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以获得启示”
作为管理与运筹学领域公认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它一直是该领域学者梦想达到的“巅峰”。
今年4月,一篇解决过期产品库存管理实际问题的论文成功发表。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理论空白,而且产生了一套简单可行的数据驱动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准确预测市场需求,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虽然这样“正派”的研究在管理学院并不罕见。但难得的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2019级博士研究生黄景凯,在博士二到三年级期间就完成了这项研究,当时他刚进入A科研海洋几年。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项研究仅经过两轮修改就被该杂志接受,然后才正式发表。论文从确定选题到最终发表的整个过程仅用了三年时间。
他是如何实现如此无缝的“登顶”之旅的呢?
黄靖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9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现在黄靖凯已经毕业,即将去纽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顾他的博士生涯作为管理学院的学生,他提到了几个关键词——“顺利”、“充实”、“快乐”、“温暖”。
本期专题“研究与启示”,我们邀请黄靖凯做客访谈,分享他读博几年来积累的科研经验和感悟。研究,希望能给在读博士的管理学同学一些启发。
独家采访网站
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研究注定是困难的。您为什么选择进行这样的研究?
Q1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因为这项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主要原因是周卫华老师带领的管理团队在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中发现了他们迫切需要“克服过期商品的库存管理问题”。
作为国内领先的新零售平台,阿里巴巴的过期商品供应链网络具有典型的“单仓多店”特征。其库存管理长期面临“补配”问题,尤其是“日鲜”产品。有效期相似的产品。因此,他们希望我们能为他们的日生生鲜产品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驱动的“库存补货分配策略”,帮助他们降低库存成本。
而且我们管理学院恰好在数字创新和管理学科方面有优势,阿里巴巴有真实的数据。当时杨毅老师就表示,这个课题值得做,无论是对于行业问题的解决,还是学术理论创新都非常有意义。他问我是否感兴趣。
我也觉得这个题目不错,就说:“你可以试试看。”就这样,我和杨毅老师、我的导师周卫华老师以及杜克大学的老师们开始了这项研究。
黄靖凯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的过程中,从选题到发表,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刻?
Q2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这项研究历时三年,过程总体顺利。”
我们从2020年12月开始做,到2021年12月提交。这个研究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然后2022年4月到2023年7月收到第一轮审稿意见,顺利接收,一共花了10个月的时间修改。
总体来说非常顺利,因为我们只经历了两轮修改,就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而且得出关键结果的过程也不是很曲折。学习完成得很顺利,所以并不是特别困难。片刻。
当然,在论文最重要的理论结果发布之前,我仍然不确定。
那段时间,无论是吃饭还是走在路上,我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我记得那是在2021年6月到7月之间,有一天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觉得可以用某种工具来做这件事,于是我赶紧回去尝试了一下,发现可以确实有效,所以我得出了结果。
为什么这项研究能够登上期刊的榜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做了哪些努力?
第三季度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就是不断的研究和积累问题。”
这个研究是我博士二到三年级的时候做的,可以说是我第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之所以被国际顶级期刊接受,是因为该话题本身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也比较新颖。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设计的策略比之前的策略更简单、更可行,所以在理论创新上是一个很好的进步。
关于努力,我认为能够做好这项研究,离不开每天不断的学习以及与老师的交流和碰撞。我是那种不断思考未解决的问题的人,所以在研究期间我非常关注研究进展。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工作站看文献、推校样,或者不停地和老师交流、讨论。
黄晶凯(右一)与周卫华老师讨论研究
其次,前两年通过听课、阅读文献、跟随导师做研究所积累的科研基础,对于研究关键成果的产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积累”,你在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可能无法设计出合适的研究思路,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什么研究工具。
所以我很庆幸这两年我读了很多文献,而且我的本科专业是统计学。这些早期的积累可以让我更容易在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上找到突破口,包括解决这项研究工作。应对主要挑战的工具来自于我们之前掌握的统计中的一些不平等现象。
再者就是深入企业调研和交流。在本次调研前期,我们前往阿里巴巴与他们的领导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中期我们也做了报告,后期我们拿出一些真实的数据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总之,在我看来,做研究就是要坐以待毙,更要勇于“走出去”,主动交流、进行研究。
您认为开展高质量研究最具挑战性的事情是什么?
第四季度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最具挑战性的是写作,往往需要反复修改。”
我个人觉得最难的部分是整个研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因为要写出一篇逻辑清晰、语言精炼、“亮点”突出、能够吸引顶级期刊编辑注意的论文,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每个段落可能都需要仔细思考如何设计它,而这个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这也是很多高质量论文需要很多年的原因,因为写作过程可能需要反复的精炼和打磨。我的合作导师曾经告诉我,写作可能需要整个研究过程中70%的努力,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
为了能够写出更吸引人的文章,我在写作前常常想了很久。写着写着,我突然想到了更好的写法,就把以前写过的一切都推翻了,重新写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的事情,是一个非常磨炼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的黄靖凯
为什么来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过去几年?
