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无期原版音乐与简洁风格书籍:清华大学出版社样书到手,序和大纲画风独特

2024-11-23
来源:网络整理

题图下的音乐是《无悔无时》原版。找歌的时候才想起标题图里还有游戏里的剧情,背景音是歌曲《The End Of The》

昨天,我收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寄来的10本样书。书的封面是我比较喜欢的简约风格,里面有几张彩页展示项目运营效果图。关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特意告诉小编,封面设计不要有“奖金”、“流量”、“亿级用户”等口号,要尽可能简洁。我不喜欢这些话。这是一本技术书,有没有奖金与我和书无关。

无意间翻了一下书的序言和大纲,感觉自己不知道如何写书。画风与其他书不同。人家在序言中写到,XX很娴熟,而我的文笔就更加晦涩难懂了。这是真的。我怎么看小程序,并不代表你怎么看小程序。我从来不认为写文章只是为了说服别人。这些话都放在这里。这只能代表“我眼中的一个小程序”。就像《红楼梦》这本书一样,在不同的人生时期读它会有不同的品味。有时你想笑,有时你想哭。这取决于你的心情和经验。

前言:我眼中的小程序

这本书的历史很有趣。从2016年10月中旬构思本书内容到2017年3月定稿,历时5个月。这期间小程序的坎坷值得我们仔细回顾。

2016年9月,小程序内测后迅速引爆整个互联网圈。这个含着金钥匙诞生的小程序,还没等到全貌被曝光,就被赞上了天。 app做好了,微信要变成操作系统了,我的大web前端越来越好了,各种不合理的声音甚嚣尘上。然而,作为一名技术开发者,我深深地明白,没有完美的技术,更没有突然消失的产品。小程序不会一统天下,App也不会消失。小程序必须以一种与App互补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2016年9月至12月28日,无人能看到小程序。他们甚至不知道入口或发现机制。如何精准定位小程序?

直到2016年12月28日的微信公开课,张小龙终于用一连串的“不”告诉所有媒体和开发者,你们都错了。小程序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说它只是一个你用了就可以用的服务,那么它一定是一个你可以用、不用任何的服务

具有较强的媒体属性;如果说没有应用市场,那就没有官方应用市场;如果我说你可以通过扫描搜索来打开小程序,那么就没有第三种访问小程序的方式了。当时,这些“no”着实让很多开发者感到惊讶。

没有官方应用市场,仅支持功能有限的搜索(目前微信已开放小程序模糊搜索)。无法分享朋友圈、无法关注、没有主动推送消息的能力。这是官方在2016年底公布的开发者画的小程序肖像。看完微信公开课,很多产品经理和创业者都在默默思考,我需要小程序做什么?

在2016年12月28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还宣布了小程序的正式上线日期:2017年1月9日。十年前的1月9日,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一款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产品;十年后的1月9日,微信发布小程序。这个产品能否重新定义应用?

受限制的企业开发者_小程序个人开发者限制_限制开发区域是什么意思

许多限制并没有让开发者特别沮丧。无数创业者仍然坚信小程序是巨大的红利。如果你不尝试一下,你怎么知道呢?

2017年1月9日上午刚过,热心的开发者迅速上线了自己积压一年多的小程序(早在2016年1月,张小龙就公布了微信应用号),无数小程序纷纷上线。方案已经经过审查。小程序如潮水般涌来。但企业家们却感到失望。事实证明,小程序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信守承诺的微信不仅没有放松任何限制,还屏蔽了长按二维码识别小程序的功能(目前已开放)。长按二维码是当时在线推广小程序的便捷方式,但这条路被微信无情地切断了。

一时之间,网络圈不平静了。前两个月,很多人对小程序的看法是“一切总是春天”,但转眼间,他们发现小程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线上推广渠道几乎没有。搜索必须输入完整名称(已解除此限制,支持模糊搜索)。不能与公众号同名。用户只能打开历史记录中以前使用过的小程序。不适合个人开发者。打开,这些才是小程序真正的“样子”。俗话说“人生若如初见,秋风何须愁扇”。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吧。很多创业者和开发者不再认可小程序模式,整个互联网对小程序的评价来了180度大转弯。创业者认为小程序不利于推广。开发者认为这只是一个网页,没有什么新意。许多普通用户甚至不知道小程序的存在。

完全放弃线上入口真的是个好主意吗?开启模糊搜索,让公众号与小程序关联,显然从技术上来说并不难实现,那么我们为何如此固执呢?或许微信习惯了低调、克制,但这一次的“克制”却显得如此生硬。当然,也许微信有自己的考虑和布局,只是我们外人不知道。

2017年3月27日,画风突变。微信公布了小程序的几项新功能:向个人开发者开放注册;公众号自定义菜单、模板消息可绑定小程序,用户点击即可直接访问小程序;手机App可分享小程序;不再需要扫描小程序特定二维码。您可以直接扫描商户原有普通二维码直接打开小程序。小程序开始尝试利用微信现有的资源来推动小程序的发展。

显而易见,小程序的入口已经逐渐丰富起来。借助微信公众号惊人的规模和流量,开发者一直诟病的缺乏沟通渠道的问题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在放弃这些能力之前,我一度认为小程序和微信没有任何关系。它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微信系统的产品,与微信的联系太弱了。但这次新能力的发布让我感觉小程序真的变成了微信的“小程序”。

