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原因一:扩招
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5年的340万,这种爆炸性的扩招是大学生贬值的罪魁祸首吗?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招收本、专科生1700余人,2004年增至2000人,2005年增至2200人,每年至少增加10%;而在北京协和大学,去年招生的本科生和专科生有6870人,今年增加到7433人,增长了近10%。
未来几年他们都将陆续进入就业期。这种情况还在继续。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认为,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9%,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50%的比例,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两者是不一致的: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学毕业生基本留在城市,不流动到农村,加剧了城市就业竞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18-22岁在校大学生人数除以18-22岁总人口的比率。由于国外城乡差异较小,且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城市化,因此可以这样进行计算;由于中国城乡差异较大,算法应改为18-22岁上大学人数除以18-22岁城镇居民总人口。按此计算,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达30%-40%,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比例。需要扩大的规模是有限的。
原因二:专业设置有问题
长期负责招生就业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处原处长万景坤指出,一些学校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存在盲目开设专业的倾向。比如会计专业原本是文科院校的传统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良好。不过,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后,很多理工科院校也开设了会计专业,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林业大学等。导致会计毕业生太多,就业困难。此类热门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学等,各大院校也有不少新开设的专业。
就业滞后于入学四年,而且情况难以预测。往往入学时热门的专业四年后就变得不受欢迎,未来变得黯淡。与此同时,为追赶潮流而设立的专业也缺乏竞争力。在一些高校,此类“新兴专业”往往衰落较快,招生规模萎缩。以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上一班毕业生31人,本班29人,下班28人。然而,今年刚刚招生的班级只招收了26人。有些学生甚至知道自己要毕业了。转入这个专业后,我宁愿重新参加高考,也不愿学习这个专业。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失业。
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到党政机关工作,但只有3%的人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人事部数据显示,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如下: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 %,非国有企业(含民营、外资)占比20%左右。等)52%。
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35.4%的人愿意到党政机关工作,18.9%的人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院校中,17.8%选择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外资企业,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
非国有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大学生认为此类企业薪资不高、不稳定。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只占很小的份额,但大学生却将其视为首选。
联系不大:什么是结构性失业?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失业分为三种类型:总体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总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导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更换职业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的变化造成的。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地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失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表示:“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至少在本世纪头20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原因三:大学生就业心态差
一方面,从职业状况和行业选择来看,毕业生选择理想职业时,企业、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等职业排名第一,而毕业生选择生产性企业工作即使对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一比例也相当低。现实中,党政机关目前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招收少量应届毕业生,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也在进行企业转型改革,其招收的毕业生数量也极其有限。有限的。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形势看,非国有单位快速发展。不少外资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成为接收大学毕业生的又一主渠道。但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就业仍仅限于大中城市、乡镇、县城的私营单位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从就业地点的选择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自己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大城市、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而几乎没有人选择县城和乡镇。即使毕业前找不到合适的接收单位,很多毕业生仍然不得不留在这些大城市,成为“流浪者”。此外,“高薪”也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谈判时注意到了一些技巧,不再马上谈论薪资和收入,但在签订合同时,高薪资和高收入仍然是毕业生决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当前社会对热门专业毕业生的薪资要求不断上涨。即使是大城市的雇主,如果工资低的话,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不会很大。
种种迹象表明,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大学生的就业愿望不改变,仅仅依靠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来实现就业是不现实的。市场不相信眼泪。刘大伟对参加论坛的大学生语重心长地说,要正确判断形势,做出适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