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体育ID:
作者 |金立刚
吉庞说道:
2015年,阿里巴巴完成了在智能手机、媒体、电商领域的布局。在体育领域,阿里巴巴开始找人支持天空电视台,马云则找到了中国最早的媒体人建立了专业的体育频道。那天,两人聊得很开心,最终他被马云感染了。同年9月9日,他正式出柜,创立阿里体育。这个人就是张大中。
张大中,他是谁?为何如此受到马云的赞赏?如何让1亿球迷观看英超联赛?如何成为中国首个电子竞技赛事主办方?短短3年零2个月的时间,他给了阿里体育什么样的感情?
改革者
11月7日,苏州阴雨天气并未转晴。高新文体中心内,座无虚席,人潮涌动。
晚上7点,一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拿着篮球走到球场中央,参加开球仪式。第一次开球,他就用“假动作”欺骗了比赛双方的跳球代表,脸上挂着“狡猾”的笑容。
几秒钟后,他再次将篮球抛向空中。随即,哨声响起,2018/19赛季CUBA揭幕战正式开始。
阿里体育创始人兼CEO张大中为比赛开球
本场比赛打破了CUBA沿用20年的赛制,采用了前所未有的主客场赛制:苏州大学主场迎战南京财经大学。 CUBA主客场赛制的改革者是踢球手张大中。
作为阿里体育的创始人,改革是张大中的一贯主题。
然而,在改革的道路上,他总会遇到压力和质疑,但他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已经决定的事情。 “因为相信而看到”是他的座右铭。
张大中创立阿里体育后,坚定提出“做中国体育经济的基础平台”。当行业盲目运行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阿里体育要做什么,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媒体版权上。
“我刚从媒体出来,所以我清楚地看到,当整个行业疯狂砸钱的时候,媒体就成了最大的泡沫来源。”张大中要对投资人负责,所以当时阿里体育就很清楚。不扎堆、不烧钱,而是专注于核心IP的获取和打造,为平台培育土壤。
他所说的平台是“ Bank”。 “我们嫁接在支付宝、淘宝、乐丽等运营商上,截至今年双11结束,体育银行的用户已经超过6000万,到现在大家终于看清了我们要做什么。”张说。大钟觉得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 “不过,我更喜欢做从零到一的事情。”
经过3年零2个月的时间,流淌着阿里巴巴血液的阿里体育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万众期待的行业宠儿,让人们看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我们惊叹其顽强的意志力、勤奋的努力和高超的远见,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
阿里体育创始人张大中执掌中国军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老东家上海有线电视(后与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合并,成为上海新闻传媒集团SMG)的价值观中汲取的营养和经验,为阿里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醒的张大中并没有跟随行业从业者,通过购买体育赛事IP来获得可观的流量和品牌知名度。而是另辟蹊径,坚持原创IP孵化,加入泛体育内容,赋能CUBA、世俱杯、WESG等一系列赛事。 “原创”活力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
在来到阿里体育之前,张大中在体制内工作了24年,多次打破规则、不断创新。压力和质疑总是在身边,但他总是淡然微笑,专注于行动。
1991年,张大中大学毕业进入上海有线电视台。 2015年离开SMG,24年身经百战,创办了上海有线体育频道(现五星体育前身,编者按)、上海文广互动、东方宽带、东方龙等十余家公司、游戏风云、东方购物、百视通。
“有些工作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完成的。以百视通的成立为例,它的出现相当于从中国有线网络分了一块蛋糕,这将直接削弱传统电视的地位,并招致国家的反对。”广电行业”,但他认为新理念、新用途、新玩法才是电视自我变革的出路,“所以我硬着头皮,冲破阻力,咬牙坚持,终于大家都看到了结果。”
经过努力,终于打开了“三网融合”的新局面。现在,IPTV丰富了电视交互、播放、高清等功能,用户规模远超有线电视。
强烈反对的“广电人”万万没想到,7年后,百视通竟然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在体育界和媒体界摸爬滚打多年,张大中一直在突破自己和大家思维的局限性。他骨子里有“改革家”的基因,这与他的性格不无关系。
一颗冠军的心
1968年出生的张大中属猴。他外表看上去严肃,但内心就像他的星座一样,生性活跃,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热爱运动、具有强烈竞争精神的人。
“从中学到大学,我一直是学校排球队的队员,这段经历对我以后的职业生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角色不在于技能,而在于通过参与团队项目来建设团队。至高无上的体育精神的价值。
