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碎片化、内容平台商业化成熟的时代,“种草营销”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什么是“种草”呢? 它指的是向他人推荐某种东西以激发他们购买的行为。 其背后的消费心理是:
广告信息越来越复杂,判断消费决策的干扰因素太多,“种草”可以降低消费者自身的决策成本。
当很多品牌谈起“种草”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去哪个位置(平台)?是抖音、小红书还是知乎?” 今天振源营销就和大家聊聊这3个种草营销平台的区别,方便大家做出选择!
不同种草平台的策略及玩法
网上有一句话非常有趣又生动:
抖音就像一个正方形。 想要做生意的商家需要大声喊叫,因为平台追求的是流动性;
小红书就像一个客厅,女孩们聚集在一起八卦、分享。 平台粘性强,易于种植;
知乎就像一个自习室,各种严谨的逻辑,数据和文档可以随时查阅,很有说服力……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主流平台进行详细展开
01/抖音种草
平台特点:完整的业务闭环
作为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内容平台,抖音的商业化已经非常成熟,几乎是品牌做种子营销的必备选项。 而且抖音上的营销方式非常多样和复杂,包括:竞价广告、星图专家种草、各种官方IP活动,比如挑战、国家任务、团购和逛店等。抖音官方还提供了多种营销框架和工具。
简单总结一下,抖音种子营销包括三种方式:
1、品牌种植+自播自收
2、专家种草+品牌收获
3、专家种草+专家收获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差异:
1、品牌种植+自播自收
是指品牌(公众号)通过内容或信息流种草,引导店铺购物车/店铺优惠券,或者结合直播间完成种草闭环。 由于品牌设立了自己的账号,依靠抖音算法匹配,吸引了最精准的人群流量。
他们要么是为了产品(有明确的购买意愿),要么是为了品类(对品类有需求,但需要与竞品竞争),最后是路人粉(无固定需求,但算法基于)他们过去的购买力和兴趣)。 等被确定为潜在客户群体)。
底层逻辑与电商平台竞价类似,但抖音对人群的筛选维度更广,给商家更好的“奖励”。 尤其是高频、低价的产品或服务,自然适合在抖音上通过这种方式获客(算法不断重复推荐)。 甚至一些“蓝海赛道”上的产品,也可以在前期和中期通过抖音低价推出,吸引客户。 潜在客户。
2、专家种草+品牌收获
抖音上的网红有些带来产品,有些则只投放广告。 这两类博主对品牌的价值观不同。 此方法一般用于专家IP属性强但不能带货的情况。 专家们只负责“种草”,让含有产品广告的内容触达用户,然后通过算法系统给这些群体贴上兴趣标签。 最后,品牌通过信息流或千川等投放渠道完成二次触达转化。
顺便提一下,对于星图上不卖货的高手来说,无论粉丝多还是少,卖小黄车的转化数据一般不会太高。 这是由专家的属性决定的。 并不代表这些专家对品牌没有种草价值。 对于他们来说,“弱广告”的种植策略会更加有效。
实际操作中有两个关键点:减少广告痕迹+少留产品线索。 最好结合相应的场景,实现“软种植”。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内容的可视性,而不是长篇广告。 还可以降低大家对广告的戒心,让目标群体更容易接受和被培养。
3、专家种草+专家收获
这是目前品牌商在抖音上成长最常用的方式,即寻找各品类的带货达人,通过输出短视频内容或直播的方式进行直销转化。 然而,“直播带货”已经流行多年,商家其实很难获得太多的“好处”。 业内的共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适合短期销量或清库存。 大多数情况下,投入的“坑+佣金+补贴+回报率”往往会带来等于或略小于成本的利润。 ,但风险比前两者要大。
一般来说,想要通过这种形式赚钱的产品往往需要有“新品类+高溢价”。 高限价可以支撑“直播打折冲动”的议价空间。 此外,新品类的供应链成本不够透明,使得品牌更容易在与专家的博弈中获得优势,甚至束缚顶级专家进行长期培育。
抖音平台的优缺点:
抖音平台的优势在于完整的商业闭环,可以充分利用每一滴流量。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方法,最终都可以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流量循环。 但缺点是,如果想要推广这个循环,获得流量,除了“付费”,别无他法。 一旦停止支付,流量就会立即停止,品牌就很难积累内容资产来继续拉动。 原因有以下三个:
A。 抖音的电商链接和嵌入点清晰,用户习惯于看到后立即购买。 这种不需要任何记忆和搜索的方法,会让用户对品牌的理解非常模糊,难以形成。 品牌资产;
b. 抖音上的竞争非常激烈。 一旦你停止直播(付费),你感兴趣的用户就会被系统“卖”给竞争产品。 例如,如果参加一个IP活动,虽然活动量增长很快,但活动结束后,活动触及的人群可能会与竞品“无缝连接”;
C。 品牌生产的内容会在短时间内被平台算法抛弃,长尾效果很差。 总体来说,内容成本不低。
因此,虽然抖音优势明显,可以尽可能部署,但也建议尽早寻找其他增量平台。 如果不及时出门,很容易陷入“交通陷阱”。
02/小红树种草
特点:内容价值高
作为内容社区平台,小红书的营销价值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品牌认可和重视。 如果说抖音是“算法驱动”,那么小红书就是“内容价值驱动”。 从用户浏览习惯来看,抖音具有较强的娱乐休闲属性,是无意识的浏览、娱乐; 浏览小红书书籍时,往往更多的是带着某种目的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东西。
甚至可以简单概括为:“用户浏览小红书是为了寻找有价值的内容”。 平台也有这一点。 高价值票据的长尾效应在流量表现上也非常明显。 那么如何在小红书上进行草根营销呢? 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握用户的两种行为逻辑:“主动搜索”和“被动发现”,同时牢牢坚持“提供高价值内容”的核心。 你种草的效果不会太差。
也就是说,一款产品想要在小红书平台上高效落地,关键在于你的产品是否具备或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身以外的内容价值和延伸属性。 这也是很多客户在咨询我们时最关心的话题。 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像三杯半咖啡那样天然地拥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和“自我繁殖”基因。 很多产品都需要探索和赋能。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良好的沟通“记忆点”。
那么该怎么做呢?
