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和快手:的快手不得不说的秘密

2023-12-13
来源:网络整理

那一天,人类终于回忆起曾经被短视频统治的恐怖,以及被囚禁在算法黑洞(错误)中的喜悦。

差不多是去年春天,抖音开始有点火了。 身边很多朋友问,你觉得这个产品能活跃多久? 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很难想象,抖音这种看似像素级向.ly致敬的UI,与前作小卡秀非常相似(好吧,反正大家本来都是在致敬的,别这样)不关心UI),结果并没有昙花一现,成功做到了今天的3000万DAU。

而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对手,快手。

所以我已经拖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我打算写一篇文章来谈谈抖音和快手。

咄咄逼人的抖音,圈内快手

不得不承认,尽管春节期间,当地所有春晚节目暂时下架,有奖竞猜模式停止,但抖音仍然保持了可喜的增长(免费应用列表从2个增加到2个) 2月14日和2月21日,最低为4,最高为1,根据我的经验,基本上IOS端每天至少可以维持150万左右的新增量,两端加起来估计无限接近1000左右每日下载量为 10,000 次。)

据第三方统计机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抖音增长近3000万DA,超越西瓜、火山,成为今日头条短视频新旗舰。 (当然快手也增加了超过1000万的DAU)

一方面,这是由于张一鸣“要么不做,要么做到底”的黄金和美元攻势。 另一方面是因为今日头条,这家公司可能是中国最顶尖的公司,至少在我见过的公司中是这样。 在增长前三的团队(如跳舞机器、百万英雄、抖音红包)中,抖音总能拿出高效的玩法来激活社交。 关于这件事,有机会我会开个坑讲一讲。 )。

花钱买增长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的。 比如,以前开发HQ模式的,除了今日头条的百万英雄系列搞内置玩法,其他单机应用似乎都有点过时了。 产品差异巨大,漏斗末端的接受能力完全不同。

你不能指望一个主要基于增长模型的功能能够仅仅基于这个功能来实现平台化。 当然,也有政策风险导致的干预,但复合产品策略也很好地规避了此类政策风险。 它也是由奇特的增长方法驱动的。 今日头条在抖音上的消费总是更有效。 。

以峰值为例。 其整体增长趋势出现断崖式下滑。 有政策因素,也有产品本身的问题。

与昙花一现的增长产品相比,抖音的长期增长数据确实亮眼,尤其是抖音日活跃用户达到3000万之后,仍然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能力。

2017年12月23日,抖音更新版本。 此后,抖音基本统治了前三名App(只有旅行青蛙超越了抖音),抖音日活跃用户稳定达到3000万DAU。 这一天过后不久。

而如果按照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透露的抖音上线预算来计算,抖音目前的CPA价格很有可能维持在4到7元之间。

一年内冷上线至3000万DAU,CPA为4-7元。 主要用户为90后、2000后,且仍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如果抖音是一家独立公司,它的估值是多少,50亿美元? 或更高。

这还不包括在韩国和日本进展迅速的抖音。

抖音在日本和韩国的表现也相当抢眼。

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快手失败了,输给了抖音。 有这种幻想的人,大概对权力一无所知。 事实上,快手的增长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夸张。

从数据来看,2017年至2018年春节,快手的DAU增长超过7000万,仍以4000万DAU为基础。 不容易理解吧? 我翻译一下:快手就像在高速赛道上用氮气加速一样,绕着赛道上的所有对手。 整个头条军团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与快手相提并论。 只有军团战斗才能勉强压制疯狂的快手。 整个市场中,只有抖音从0增长到6000万DAU,勉强能与快手这个7000万DAU的新怪物相比。

所以也难怪快手估值从50亿刀飙升到180亿刀。

我曾经在去年5月份写过一篇文章《视频大战》,里面用了一张图:

当时还有一张图没有贴出来:

我当时判断,今日头条通过+火山+抖音组成封锁矩阵来拦截快手。 9个月后,我发现我错了一件事。 事实上,今日头条通过西瓜(当时的头条视频)+火山+抖音形成了封锁矩阵。 收购.ly和.ly可能更多是基于防御策略。

抖音的疯狂增长,已经成为插在同样疯狂增长的快手背后的一把尖刀。

从数据来看,2017年12月今日头条封锁(西瓜+火山+抖音)的总DAU达到1亿,此时与快手DAU基本持平。 到了2018年春节,这个数据已经成为头条封锁(西瓜+火山+抖音)。 总 DAU 约为 1.5 亿,快手略为落后,为 1.2 亿。

今日头条建立了一条“肢解”和“围堵”快手的进攻路线。 火山在挖快手的功利性低级用户,西瓜在争夺快手无聊又费时间的笑话用户,抖音在争夺快手的未来——社交媒体用户,而这些都是最年轻的用户。

