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有消息称微信正在深圳、广州测试小程序快递服务。新项目名称为“商店速卖通”,入口位于微信发现页小程序内;首批开放品类包括食品、茶叶、生鲜、百货等,入驻商户多为连锁品牌和新锐互联网企业,均设有线上下店或前置仓。
对此,微信回应称:微信正在广州、深圳地区测试小程序的“门店快递”服务,旨在帮助消费者找到附近提供快递服务的优质小程序。广州、深圳用户可在“发现小程序”中体验。
作为一款拥有超过13亿用户的应用,微信的一举一动总能牵动万千用户和企业的心。但这一次,微信想要传递的绝不是“外卖”,而是与外卖服务挂钩的“流量”。
微信不送饭,送流量
针对此事,一位接近腾讯的人士表示,这并不是腾讯自己的外卖,而是一次接口能力的内部测试,允许已经具备配送服务能力的商家接入,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附近的区域。小程序投放服务。
易观高级分析师廖旭华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微信本身并不提供外卖服务,即送货员的上门服务,而是提供小程序导航服务,导航到已经可以到的小商户。送食物。从程序上来说。小程序导航的本质是一个中心流量池,将流量分配给有外卖能力的商家,从而赚取广告费和服务费。
众多用户测试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微信小程序上提供外卖配送服务的商家有两类:一类是商家自主配送,主要是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普普超市、肯德基等具备配送能力的公司,其余则由商家提供通过商家小程序。利用第三方运输能力来履行合同和交付。测试期间,微信不会向商户收取佣金。
入驻的品牌和商户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 “未来,我们将开放更多方式,帮助优质商家更便捷地接入门店快递。商家可以选择频道页面右上角的‘发送建议’,提供相应信息。如果满足要求, ,工作人员会通过联系官方渠道传递。”
“商家还是原来的商家,骑手还是原来的骑手,履行合同的人没有变。”廖旭华说。在他看来,本质上是一个流量生意。小程序在机制上是去中心化的。对于商家来说,冷启动和增加用户是非常困难的。微信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帮助商家引流。过去有直接的广告位,但这个“门店快递”实际上是一个中心流量池,将流量引流到已经具备配送能力的商户小程序上。对于微信来说,这是一个轻资产的广告和平台业务;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个获取更多用户的机会;对于用户来说,增加了一个购买渠道。
执行方面,本月初,腾讯线下电商业务“腾讯汇聚”小程序也更名为“品牌发现”,定位为发现和推荐的品牌小程序,分为“发现”和“产品”热门榜”“豪华”“收藏”“我的”五个菜单,这次更名代表了其向服务型转型的决心,背后也是“中心化”的流量分配逻辑。
这也揭示了微信小程序商业化的加速。据腾讯控股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13.09亿,同比增长3.7%;小程序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大关,同比增长超过30%,日均使用量实现更快增长,同比增长超过50%。
腾讯此前一季度财报显示,小程序日活跃用户突破5亿。小程序日活从5亿快速跃升至6亿,主要是因为小程序的便捷性对实体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许多餐饮、餐饮、服装、商场等行业的商家都在使用小程序。结合自身的会员及其他体系,打造更丰富的零售体系。
为何巨头们纷纷送出“外卖”?
疫情期间,居民对本地生活和外卖服务的需求激增,促使微信、抖音、快手等巨头开始投资该领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将增长至35.3万亿元。
另一方面,在本地生活领域,长期以来只有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这也使得商家在平台上要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少商户向新京报贝壳财经反映,为了获得更好的排名和推荐席位,需要同时接入共享充电宝、拨号系统、收银系统、排队系统等多项服务,甚至必须更换原来的排队和收银系统。一些中小城市的商家更愿意选择当地的生活平台进行合作。这也为擅长流量分配的微信、抖音、快手留下了空间。
2月7日,有消息称,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全国上线。抖音相关负责人告诉北科财经记者,“团购送”项目仍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并于近期为三市商户开放自助入口。今后,我们将根据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扩大试点城市。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此前,抖音与饿了么、快手与美团也曾在本地生活领域步入联姻。
2022年8月19日,饿了么与抖音联合宣布合作。饿了么将基于抖音开放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携手抖音,通过丰富的产品场景和技术能力,帮助百万商户为6亿抖音日活跃用户提供内容种植和线上点击。本地生活服务,即时配送。
2021年12月27日,美团与快手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通过美团小程序,快手将为美团商家提供套餐、优惠券、预订等产品展示、在线交易和售后服务的能力。这意味着快手用户可以“边看视频边叫外卖”,通过快手App中的美团小程序直接接入美团本地生活服务。
在廖旭华看来,本地生活和外卖的底层逻辑并没有改变。除了本地推广、履约等繁琐、重复性工作外,这并不是一个门槛特别高的业务。理论上,任何具备流量分发能力的平台都可以做到。做。前期,中小商户或许还有流量红利,但长期来看,巨头们一定会成为下一个美团、饿了么,而中小商户只能是“租户”。 ”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磊
徐超编辑
校对陈迪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