第一类“主动搜索”利用SEO、搜索广告、爆款文章等来占据“搜索关键词”下的空间。 除了最基本的品牌词外,还需要占据尽可能多的品类词、竞品词等衍生关键词,才能获得更多、更精准、更优质的流量。
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者经验,挖掘出一些“含金量”的关键词(搜索量大、注释少、竞争度低)。 有时候这些词往往不具备产品属性,可能是小红书用户感兴趣的议题、趋势、领域等。如果产品能够与这些关键词强相关,效果往往会很好。
第二类“被动发现”将进一步考验产品的内容扩展性和高价值内容的生产力。 具体深入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信息干货:这类内容包括:购物、攻略、旅行、育儿、逛店、知识分享、解决某些生活\工作问题的具体方法等。如果你能找到与产品相匹配的信息,你就可以可以成为有“有价值的内容”。 例如,如果你想推销一种低糖低热量的饮料,将其与“计算饮料的热量和糖含量”结合起来就是信息。 这样的内容更有价值,也更容易被用户看到。
2)生活方式类:创造理想美好的生活场景或生活方式。 这类内容非常符合小红书“标记我的生活”的主题,经常出现在美食、家居、服装等领域的笔记中,也是小红书用户喜欢阅读的内容。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此类内容时,应尽量渲染并聚焦于产品本身,同时通过嵌入评论引导用户对产品进行讨论。
3)情感价值类:这类内容最近在小红书上非常流行,包括生活经历的分享、工作的分享、读书后的感想、看完电影后的感想等。虽然看起来与商业内容的融合并不多。目前,影视营销、图书推广、演出展览等领域都收获了这波红利。 如果你的产品能够巧妙地与这个价值方向挂钩,就能收获不错的“流量红利”。
补充:小红书种草核心策略
很多人对于小红书种草还是存在一定的误解。 他们觉得只要找到足够多的业余爱好者来创作内容,就能制造出品牌会受到热议的假象。 虽然这类内容的成本很低,但相应的质量不高,内容留存和曝光增长都非常不理想。 获得平台推荐困难,搜索和收录也令人担忧(可能发布1到3天就被发现,然后就消失了)。
而高质量的笔记才是真正能够带来长期曝光和流量的内容。 因此,小红书始终需要坚持“创造有价值的内容”的原则,与博主共同创作热门文章,寻找能够持续“热”的模式来复制和热化话题。
03 / 建立种草制度
话虽如此,抖音和小红书两个平台的种草逻辑和策略是不同的。 相信你对它们应该有不一样的理解。 但品牌在做种草营销时,不能指望一个平台就能搞定一切。 相反,他们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种草系统(同时,这两个平台并不是唯一可以种草的平台。还有微信、微博、、知乎等,我们稍后讨论时会讨论)有机会的话)。
首城:成熟闭环平台为基础市场
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应该建立这个种草体系,以成熟的商业闭环平台为基本基础,然后向外拓展,投资增值平台,增加新的增长机会。
比如抖音、微信两个平台的电商闭环生态就比较成熟。 它们可以成为线下渠道和传统电子商务的新补充。 他们对从零开始的新品牌也更加友好。 两者都是国家级应用,日活跃用户庞大,增长天花板较高。 此外,配套的营销工具高效,有助于卖点测试、人群定位、产品优化等。
开源:扩大可见性或降低平台成本
当然,作为一个“基础”平台也有其缺点。 由于抖音的算法和竞价逻辑,很难通过草根内容积累品牌资产,需要拓展新的平台来积累和增量; 微信更加私密,有流量成本。 高,流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扩张成本较低,品牌美誉度可以通过其他种草渠道进行补充。 因此,小红书\B站可以作为第二个内容矩阵; 如果需要在营销节点获得更大的曝光度,可以选择微博; 如果需要稳定的搜索流量,可以选择百度和知乎。
04/种草与广告的区别
我们回到“种草”的定义,就是通过别人的推荐来选择某种产品或服务。 在当前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下,无疑是品牌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 同时具有多平台覆盖、形式多样、精准度高等优点。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种草也是“效果营销”的演变。 那么种草和做广告有什么区别呢? 可以代替广告吗? 答案是,在营销体系中,虽然广告在品牌营销中呈现“下降”趋势,但种草并不能完全取代广告的价值。
种草更多的是针对狭窄的受众,尽可能追求精准接触、刺激口碑效应; 另一方面,广告力求尽可能广泛地覆盖用户,尤其是高品质产品和高频消费产品。 广告永远是不可或缺的。 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领域,品牌需要保证持续曝光和高频广告,让品牌/产品的名称和形象能够持续在大众眼中闪耀。
由此,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植入了一种不需要太多理性思考的决策倾向(种草需要理性思考)。 这种形成被动记忆的能力是种草营销无法达到的。 想想王老吉、农夫山泉等耳熟能详的品牌。 我们在购买他们的产品时,是需要理性、仔细地思考,还是不假思索就下单了?
总结
“植树营销”被反复重视和提及,或许是受品牌追求年轻、迎合年轻人潮流的影响。 但想要成为“参天大树”的国家级品牌,除了种草营销,广告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