从连接、关系链开始

网上传出快手上市的消息时,我曾在朋友圈发表评论,大意是二级市场有人对快手采取了对标陌陌的下行估值模型,直播中广播业务为核心业务。 ,我个人持非常反对的观点。

网上流传的陌陌活跃用户男女比例有很多版本(有的7:1,有的15:1),无论哪个版本,都暗示着陌陌的男女用户比例是完全不平衡,形成大量男性用户观看少量用户的局面。 女主播的生态和点对点的社交场景已经基本崩溃了)。 所以我不反对陌陌对直播业务采用估值模型。

但仅仅因为快手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直播业务,就将其看成是直播,未免有些可笑。

在我看来,快手是“中国”称号的有力竞争者。

后来朋友潘然问了一个问题:

它是什么? 是的? 仍然? 反正又不是直播。

这个问题很有趣。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将 和 作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类别进行研究。 直到后来我才遇到了快手这个产品。

一开始,我很粗略地将快手视为一个“短视频平台”。 有人愿意看这样的信息我并不奇怪,但我很怀疑是否有人能够长期坚持观看这样一个低信息量的信息聚合平台。 。

不过,快手的增长非常健康。 2017年,快手一年内增加了6000万DAU,这是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新水平。 所以我一定是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然后有一天,一个朋友提醒我,快手和当时其他视频平台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评论特别活跃。 这种现象在哔哩哔哩也发生过。 那时我不再单纯地把哔哩哔哩当作一个视频网站来研究,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大社区来研究。

这件事启发了我一个新的可能性:社交媒体和社交媒体并不是两条独立的平行线。 事实上,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是基于某些变量的双极状态。

这个变量就是关系链的强度。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联系。 要么与其他人联系(社交行为),要么与内容联系(消费各种类型的内容)。 连接发生的形式取决于关系链的强度。

连接的本质是什么?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进化出了两种关键的能力:

社会组织协作能力

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能力

对于人类来说,从历史前的一万年到今天,我们工作日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与社会的协作,或者说不断地收集外部环境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因此,所谓连接就是我们为了相互合作而交换信息的行为或者是我们不断收集外部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判断的行为。

那么在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协作的过程中,就诞生了一条关系链。 当我们的联系行为主要是产生和依赖关系链时,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更加倾向于社交行为,相反,我们会更加与信息产生联系。

就其而言,它是一种基于社交网络(关系链网络)建立的传播媒体。

翻译为社交媒体或社交媒体,其最大特点是网络上的用户往往同时充当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

根据CE香农的信息论,一个信息传播单元的路径如上图所示,而社交媒体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传播单元组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中的每个人往往充当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同时。 以及接收者的角色(其中许多人还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是社交和媒体部分的混合体,但“成分”的内容有所不同。

早期的都是最全的社交通讯产品,FB是社交网络,从to到more都属于(其实大量的UGC内容也有非常相似的属性)。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东西具有更高的价值呢?

我在做社会研究的时候,曾经分享过这张图:

社交行为的业务流程始于“发现”。 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其他人显示的信息。 以“展示自己”为目的的内容自然会出现在论坛上。

那么,以“展示自己”为目的的信息有一个特点,而且这种信息的信息量比较小。 因此,承载信息的内容形式会变得更加轻盈,比如“一小段文字”、“一张照片”、“十五秒内的短视频”。

现在我们有一些这样的条件:

人们总是需要与他人联系;

人们通过发现他人提供的信息来建立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中,信息的交换形成了关系链;

想要显示的信息尺寸较小;

我们会发现一个逻辑:

人们需要不断地与其他人联系,这种联系本身就是目的。

为了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我们需要大量信息来找到值得联系的人。 为了被他人连接,我们会产生大量可以引起他人连接的显示信息。

当有人发现所显示的信息并与其建立联系、互动时,关系链就建立起来了。 关系链的强弱与连接交互的密度有关。 较弱的关系链也是关系链。

以展示为目的的信息本身比较小而且轻,所以一次消费这些信息的时间会比较短,但是我们却有大量浏览此类信息的需求。

如果我们能够持续向人们提供大量只需要很短时间就能消费的信息,就可以消耗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的在线时间。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这个产品就会诞生:

可以占用用户极长的在线时间,而且内容制作成本极低。 它可以通过联系和互动建立弱关系链。 具有一定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它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分发内容来获取新用户,随时威胁社交入门级平台。 。

事实上,这个逻辑支撑着很多产品的崛起,比如小卡秀、.ly、美拍等。 但最终他们都遇到了一些问题。

到现在为止,你应该已经发现我们还缺少两个关键条件:平台持续提供大量此类信息,并且让我保持兴趣。

要能够持续提供大量此类信息,需要加上最后两个关键条件:

5、建立高效的UGC内容生态系统;

6.用户可以高效地发现感兴趣的信息(例如有高效的推送算法)。

这是快手、抖音等较早诞生的产品的巨大区别。

但如果仅此而已,抖音和快手这两个产品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抖音对快手的威胁也不够大。

抖音VS快手,中国ins最终谁会获胜?

