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同人的职场与生活:四牌楼四条大街的繁华记忆与中式建筑

2024-12-31
来源:网络整理

街道两旁的商店和银行

在蔬菜店和理发店

曾经可以容忍其他老板的职业

那些小巷、庭院、街道

排屋、筒楼

这里曾经是老板几代同事的住所。

平凡的生活...

第49期解说员 陈艳秋

说起老城的古老街道,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从四个牌坊向外辐射的四条街道。当时,四条街的名称简单明了:东为大东街,西为大西街,南为大南街,北为大北街。

其实那时候街上还有很多中式二层楼房,只是我们没有留意而已。

街上的店铺基本都是平房。有少数虽然是建筑物,但已改为西式外墙,如大北街九号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事实上,情况不一定如此。街上有很多二层楼房。它们只是中式的房子,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这四条街是最繁华的商业区,人们买吃的、喝的、洗漱用品都能找到相应的商店。

当时我家住在蔡家巷,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大东街。小学我就读于市区第十学校。学校位于都四街,距离我从蔡家巷出去的李怀脚仅一街之隔。大东街的九龙电影院、十号店、东街卫生院、四牌楼门口的新华书店都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

中式洋房与西式门面

在大北街上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街西侧的邮政报刊售卖部。这家报纸售卖部距四牌楼街口40至50米,坐西向东,占地约一间房。南边是新纪元店,北边是刻字社。中式的房子重新装修了,门更现代了,“邮政报刊”的字样十分醒目。由于前门不大,不留心还真找不到。

New Era 商店位于报刊亭南边。

一进门就是一个柜台,后面有一个简单的杂志架。当时,这里是全市第二个卖报刊的地方。另一个报刊售卖处在火神街邮局。我对这个地方印象很深,因为我经常去这家报刊店买期刊,几乎每个月都去。有购买杂志的大致日期。如果你去早了,杂志就不会来,如果你去晚了,杂志就卖完了。因此,购买杂志往往并不能同时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门是白色的,是大北街的报刊销售部。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那里卖刊物的阿姨是我小学同学的母亲。她身材高大,精力充沛,对每一个来买报刊的人都很热情。几年前,我告诉我的同学,她很惊讶。因为我们不在一个班,也没有接触,所以她对我对报刊销售部和她妈妈的深刻印象感到惊讶。

刻字厂北报刊销售部

那时没有多余的钱订阅一年的报刊,所以用每个月存下来的零用钱买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订阅一次需要花费十几块钱,这太多了,也没有那么多钱。我在报刊销售部买的第一份刊物是《诗刊》,小册子,32页。我忘了每份多少钱。 《诗刊》的封面上有毛体的“诗刊”两个字,而且很薄,只有几页。读《诗刊》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79年,《诗刊》发表了北岛的诗《答案》。诗的其他几行我已经忘记了,但前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像刀子一样刻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记。开创了朦胧诗的先河。

竖牌左边是东大街的照相馆。由于某种原因,我从未参观过它。

在《诗刊》中,我还对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印象深刻,“秋风像一把灵活的梳子,梳理着宁静的团泊洼;秋光像闪亮的汗珠,漂浮在水中。” “在平坦的海滩上高高地飞翔。横梁像一队队“红领巾”,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道路;向日葵摇头微笑,看不到太阳升起的红色地平线。又矮又高的垂柳,用绿叶抚摸着成熟的树木。农作物;茂密聚集的芦苇,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脚下偷偷绽放的野花……”“战士就有战士的品格:不怕诽谤,不怕恐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让人挺直腰板,焕发青春。战士的志向:永远蜕变,从头开始;一切可耻的衰落,只能让人视之为敌人,踏入沙……”每次读到这些诗,我什至有些激动,被郭小川作为诗人和战士的情怀所感染。 。

我在蔡家巷的院子里做模型,做的是船模型。眼前有一架1:48的米格21战斗机模型。

在报刊销售部,我也在考虑另一本刊物《航空知识》。 《航空知识》是一本16页的书,彩色封面,页数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我就对航空知识特别感兴趣。 《航空知识》杂志完全满足了我对航空知识的认知需求,让我学到了很多基础的航空知识。这本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每隔几期就有一个插页。文件夹内有当时流行飞机的1:48模型图。我经常根据图纸制作1:48的实物模型。我记得有米格21、波音707、轰6、米格19等等。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让模型站起来。当时,唯一可用且容易找到的材料是木片和木棍。找到一块有机玻璃来支撑模型就更难了。

大北街常去的照相馆

大北街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大北街照相馆。我的全家福、小学、初中毕业照都是在那里拍的。奇怪的是,东街口路南边有一家照相馆,但我不记得在那儿拍过照片。 1973年,我已经开始用祖父买的海鸥4B拍照。刚开始拍照的时候,我自己不会冲洗胶卷,就带着去大北街照相馆冲洗。开发一卷要花费 20 美分。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在那里拿起冲洗胶卷的情景。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和同学兴冲冲地去取冲洗好的胶卷。我把胶卷从家里拿出来,摊开在街上观看拍摄效果。阳光太刺眼了,我什至睁不开眼睛。那时我经常在大北街的照相馆买120胶卷,没有纸背。这种无纸背的胶卷售价80美分,比有纸背的精装胶卷便宜40到50美分(40到50美分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多钱了)。 )。 1983年我去北京结婚之前,我到单位设计室借了一台孔雀相机,买了三张AD 135胶卷。和往常一样,没有磁带。没有纸底,也没有影盒,可以厚着脸皮去问照相馆的人。如果服务员觉得满意的话就会给你。如果不是,您可以忘记它。

毕业后,我在大同公园给同学们拍了纪念照。

快毕业的时候,也是同学们出去拍照最多的时候。有一次去大同公园拍照,突然发现相机无法对焦。我的第一反应是“已经破烂了”!那时有一台非常珍贵的相机。如果爆发了我该如何告诉父母?在同学的提醒下,我们赶到大北街照相馆找师傅修理。我到那儿晚了。修相机的董师傅下班后就离开了。直到相机修好我才不敢回家,就问了董师傅住在哪里,找到了他的家。不到半个小时,董师傅就搞定了。原来是我们使用不当,把相机握得太紧,导致对焦螺丝上的螺母松动了。董师傅把对焦按钮旁边的盖子撕下来,用尖嘴钳拧紧螺母。事实证明这没什么严重的。看着修好的相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我才敢回家了。

▲当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向解放军学习。即使不是穿着军装的士兵,他们也会充满幸福。这张照片也是在大北街照相馆拍摄的。

转眼间五十六十年过去了,看着老照片,回想当年发生的事情,生活的艰辛如今都变成了幸福的回忆。

陈艳秋

大同资深摄影师陈砚秋先生拍摄了许多大同古城的老照片。作为大同人,他为我们拍摄了许多这座老城的珍贵影像,记录了老街巷的点点滴滴。同时,他也在收集整理老照片中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的地方你熟悉吗?如果您有关于这个地方的故事想要分享,请在留言区写下您的故事或提交给我们。

提交邮箱:

策划何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