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人员移动支付便利化深入发展
今年以来,来华人员移动支付便利度不断提升。
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高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在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国际卡组织等共同优化来华人员移动支付体验,共同打造“刷卡”支付服务体系大额、小额扫描二维码、现金支付”。
为此,央行提出“卡外绑定”和“外包内用”两套解决方案。前者支持境外居民将Visa、等主要银行卡组织发行的境外银行卡与境内电子钱包绑定,实现境外银行卡与境内条码支付的无缝衔接;后者支持海外主流或常用的电子钱包。直接用钱包App扫描国内二维码即可支付。
但对于短期来华的外国人来说,原有的“绑定外国人卡”方案仍需要下载国内手机钱包APP并提交必要的个人信息才能进行操作。
为进一步简化卡绑定流程,工行深圳分行与财付通推出“免验证小额支付计划”,将小额支付卡绑定流程简化为仅需提交境外卡号、有效期和信用卡验证代码(CVV)。可绑定手机钱包。
在“外包内用”方面,据蚂蚁集团公开披露,2019年3月至2024年3月,蚂蚁集团“外包内用”计划已实施5年,引入了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海外钱包,东南亚 东亚地区超过1.75亿海外钱包用户可在境内商户直接扫描支付宝二维码进行购买,全面支持扫码支付和扫码支付两种支付方式二维码。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重点商户户外刷卡覆盖率已达99%; 9月份,超过250万出入境人员使用了“境外绑定卡”和“外包内用”服务,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较2月增长145%和165%。
境内外二维码支付“一键接入”正在进行中
银联国际支持境外合作钱包直接扫微信扫码支付的背景是境外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发展。
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目前二维码在北美、欧洲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东南亚,东盟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当地二维码支付标准的覆盖,旨在帮助当地用户和小微商户向移动支付方式迁移,实现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东盟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当地二维码标准之间的互联互通,极大地促进了电子钱包在本地区的使用以及本地区数字经济的共同发展。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的主流电子钱包目前覆盖数亿用户和近4000万商户。
然而,中国和国际二维码支付标准并不统一。核心原因在于,我国二维码支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而海外二维码支付标准则是由当地监管机构“自行监管”。从上到下统一推广。
一位接近国际卡组织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是互联网巨头在竞争下推动的。条码支付标准不统一是一个现实问题。 “可以说,我国支付机构在二维码支付方面走在了监管曲线的前面。我们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不一致。商户端有支付宝、微信、云闪付以及一些聚合收单机构的多种支付方式。二维码,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移动支付起步较晚,目前正在积极推广自己的统一二维码支付标准。”他表示,他接触过的海外金融监管机构也希望建立全国统一的条码支付标准。我国条码支付实现“一点通”。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明确提到,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技术系统,开放条码支付服务。不同应用和商户之间实现条码互识别、互扫描的障碍。
2021年底,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对编码规则、报文元素、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记者了解到,与送审稿相比,《规范》删除了底层技术架构的要求,规范并非强制性要求。目前,国内二维码支付标准仍不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只有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与Visa、等国际卡组织一致。在连接国际和国内标准时,银联和银联国际也成为枢纽和连接器。
这里的“连接”是在两条路径上同时推进的。
首先是银联网络与国内支付巨头的互联互通。
2021年9月30日、10月2日,微信支付、支付宝相继发布消息,宣布与银联云闪付互联互通。云闪付App可支持部分腾讯应用的充值服务,微信小程序也逐步支持云闪付。在支付方面,支付宝也为其开辟了线上场景。首批覆盖85%的淘宝商户,实现微信支付码、支付宝支付码、银联闪付APP以及各银行机构APP的扫码支付功能。
到今年6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银联网络全面迎来了微信支付收款码支付场景。在微信支付中各类收款码的“主扫”场景下,用户可以打开银联APP进行扫一扫。代码支付。
二是银联国际在境外发卡,持续推进境外二维码和境外合作电子钱包布局。
接近银联国际的人士此前向记者提及,与银联合作的境外钱包App采用与境内“银联”钱包相同的技术标准,商户无需特殊处理,可直接在境内银联受理网络上使用。
银联国际表示,近年来,银联国际业务本地化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境外居民享受到银联支付产品带来的便捷服务。在境外,已有超过2.5亿张银联卡在8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并在36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200多个银联合作钱包。这些支付产品可在银联全球受理网络中跨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