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奇点未来|未来论坛作为科学公益合作伙伴,与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举办2024未来科学与艺术论坛:科学与艺术创新的交集与未来。
本次活动邀请了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香港大学空间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本源空间创始人苏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峰、吴子,艺术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作为嘉宾,北京戴艺博览会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策展人鲍东担任嘉宾主持人,围绕“科学与艺术的交叉”、“科学与思想的碰撞”展开对话。新时代的艺术”探讨科学与艺术的交叉。以及人工智能 (AI) 将如何塑造该领域的未来。
高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活动中,高峰从计算机科学与艺术交叉的角度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改变艺术家创作方式的技术。他凭借跨学科的经验,为观众带来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新视角。他指出,科学和艺术都是探索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对心灵的向内探索,还是科学对自然、宇宙的外在探索,这两种探索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多次交汇,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
苏萌,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本源空间创始人
苏萌从科幻作品的社会影响角度入手。他特别提到《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如何点燃公众对科学的热情。他还提到,太空探索的发展让人类得以进入太空,但艺术的重新定义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苏萌认为,艺术作品能够带领公众走进科学世界,深刻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包栋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策展人
包栋认为,历史上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相互促进是令人瞩目的。他提到,摄影术的发明是由法国议员阿拉贡在科学与艺术学院宣布的,这表明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包栋还指出,化学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刑侦、档案、地理学等学科,而且促进了管状颜料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印象派等绘画艺术的兴起。
艺术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 吴子扬
吴子阳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民主化”工具。比如,以前我们接收信息有更多的障碍,但互联网让接收和请求信息变得更加“平等”(当然今天难免会出现算法控制的问题); AI让很多创作者能够完成过去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 (比如吴子阳,在GPT的帮助下,他几乎独立完成了一款完整解密游戏的创作,这在过去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他还提到,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探索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和问题,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就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核心。同时,吴子扬也表示,人工智能对未来艺术的影响远不止“创作”本身,更多的是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权力斗争。
随着讨论的深入,嘉宾们还讨论了人工智能未来在艺术和科学中的作用。苏萌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代表人类探索更遥远的太空,而人类则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奇点未来| 《未来论坛》将于5月23日至26日举办的2024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期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A19展位)展出。展览以“科学遇见艺术”为主题,展出了30余张证书。 2016年至2023年荣获未来科学奖的科学家。证书内页的插图不仅是对获奖者的独特纪念,也是对科学的致敬以艺术的形式诠释科学的意义。所蕴含的美丽。同时,在“公众视野”板块,艺术家刘可x科学家王一方的合作作品《黑洞:我心漩涡(彩色)》也同步展出。
展位场景,未来科学奖获奖者证书插图
《未来科学家——未来科学奖获奖者访谈录》系列图书
艺术家刘可×科学家王一方《黑洞:我心的漩涡(彩色)》部分作品
本届“科学遇见艺术”展览及2024年未来科学与艺术论坛继2019年“物象表现_科学与艺术观”、2021年“理解未来科学讲座:当科学遇见艺术”系列和2021年“走出人类世”科学之后继艺术展之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又一新尝试。
奇点未来|未来论坛通过一系列科学+艺术活动,不仅传播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文情怀,也让科学理性思维与艺术感性思维碰撞交流,激发彼此的创造力逻辑,释放更多可能性,引领全民共同认识科学、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