公园、一条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吸引上海新兴文化旅游产业的巨大“磁场”。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1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上海杨浦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成功入选。
行走在大长治,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有《共产党宣言》陈列馆(陈望道故居)、复旦大学校史馆、上海财经大学商科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馆等多所大学博物馆。这也是国内首个全面向社会开放的“无围墙”。 “复旦管理学院”,以及创智天地广场、大学路亚洲最高涂鸦墙、亚洲最大互动数字雕塑莫比乌斯带等现代艺术地标。
每年持续举办1000余场各类文创活动。在这里,市民可以观看音乐嘉年华的跨界表演,聆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智慧分享,体验知名企业家的创新创意。
去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仅评选出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上海杨浦生活展示带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位列其中。
“全国有6个各具特色的示范区,之所以选择杨浦滨江,是因为其独特的代表性工业遗产和生活方式特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表示,“过去是保护沿江个别单位,而这个示范区的建设更注重探索制度创新。”
在滨江,杨浦运用工业遗产复兴理念,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血液。永安酒店旧址将于明年重新装修,将以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上海造船厂旧址上,将建设“中国古船博物馆”,让造船厂迎来又一个历史厚重、城市温暖的春天。
创新文化正在兴起
杨浦区正在涌现一批创新文化地标。
杨浦区荆州路151号,曾是电影《风暴之子》的拍摄地。现在已成为国歌陈列馆。通过沉浸式场馆教育和红色主题讲座,让公众回顾红色历史。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位于杨浦区定海社区的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大楼亮起了璀璨的灯光。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有深度、有年代感的博物馆。
在杨浦滨江核心区,上海郎朗音乐世界正式落户,将为全球音乐艺术追梦者打造国际音乐教育交流平台。
该剧院原名杨浦大剧院。全新改造后,将由上海大剧院运营管理。计划于2022年春季正式投入运营。随着老剧院即将重新开放,“到处都是剧院,人人都可以享受艺术”。剧场游戏季从杨浦滨江出发,穿行上海国际时尚中心、长阳创谷等空间,呈现一系列“打破第四堵墙”戏剧。
“一个人,一个故事”
晚上7点,网上报名的观众陆续入场。演出一开始,观众就被邀请分享自己的故事。在听取了观众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后,演员们开始以肢体、戏剧、音乐等形式即兴创作,作为回报给观众的“礼物”。一晚的演出,演绎了不同观众的故事,故事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仿佛在相互对话。
这并不是剧院第一次尝试将“一个人一个故事”的表演形式引入社区。此前,剧院在滨江试演了步行剧《在岸上》,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演出了新型马戏与装置剧场相结合的《幻浪》……每场演出都打破了传统剧场空间,让观众成为“演员”,改变了传统的观看关系。
在杨浦滨江,观众跟随演员从黄浦码头旧址出发,经过毛马仓库、造船厂、自来水厂、渔人码头等老建筑,在大路剧团演员的带领下,在现场伴奏下艺术乐团的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建筑物、植被、鸟类和船舶。
戏剧的界限被打破
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亲水平台上,一个巨大的平衡木装置像漂浮的白色冰川一样升起,形成一个无边界的剧场。
节目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水是什么? MOON剧团的年轻艺术家邀请观众回答这个问题。被巨型平衡木吸引的儿童、青少年和老人纷纷调动想象力,瞬间做出表情。
“戏剧对于观众来说一直是有距离的,通过无国界剧场,我们让观众感受到剧院其实可以离人很近。”剧院副总经理王杰表示,未来剧院正式运营后,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下去。按照这个理念,“我们会有传统剧场的严肃剧目,但也会有更多突破边界的互动剧、公益演出、艺术普及活动等。”
剧院“杨浦定制模型”
剧院位于杨浦区控江路1155号。改造后的剧场总建筑面积约8793平方米,包括1020座的主剧场和168座的小剧场。 2018年2月,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与上海大剧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认改造后的杨浦大剧院更名为剧院,由上海大剧院运营管理新装修的剧院。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和改扩建工程,新剧院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剧场”与“杨”同音,在英语中是“年轻”的意思。 “杨浦已经从老工业区转型为创新创业区,这里高校、创业园区多,受众群体趋于年轻化。”王杰表示,“上海大剧院拥有比较丰富的剧院经验,但在对剧院进行定位时,我们不满足于做连锁店或者上海大剧院的复制品,而是希望打造‘杨浦定制模式’,基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域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
“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借还书,不用担心图书馆的开闭时间。”在杨浦区宝迪广场的信用书柜前,小陈打开支付宝App,开始借书。只要芝麻信用积分达到550分,扫描指定二维码,就可以免费从书柜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无需办理凭证或押金。
杨浦区图书馆将支付宝芝麻信用与“图书世界”服务相结合,推出类似于自动售货机的基于个人信用积累的智能信用图书借阅柜,让市民身边就有一个图书馆。
杨浦区图书馆是上海第一家推出网上借阅服务的图书馆。目前设有51个自助服务点,现场配备智能自助借还设备。市民可以自行借书,无需工作人员引导。 “杨浦市民通过‘图书世界’借书有三种方式:送书上门、送书到柜、现场借阅。”杨浦区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部工作人员介绍。
而这只是杨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在杨浦区,公共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就像借书一样方便。
杨浦区“百星艺术园”公共文化资源集散是全市首个文化资源集散品牌项目。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还与人民网合作,每月制作“人民秀直播间”系列专题节目,带领观众线上看杨浦滨江、红色地标、专题展览;同时,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通过“文化杨浦云”提供线上综合文旅服务。
近日,一系列有关杨浦的短视频刷屏了微信朋友圈。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策划制作的“看杨浦”系列短视频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指导,从文化旅游视角,沉浸式展示杨浦“四百年”的历史积淀。第一季上线7天内总观看量突破10万。 “第三季正在积极筹备中,与前两季相比,增加了更多杨浦人生活、工作的视角,呈现出更加生动、有活力的杨浦。”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