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度假度”“你是老六孩,我真服气”“我是娇娶......曾几何时,一些网络俚语成为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口中的常用语,甚至有人把这些“梗”带进学校,写进了作业。
中小学生不顾场合打“梗”的行为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对校园文字进行标准化工作,确保课堂看板、教学课件、标识、标语、宣传栏、电子屏等词语标准化,引导师生避免在正式书写和公共场所不当使用“谐音词”。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教育部发起了“明确和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字腐烂“梗”、滥用晦涩表达等突出问题。
不分场合玩“梗”对中小学生有什么危害?我们是否应该警惕网络俚语“入侵”校园的现象?《法治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这
不分场合滥用“梗”,不利于价值观的塑造
一个学生笑着跑过来说“后里蟹”,然后笑着跑开了,这让北京一所中学的英语二年级老师王倩(化名)愣在了原地。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注意到那个学生正在跑来跑去,回头看着她,脸上带着调皮的笑容。
王倩事后反应说,“ Crab”是英文 holy shit 的音译,意思是“哦,我的上帝”和“地狱”,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情感表达,通常带有贬义。“我在课堂上不习惯这个词,所以我和那个男孩聊了聊,他说他的朋友都在谈论这个词,他觉得这很有趣。”
王茜观察到,这种老师不熟悉的“好玩”词,似乎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还经常使用谐音词,例如“Shet”(shit的谐音,意思是狗屎)和“Bolt Q”(谐音词,意思是谢谢),有些人甚至在英语课上故意发音这样的声音。
“各种网络流行语也被个别学生带入课堂,这种不分场合的'模因'有时会影响课堂的秩序。”王倩说,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流行语“city is not city”和“city”(在网络流行语的语境下表达起来特别舒服),有一次她上课时,有一句话以“city”(英文单词,意思是城市)结尾,她站在讲台上,在一名学生夸张地喊出“city”后读了这句话, 引起笑声。
陕西习安市一所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任璐(化名)也对学生玩“梗”感到头疼。“有些学生经常使用它,以至于不懂互联网术语的人无法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任璐举了个例子,中午几个男生把蔬菜倒在米饭上时,会喊“魂汁倒上”(某视频博主吃饭时的“洗脑”感叹);当一些学生聚在一起时,他们会突然喊出“一英里给我”和“你第六”(都是网络流行语)。
任陆记得有一次,她听到班上一个女生喊“绿茶×”(常用来形容一个假装无辜但喜欢耍花招、迎合男人的女人)。“在我看来,这个词似乎有些过分了。我立刻打电话给用这个词的女孩子聊了聊,原来她其实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词的真谛,不过我只是在网上看到就觉得不是很好用,她又和别的女孩子分手了,所以就用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这种“缠梗”行为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普遍,在日常交际中会频繁使用网络俚语和谐音“梗”,比如“泰裤辣”。也有中小学生把“茎”带进教室,写进作业里——有的小学生用“栓”字编字,写“栓Q”;在作曲中,“It's over, Q, we'm all done now”;初中二年级的老师在批改周记时,总能看到“我真的会感激”、“中国人不对中国人说谎”、“我明白”等表情。一些受访教师表示,一些本应被认真对待或具有积极指涉意义的词语,如“伞兵”和“烧杯”,在学生中变成了脏话,“这不应该被视为一个简单的玩笑,而应该认真对待”。
“网络俚语和同音''显然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的标准化使用。”北京外国华大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难免会接触到这样的名词。他们最初使用这些模因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很有趣,为了吸引注意力,或者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更好地与同学交流。然而,这些在线术语往往内涵空洞,语义扭曲,用词极不规范,低级乐趣盛行。有些甚至可能具有恶意和低俗的价值内涵。
在姚金菊看来,如果中小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辨别能力,长期盲目模仿和传播这些网络“梗”,甚至将它们带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无论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他们思维方式的锤炼,还是价值观的塑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副院长蔡海龙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网络俚语等词语的滥用,稀释了年轻人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起到了阻断和屏蔽社会道德评价的作用,很容易导致年轻人出现身份危机。
“也很容易诱发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为。”蔡海龙表示,网络俚语和声“梗”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被污染的语言环境中的青少年,很容易消散学校教育培养的道德情绪和道德自律,极易滋生校园霸凌、暴力冲突等不良行为。
受网络文化影响,缺乏有效的干预和引导
大量中小学生受到各种网络俚语、谐音“梗”影响的原因有哪些?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与未成年人“触网”的强度是分不开的。