Q5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我是出于兴趣而来的,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时间也很长。”很充实、快乐、温暖。”
首先,我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我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我认为阅读和写论文非常有趣。我记得本科四年级有一门课是要读论文、写论文报告。当时我觉得做学术研究很有趣,就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还记得本科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个SRTP项目,是一个和盲盒抽图概率相关的研究。当时我只做了一个初步的项目,因为我的水平和知识有限,工作很浅。我刚开始读博士不久,就发现国外有一个博士在做类似的研究,他们的工作后来发表在网上。这让我觉得很巧合,也给了我信心。
我想至少我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也有研究价值,如果我继续深入下去,我可以得到一篇很好的出版物。
其次,我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在管理学院,因为得知周卫华教授正在招浙江大学的“文科+研究是关于预测的,但我其实对决策更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申请了这个项目。
加入周卫华教授团队的黄靖凯(左二)
关于博士的学习经历,总体来说是非常顺利、充实、快乐、温暖的。尤其是在老楼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那里的工作站。我每天和朋友们一起去自习。气氛很好,每天都看很多书。晚上我不觉得累,因为我读的文学作品是我感兴趣的,而且读得越多就越有趣。
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会对运营管理的研究和理论了解越来越多,我会思考如何探索创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怀念我的博士生涯。生活非常。
你读博士期间有没有遇到过什么人或事?那些总是给你前进动力的学习?
Q6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老师的指导和亲友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源泉。”
有许多。首先,我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认识了一群非常有爱心的老师,比如周卫华老师、杨毅老师,还有杜克大学的老师。我通常会和他们聊天,无论是研究问题还是生活问题。他们也耐心地给我解答,不求任何回报,给了我很多科研和心理支持。
黄靖凯与杨毅老师
在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的论文得以打磨得越来越好。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老师平时行政事务和工作很多,很忙,但每次我请他们谈研究,他们基本上都会腾出时间给我。
除了老师之外,我的女朋友付永昌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前进的能量。她也是周卫华教授的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们一直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研究,我们共同努力进行有价值且有意义的研究。还有辛苦的工作,非常感谢她。同时,我的父母也给了我很多支持。
您对未来有什么计划?研究前景如何?
Q7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以学术为事业,不断做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未来我想继续在学术领域工作,因为我一直热爱学习,非常热衷于获取新知识,所以我对研究产生了兴趣。
接触研究后,我发现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深入探索做出一些创新是很有趣的,所以我想把这作为未来的职业,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当然,我希望自己以后做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能够真正基于理论创新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比如通过智能决策帮助企业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增加库存管理成本等。 -数字化时代的优化。收益等
关于研究前景,我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加深对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理解,积极学习前沿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以期取得更多进展在数据科学和管理工程领域。许多创新和实用的贡献。
您能与同学们分享一些科研和博士学习方面的经验吗?
Q8
黄景凯
2019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生
“最重要的是多看、多问、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多看文献,而且要不断地看文献,没事的时候就去浏览一下文献。因为只有不断地看、看够了,你才能潜移默化地理解如何构建研究框架、如何设计研究思路。
除了阅读文献之外,我还会查看一些该领域比较有实力的学者的主页,看看他们最近在做什么前沿研究,以及他们关注的方向和问题思考。
就科研工具和网站而言,一般都是大家常用的,比如。在选题方面,我通常根据文献研究和实际问题调查来选择。有时我会关注一些社会现象,也会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研究课题。
当然,仅仅把头埋在水里是不够的,还需要“走出去”多交流,比如多参加国内外高质量的会议、多做研究进展报告、主动出击等。与同行交流。
黄靖凯出席学术会议
另一件事是主动与导师沟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力更生。
我所做的就是和我的主管讨论建立一个定期的沟通机制。比如每隔一周或者两周我就会去老师那里汇报一下研究进展。例如,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一年内完成,因为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做。每周都会围绕这项研究召开例行会议,除非有特别紧急的事情,一般不会被打断。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一定要好好练习英文论文报告。我想这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科研之路上难免遇到压力。我需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我通常通过看推理小说、看哔哩哔哩、或者打网球等运动来给自己减压。
黄靖凯与导师周卫华
黄靖凯在专访中提到,
读博士期间可以获得什么阶段
这样顺利又充实的科研时光,
我离不开恩师周卫华的帮助和指导。
可以说是导师陪伴着我
他博士期间的整个成长过程。
所以在导师眼里,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博士生?
值此毕业之际,
周老师想对黄靖凯说什么?
我们还邀请了周卫华老师
来到面试现场。
导师寄语▼
周卫华
黄靖凯同学才华横溢,综合能力强。 2019年,我计划进行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这需要统计、优化和编程方面的能力。
黄靖凯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统计学学士学位。他原本不擅长优化和编程,但很快就掌握了这两种能力。在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中,他总能有效地将统计和优化方法结合起来,做出一些非常困难的理论发现和证明。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编程技巧产生详细可靠的数学实验结果,将理论与实验验证完美结合。
当然,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而是他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奉献积累起来的。让我惊讶的是,无论我们的研究工作有多么困难,他总能想到解决办法。似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学术问题。
此外,也许更重要的是,黄靖凯充满了学术兴趣。他非常致力于研究。我发现学术对他来说从来不乏味。他真的很享受!
我也很高兴遇到这样的学生。现在他将踏上新的征程。希望未来他能在一些更基础、更重要的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衷心祝愿他前途光明、事业成功、生活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
黄靖凯通过“文科+X”
跨学科人才培养卓越中心
博士项目
学生进入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拥有统计学背景的他
又在关元看到了
“数字智能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
以及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层滋养,
也许这就是他能够在学术研究上表现出色的原因
其表现如此出色的原因之一。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近年
提出并实施
“跨学科BEST”战略,
我相信在未来,人们会通过科学研究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