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传承福建历史文化的重大工程

2024-11-17
来源:网络整理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金

浅黄色的精装封面上,淡雅的宋体大字“福建文献综合初版”十分醒目,右上角“八闽图书馆”的印章古朴典雅。当你阅读它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感扑面而来。

2020年12月2日,“八闽图书馆”全媒体出版工程第一批成果《福建文学集成》首批200册在福州隆重发布。 “八闽图书馆”全媒体出版项目是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负责具体实施。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系统性的历代文献典籍调查、整理、出版工作,并通过全媒体技术,努力实现优秀文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地方历史文献的编撰出版工作,大力支持出版《八本福建文献丛书》,为我们保存和传承历史文献树立了榜样。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邢善平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八闽文库》第一册正式上线并全球发行,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承福建历史文脉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编辑团队正在搜集民间历史文献。资料图片

古籍文献亟待抢救保护

福建素有“海滨之邦、文学名家”之称。

古代,福建位于东南角。经历了东晋、中唐、南宋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越来越融入中华文明。

唐宋时期,特别是背海立国的宋朝,由于东南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的突出地位,福建逐渐从一个受海上影响的边缘地区转变为沿海地区。文明中心向对民族文明产生反向影响的重要地区转变。

宋代,闽文化异军突起,书院林立,科举鼎盛,人文进步。

元代时期,福建海外贸易繁荣,中外文化在这里相遇、融合。

明清时期,福建文人墨客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近代以来,福建一直引领潮流。

文库网站有哪些_文库网站建设流程_网站建设 文库

福建历史上不仅产生了大量承载思想文化精髓的文献遗存,而且还是图书出版和流通的中心之一。福建多山,森林茂密,具有造纸、刻书的有利条件。学术文化的繁荣,使福建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的中心之一。

编辑团队和技术团队正在讨论数字平台的建设。朱晨辉 摄/光明影业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以“建本”为代表的闽刻图书印记种类繁多,营销面广。它们在现存的宋元版画中占很大比例。

《八闽文库》编辑中心主任林斌认为,简阳版画自宋代起就流传海外,对周边地区特别是日本、韩国、越南影响很大。它们经常重印,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的繁荣,加上刻书业的发展,日积月累,福建文献日趋丰富。福建文献的书写者不仅有本地人,也有在闽中生活或工作的外地人。

然而,由于历史、自然、人为等原因,千百年来福建的许多历史文献已经失传,其中一些文献十分珍稀,急需抢救和保护。

牢记嘱托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员、“八闽图书馆”编委会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认为,加强古籍的收藏、抢救和组织工作福建历史文献是保存文明成果、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再造当代文明的需要。

“各界人士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巴闽图书馆》全媒体出版工程的实施。”林斌介绍,2014年,按照福建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确定了“巴闽图书馆启动”“图书馆>出版工程”研究子课题; 2015年福建省两会期间,省政协主席会议将“启动“八闽图书馆”出版工程”列为重点提案; 2016年1月,“八闽图书馆”被列入福建省“十三五”重大文化建设项目; 2019年3月,《八闽图书馆》全媒体出版项目正式启动,进入编译出版流程。

福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底蕴深厚。资料图片

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八闽图书馆》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征集”,拟精选收集唐代至民初时期的各种闽籍文字和涉闽文献,共1000余种,并复印复印,保存原貌。的文件。第二部分为“重要书刊精选”,精选13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福建著作及相关文献,深入整理出版,呈现历代福建文学的精华。第三部分是“专题汇编”,初步拟定了20多个类别。除文献总目录外,还包括碑传、宗教碑刻、官方奏折、契约文献、科举文献、航运史料、名人尺碑、古地图等藏品。 、通俗文学等

文库网站有哪些_网站建设 文库_文库网站建设流程

寻找文物,传承历史文脉

作为“八闽图书馆”的基础组成部分,《福建文献集》力争成为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福建文学宝典》编辑部主任宋一鸣介绍,前200册首次发行,汇集了从唐代到明代福建地域文化重要人物的著作共217种。民国初期与福建有关的文献,包括手稿、抄本76种。 88种,珍稀版画52幅,油印本1部,共计余页。

“很多善本古籍不为大众所知,甚至面临失传,我们特别关注海内外公私收藏的福建文物的搜救出版工作。”宋一鸣表示,第一版收集的手稿和文字记录占75%以上,其中大部分此前从未公开发布过。例如,明朝末年,郑成功、郑经父子善于打仗,也善于作诗作文。收录有郑父子诗词的《明延平二王集》,三百年来仅以手抄本流传,并未广泛传播。复旦大学图书馆复印。又如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振涛的御制巨著《正学堂综合解五经》。现存手稿57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甲道年间,福州鳌峰书院组织学者编辑全书,准备出版。失败后,于20世纪50年代被公众收藏。此次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手稿首次影印出版,对于完善清代学术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与普通印刷稿相比,手稿稿件更为稀有,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吴戈表示:“这些手稿除了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外,都是前人亲笔书写的,其内容也十分丰富。”他们身上蕴含着面对不同时代的努力和能量。”

在具体文献的编修过程中,“八闽图书馆”尽力恢复因各种原因而杂乱的古籍原貌,并尽力对剩余文献进行补充。宋一鸣说:“为了揭示收集文献的价值,我们按照葛兆光先生的建议,邀请全国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针对这些文献撰写解答,希望能够对读者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帮助。”

创新转型助力文化强省

继前200册出版后,“八闽图书馆”“专编”项目将于2021年启动。“‘专题合集’是‘八闽图书馆’出版项目的重大突破。”林斌表示,《专题文集》格式独特,拓展了文献范围,体现了近代学术视野的拓展,特别注重新发现的史料。充分凸显福建地域文化特色,将为研究和了解福建文化提供更加多元、立体的史料。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长顾青特别赞扬了《巴闽文库》的编撰方法和风格:“《巴闽文库》做得非常好,甚至突破了文学的专题编撰。”这是真正的亮点,没有人会想到这样做,这真的很棒。”

《福建民间契约文献》将收录大量新发现的福建各地民间历史文献。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八闽图书馆”编委会委员、《福建民间契约文献》主编郑振曼表示,这些契约文献基本上都是代代相传的。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它们提供了农村社会的微观视角。”历史的还原、明清时期山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领略经典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福建文化的深厚底蕴,“八闽图书馆”出版工程的又一突破是实行全媒体出版,同步建设数据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平台的建设依托纸质图书内容,进行深度数字化处理。计划推出电子书、古籍数据库、网站、移动应用软件(Apps)等数字产品,融合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前沿技术,让出版成果直接到达读者手中。 ,传播全球,充分体现创意转型、创新发展的理念。

“巴闽图书馆以全媒体形式弘扬和转化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次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盛事。”多年来关注福建古代文学的福州外国语外贸大学教授吴克文对此十分认同。他说,当他找到这本他苦苦寻找多年的经典书籍时,他欣喜若狂。

传承历史,筑基筑魂。 《巴闽图书馆》的编撰直观地展现了福建文化的新思想、新精神、新知识,充满创新活力和包容性。强化了福建宋代理学高地、引进海外新知、融汇多元思想的高地。这里的历史地位,体现了福建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文化成就,为今天和明天保存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邢善平表示:“福建乡帮文学的创造性转型和创新发展,将为福建建设文化强省、推动各方面高质量发展和超越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源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光明日报》(2021年3月23日第7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