关于抖音和快手的战争,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分析,比如那些把抖音的成功归功于强势运营的分析。 诚然,抖音的运营确实非常好。 前一段提到,为了解决高效的UGC内容生态问题,抖音从产品到运营做了大量的工作,设计了像跳舞机一样不受约束的玩法,并提供了大量令人惊叹的特效。 在抖音还可以看到快手上几乎看不到的技术流短视频。

就像你在抖音上很难看到采访工人的视频一样,你在快手上也看不到技术剪辑直播的视频。

抖音在UGC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快手却似乎没有做什么。

是的,快手在运营上几乎不做任何事情,因为快手不需要它。

抖音设计内容挑战,开发各种玩法和加入挑战,以降低用户UGC的智力成本(用户可以通过参与相同标签的挑战或查找相同配乐的视频来轻松模仿创作)。 所有这些运营努力几乎都是在模仿快手自发生长的生态系统。

快手真是太幸运了。 别人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东西,快手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而自然而然地得到。 这就像别人辛辛苦苦除草施肥,而快手只是把种子埋在一块自然肥沃的土壤里。

快手用户的基本群体是三四线城市、农村、二线城市的上班族。 这些人缺乏表达渠道,表达自我的机会被压抑,没有生活认同感,社交圈子比一二线“互联网和投行精英”窄得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生产UGC内容。

在快手上,你可以观看美团外卖员的《我们分手吧》直播版

就像哔哩哔哩最初定位的二次元亚文化人群一样,社区的特点之一就是寻找共鸣。 在别处不被认可的东西在这里可以被接受,这里就是家。

因此,在快手上,UGC的力量从来不稀缺,所有的互动都会得到积极的反馈。 它只是自然地形成。 在这种文化壁垒的基础上,当快手同时获得三四线城市移动互利网络基础设施的红利、摄像头和图形处理技术的成熟机会、智能推荐算法的成熟时,这三者辅助条件,“一切都好”快手根本停不下来。

你看,快手说,“每个人都值得被记录”。 这是最触动普通快手用户心的一句话。

则完全不同。 如果说快手更接近“生活”,那么抖音则更像是“表演”。

抖音开始从UI上暗示你这个地方很酷(其实2014年之前的快手按照当时的角度来说还是蛮酷的),而且这里每一个优秀的人(首页推荐的)都是所以是有原因的追求卓越。 一切都是那么的棒。 抖音为你准备了这么多工具、滤镜、音乐。 现在请开始你的表演。

抖音明确设定了“好”的标准。 并且克制地维持着这个语气。 所以抖音上的一切都是“美化”的、美丽的。 (所以抖音最早的用户很多来自美拍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早之前就问过抖音上的朋友,我说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了很多快触的内容。 听说你一直在努力概括内容,所以这些内容都是你努力的结果。 结果?

然而,事实上,这一切在抖音上并不是故意的。 事实上,抖音的内容已经泛化,从早期的手势舞到现在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但中间加入的快手内容根本没有得到官方的推广。 事实上,抖音非常关注这类内容,因为其中一些内容很可能会冲击抖音原有的社区基调,让用户看不到“好”的标准。

对我来说,表演和生活之间,我无法判断哪一个能笑到最后。 我只知道谁会笑到最后,抖音还是快手,谁会成为中国的胜利者,是由中国人的价值观决定的。

有些事情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最后写下的话:

2018年1月,我在朋友圈发过一条消息

当时,两家短视频业务的DAU和MAU基本持平,这还是第一次。 春节可以说是两个家庭决战的第一个决战阶段。 现在来看,单品绝对总量上,快手依然遥遥领先。 不过,抖音在趋势方面的表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快手。

这样的表现不仅体现在数据上,还体现在其他意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这篇文章的BGM,这首歌叫《》是一首抖音歌曲,快手也有这首歌的内容。 如果你在酷狗音乐上搜索这首歌,你会发现抖音和快手的用户在酷狗的评论区打起来了(在这里为酷狗感到抱歉)。

战火已经蔓延到双方的用户群体。 上次看到类似的战争,记得是皇帝酒吧出征的时代。 也许这场战争还会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 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