根据 2023 年 12 月发布的第五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调查报告,从 2018 年到 2022 年,中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从 93.7% 上升到 97.2%;“上网”年龄越来越小,小学阶段未成年人的上网普及率从 89.5% 提高到 95.1%。其他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中国网民较 2023 年 12 月增加了 742 万,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 49%。
“一方面,在网络平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平台主播和网红纷纷利用网络语言、谐音'梗'作为吸粉、引流的手段,加剧了语言环境的污染;首先,由于利润驱动和治理成本,在线平台可能已经放松了对在线语言的监管。此外,由于在线社区和游戏直播平台具有实时性强、用户移动性高、技术依赖性强等特点,也很难对其进行监管。蔡海龙说。
根据姚锦菊的分析,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领域。由于其独特性和新颖性,网络白话和声“模因”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由于他们的辨别能力不成熟,青少年倾向于模仿同龄人或网络明星的言行,使得网络白话和声“模因”很快在他们中流行起来。当一群人集体使用特定的互联网白话或谐音“模因”作为社交代码时,他们会发展出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加强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些所谓的“烂梗”,其实已经成为孩子们融入社交圈的“垫脚石”和“入场券”。
姚锦菊还提到了一个重要原因——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在防止网络俚语和谐音“模因”的侵袭方面,存在一定的教育缺失。很多家长对网络俚语的理解并不深刻,甚至有误解,认为这些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或小风。这种意识的缺乏使得父母在发现孩子使用网络俚语时难以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引导孩子。同时,家庭教育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和网络素养的监督和引导。
“在学校方面,一些学校的德育内容过时,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难以有效应对网络俚语等新挑战。”此外,一些学校忽视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未能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在线行为和在线素养。姚锦菊说。
加强网源治理,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针对中小学生滥用网络俚语、谐音“梗”现象,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发布通知,打击网络俚语进入校园的情况。近年来,一些地方中小学校也采取了相关措施,规范师生使用的文明用语。
“强风可以吹走气球,但不能吹走蝴蝶。”江苏省南京市一所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曾针对网上校园频频出现的“烂梗”现象,召开主题班会。她把跟风说“烂茎”的孩子比喻成没有思考能力的空心气球,引导学生成为有思考和判断力的蝴蝶。
“你更愿意做蝴蝶还是气球?”这个问题让很多同学陷入了思考。
“解决中小学生滥用互联网'模因'的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姚金菊建议,地方网信教育部门可以按照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法制管理和积极引导合力,应对互联网平台在热搜榜等关键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 主页和主屏幕、发现选择以及流畅的报告渠道。
蔡海龙认为,要解决青少年语言污染问题,首先要把控社交平台、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网络语言集中区域的源头,尤其要注重规范青年主播、青春偶像等群体的网络表达。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处罚款、注销账户、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许可证、吊销营业执照。
他还提到,应该加强对年轻人的法治教育。在线语言和和声“模因”的流行往往涉及对个性和隐私的侵犯。学校在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保护个人尊严和隐私为重点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结合热点舆情事件开展教育,组织学生对流行的网络语言和和声“梗”进行解剖分析,引导年轻人做出理性选择和正确的价值评价;传达他们在线参与的界限和违反相关规则的法律后果,以鼓励他们遵守行为准则并避免侵权。
蔡海龙建议,学校应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和使用网络语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加注重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同伴交流和友谊;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增加年轻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
“家长也可以通过日常交流和监督孩子的作业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语言,从而避免在家庭环境中滥用网络'模因'。”姚锦菊说。
来源 |法治日报
校对 |王俊伟
终审 |苏建军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