目前的小程序初步采取了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微信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终于回归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运营的经典套路。此次推出新功能的意图也比较明显:拓展线下版图,巩固线上固有优势,助力线下发展。至于开发者是专注线上还是线下,还是两者结合,这是开发者的选择。反正线上线下的一切都是给开发者的,就看你自己想办法了。

但从现在线上产品的完备程度来看,新产品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尝试着力线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改变你的想法可能会带来一个新世界。

过去我们的想法是,如果线下不方便,我们就把线下移植到线上。例如,如果不方便支付水电费,则可以在网上支付;如果不方便买火车票和飞机票,那就网上买。这些服务无疑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衍生。但还是有很多活动不能在线上进行,或者说很多线下的活动放到网上就会变得无趣。例如,如果在线看电影可以替代线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购买电影票在大屏幕上观看?因为电影是一门光与影相结合的艺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辅助才能体验光、影、声结合的美感和震撼。另一个例子是朋友或同学的聚会。大家可以用微信视频在线聊天吗?当然这行不通,因为感觉不对。我们无法逃避线下,但我们却为线下的不便所困扰。

在我看来,线上线下结合是必然趋势,微信希望在线下挖掘新的流量和场景。虽然线上服务非常方便,但场景有限,人们不能纯粹生活在线上环境中。我们还有很多线下活动。目前,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种类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没有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在线上取得突破是不现实的。看似AI、物联网、VR很流行,但离现实还很远

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有一天人类科技真正能发展到电影《星际穿越》中描绘的智能、多维度的水平又是另一回事了。目前线下活动场景和机会还有很多,但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小程序个人开发者限制_受限制的企业开发者_限制开发区域是什么意思

因此,不要太沉迷于上网。转变思维,探索线下场景,或许是创业的突破口。线下小程序太多了,非常适合场景,想象空间巨大。虽然现在有很多服务于线下场景的H5服务(比如很多餐饮行业提供的排队点餐服务),但在体验和产品闭环方面远远不如小程序。希望开发者能够思考一下这一点,不要被迫用固定思维去看待小程序。这与技术无关,只与场景有关。

那么原生App、H5和小程序如何选择呢?至少目前来说,如果只是一个纯粹的在线小程序,相比原生App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劣势。然而,微信将小程序与公众号“强绑定”后,小程序的应用变得非常多元化,不再是“非此即彼”。 》;对比H5页面时,小程序的体验(使用体验和服务体验)还是稍有优势的。毕竟小程序是一个系统,但缺点是没有像H5。H5 仍然是最好的粘性混合物,非常适合嵌入到各种类型的产品和应用中。

创业者无论选择APP还是小程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都应该把好的产品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是说选择不重要,而是过于注重载体的选择而忽略了本质,多少有点忽视了本质。回归产品本质,解决用户问题,或许是每个开发者都应该考虑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小节目来说,大多数时候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发展得好不好对我影响不大。如果发展得好,我的书将会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发展不好,书以后就会像废纸一样,被读者丢弃在角落里,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开发者,本书的内容主要讲解技术本身相关的知识。它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只是一本技术书。无论小程序未来发展如何,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平台不同,但技术思路是一样的。

抛开复杂的因素,单从开发体验来看,我非常喜欢小程序的灵巧性。下载源码后,无需配置环境。您只需要一个开发工具即可运行小程序。这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开发平台中是很少见的。也许未来小程序作为原型被专业使用也不是没有可能。另外,小程序非常适合开发者实现自己的想法。过去移动终端的开发成本太高,很多想法无法实现。但现在有了小程序,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快速写出一个MVP产品,然后快速将其推向市场进行试错,然后逐渐迭代和完善,最后考虑是否推出自己的原生应用。

也许未来,正如张小龙所说,到处都有二维码;又或许在未来,小程序会像历史上无数被技术变革浪潮淹没的语言和平台一样,变得隐形。但谁能预测未来呢?互联网上,每天都有新贵诞生,也有王者陨落。成功和失败可能就在眨眼之间。这在互联网世界里是很常见的事情。对于一个寄生在超级App上的平台来说尤其如此,一切都是未知的。

但无论如何,小程序的即用即用的理念在当今的主流应用中确实缺失了。世界和技术总是在变化和进步。我们还不知道小程序形式的应用是否能够打破当前移动终端的格局,但我相信这个概念确实值得认真思考。至于移动终端的未来,还需要时间。

最后,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本书应该叫什么名字。从入门到精通?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你真正精通一门技术。精通一门技术需要多年的不断学习;从零开始学习小程序?这不太实用。本书不是讲解基础语言,所以从头开始学习比较困难;从入门到实战?似乎很符合这本书的定位。但我觉得,“实战”这个词太噱头了。怎样才能在书本上实践呢?书中讨论的代码根本无法模拟真实的运行环境,那怎么能称为实战呢?我太害怕了,不敢使用“实用”这个词。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在书名中使用“实用”。通过实例练习小程序的应用,与读者共同探讨小程序的开发。

七月

初稿 2017 年 2 月

3月修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