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最近的一则消息,让银行电商平台重新回到了市场的聚光灯下。中国工商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30日24:00停止旗下电商平台电子购物相关服务。此时,正值“6·18”前夕。 ——商贸节庆促销。银行的电商平台已经“退出”,让人有些难过。
作为银行进军电子商务领域的一大范例,工行电商商城服务的终止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从业者表示,这反映了银行系电商平台的现状。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银行在产品丰富度、用户体验等方面与互联网平台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受体制机制和组织文化的限制,银行电商平台的用户体验相对一般。
另有消息人士称,工商银行的业务调整可能与监管要求有关。此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行业务。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确实收到了相关通知,该行自营商城已与银行分离,经营主体也已更换。
据报道,融易购相关负责人日前也回应了此事,称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顺应互联网和金融的发展趋势,对融易购的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和升级。融e购平台。
融e商城相关服务停止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两则关于融e购商城的公告,分别涉及融e购个人商城和融e购企业商城。
具体来说,对于个人商城,公告称,因业务调整,银行将于6月30日24:00停止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如用户需要兑换积分、购买贵金属、捐赠慈善机构等,即可登录工行手机银行。
关于企业商城,公告称,融e购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将于6月30日24:00停止,服务入口迁移停止票据经纪、工商银行集中采购、司法拍卖等业务。进入中国工商银行门户网站首页。
“它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商城。它主要以积分为主。它(工行)将保留一些手机银行的商户来兑换积分。”融e购客服人员回应记者表示,6月30日之后,将不再有相关链接进入商城。用户可以在工行手机银行生活页面的积分兑换区兑换积分。
据悉,工银电商电商平台于2014年1月12日正式开业,至今已运行八年。据官网介绍,融e购平台汇聚了数码家电、汽车、金融产品、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珠宝礼品、交通运输等十几个主要行业的数百个品牌。和旅游业。推出之初,曾与融e银行(手机银行)、融e通并称为工行三大互联网平台。
三大平台中,融电商电商平台被寄予厚望。 2015年,时任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是工商银行抢占互联网金融竞争优势、掌控“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战略举措。产业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 “、商品流通”是根本策略。
从数据来看,融e购并没有让人失望。上线一年多以来,用户数量猛增。截至2015年3月,“融e购”B2C商城注册用户数已达1600万,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交易额位居当时电商龙头。随后,2016年至2018年,平台年交易额逐年增长,分别达到1.27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11万亿元。截至2019年底,“融e购”用户规模已达1.46亿。
不过,近两年来,工行e购却显得相当“低调”,相关数据很少出现在工行年报中。 2021年12月29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对融e购个人商城功能进行升级。升级后,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将被关闭。
如今,更多涉及融e购的业务将被叫停,这让业界感到悲哀。毕竟,融e购一度被市场认为是银行布局电商领域的典型例子。 “我觉得挺感人的。工行推出工银e购,是工行拥抱移动互联网转型的标志之一。”博通分析公司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王鹏博对记者表示。
招联金控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也评论道:“工行宣布电商平台电商个人商城服务将于没有必要愤世嫉俗,尽管银行的电子商务之路并不平坦——如果按照一般标准来评估,这个试错过程至少验证了服务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激活思维、锻炼团队的作用。”
至于相关业务为何被叫停,有报道称可能与监管要求有关。此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行业务,银行不得设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某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确实收到了相关通知。这也意味着银行自营商场需要剥离,或停止相关业务,或变更经营主体。
与监管因素相比,从业务本身出发,有人将此次调整归咎于银行在电商领域不具备优势,因此做出业务调整。
近日,融易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顺应互联网和金融的发展趋势,对融易购平台的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和升级。 。此次整合升级将进一步聚焦工商银行的发展。业务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其中,C端业务将转型为积分商城,并与手机银行融合发展; B/G端业务将聚焦场景合作和金融输出,持续优化服务功能,支持开放银行建设。
银行电商平台必须精准定位
除了工行电商平台外,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电商平台已变更经营主体,有的还暂停了相关业务。
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农行扶贫商城”(兴农商城)将于今年1月1日后由农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民生银行于4月15日发布《关于民生银行民生商城系统“下线”》公告,商城已于5月31日正式关闭;今年4月25日起,建设银行“闪融业务”平台运营主体变更为建行金融服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上述一系列调整反映了银行电商平台的现状。它们于2012年开发出来,到了十年的转折点。
电子商务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商务活动的新载体。 2012年以来,建设银行“善融业务”、交通银行“交博汇”、工商银行“融e购”等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相继上线运营。尝试通过搭建自建平台来掌握客户的交易数据,进而通过对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消费偏好。
“前台销售商品,为商户提供结算服务,掌握交易数据后,还可以为他们提供配套的流动性支持、融资等,还可以增加散户用户的粘性。它确实像一个“愿景。”一位参与过电商平台建设的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银行来说,自建平台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银行内部也有过多次讨论。综上所述,银行的优势并不明显。
“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成本与产出不成正比。”上述国有大型银行相关人士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发展电商平台并不是银行的强项。具体来说,客户往往粘性不大,产品也没有优势。主要消耗自己系统内的积分,对其他客户吸引力不大。
总体来看,银行电子商务发展面临多重困难。王鹏博表示,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建设思路、用户运营、成本核算、物流建设等方面,它与真正的电商平台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它自己的服务。由财务定位决定。
另一方面,王蓬博表示,近期不少城商行都在与外部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从用户转化、留存等各项数据统计来看,金融机构可以看到,与其自己运营类似的平台,不如与外部流量进行各种场景的合作;此外,近期不少银行APP进行了整合,倾向于用一个入口来承载用户需求,部分银行电商业务也可以通过其他入口进行消化。 “因此,银行电商平台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化选择,也标志着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了更加务实的阶段。”
董希淼认为,银行在发展电商平台时面临两个主要挑战:一是网购的流量入口被互联网公司“瓜分”,后来者难以进入;二是网购的流量入口被互联网公司“瓜分”,后来者难以进入。其次,银行本身缺乏互联网思维。相比互联网公司的电商平台,无论是产品丰富程度还是用户体验,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银行受限于体制机制和组织文化,难以快速响应电商用户的需求,电商平台的用户体验也较为一般。
业内的共识是,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电商平台的定位和作用可能会发生变化。董希淼提到,银行电商平台建设并不是为了直接盈利,主要是为了服务客户,更好地满足C端和B端客户的需求;同时,通过数据的积累,补充银行自身的一些结构化数据,获得洞察。客户行为,从而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个别银行电商平台停止服务,并不意味着银行今后不再探索这项业务。银行电商平台一定要有准确的定位。”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