张大中创办阿里体育后,一直希望培养具有运动员精神的年轻人。 “我们从来不谈培养运动员,因为运动员需要门槛,而体育精神是一个人品格和精神面貌的塑造,是将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在生活中。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23岁的他就获得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文凭,对社会事物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也变得更强。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获得了许多成就和荣誉。
1991年7月,张大中加入上海有线电视筹备阶段。两年后,中国第一家专业体育频道——上海有线体育频道诞生。他在上海率先实现电视媒体专业化,成为中国第一个创办专业体育频道的媒体人。
“从1996年甲A赛季开始,上海有线体育的转播收视份额开始超过上海卫视和东方卫视。在各地有线台都被无线台挤压的环境下,以内容取胜的上海有线体育,开辟了一条血路,广告业务屡创新高,到2000年,该频道广告收入达到8600万元,超过全国30多个体育频道的总和。”自豪地。
1999年,有线体育首次将世界斯诺克大师赛引入上海。马克·威廉姆斯、奥沙利文等巨星的到来,让台湾球迷大饱眼福。同年,刚刚夺得欧洲冠军杯冠军的曼联也受邀参加。作为主办方之一,上海有线体育转播了曼联与申花在上海体育场的比赛。直到今天,该游戏仍然是该国最轰动的商业游戏之一。张大中将媒体与产业运营完美结合,他也因此被视为中国体育传媒界的第一人。
1999年上海体育场8万人场申花对阵曼联比赛门票
2007年,天盛传媒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英超三年的中国转播权,天盛向张大中伸出了橄榄枝。但张大中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婉言谢绝了。
三年后,天盛模式难以为继,公司破产清算,失去了英超转播权。随后,新影体育购买了2010/11赛季至2018/19赛季英超联赛的独家转播权。随着市场和资本的积累,英超的付费时代将水到渠成。
2011年,百视通上市,张大中出手。百视通成功投资新影,并以低廉的价格买下了英超六年的转播权。他让一亿中国人对英超产生了兴趣。
他有很多头衔:第一个接触体育产业的媒体人、第一个电视办电子竞技的人、第一个实现三网融合的媒体人、中国电视购物第一人、第一个新人传媒股、001号自贸区项目。
2013年,张大中被授予“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成为新媒体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一种信念
成绩和荣誉的背后,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体制内部的“永恒变迁”。
2015年1月23日,张大中面临人生抉择。那天,他告别了奋斗了近24年的大本营。
从那天起,他就在家闲了半年。他陷入思考,决定从政、创业。想了想,他决定挑战未知。
当时,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开始为阿里巴巴的体育板块寻找撑天的人。马云找到张大中,和他谈论了阿里巴巴涉足体育的想法。那天,两人聊得很开心,最终他被马云感染了。同年9月9日,创立阿里体育。
“我认真问自己,发现我的性格和喜好都不适合从政。能够和马云共同创立阿里体育,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荣幸”,张大中意味深长地说,“成立后就离开”之后,马云很快找到了我,告诉了我创办阿里体育的计划,我们一拍即合。”
接下来,马云为阿里体育设定了明确的目标,成为“中国体育经济的基础平台”。全新的概念瞬间引起了张大中的好奇。
“马云没有具体说怎么做,但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令人兴奋。”张大中表示,这就是马云的魅力,他的理念具有颠覆性。
“就这样,我们一直走到了今年。先是阿里体育被评为全球体育领域唯一的独角兽,然后完成A轮融资,然后体育银行逐渐成长起来。一步一个脚印。” ,我们走到了现在,就是应了马云那句话‘因为你相信,所以你看到’。”张大中说道。
阿里体育创始人张大中(左)、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中)、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托马斯·巴赫(右)来到雅加达亚运会观看女排决赛。马云与获奖者中国女排姑娘们亲切交流
因为我相信阿里体育已经展现了发展校园体育、深度开发原创IP的雄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阿里体育已经做好了打造“中国体育经济基础平台”的耐心和等待。
张大中始终坚信“成功乃成功之母”,数数已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从表面上看,张大中只是做了一个从媒体人到互联网人的简单转型。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太多次从零开始。每一次从零到一,张大中都会聚集很多新人。 ,也团结了很多“老人”。
“我常说,‘把梦想变成力量,把理想变成信念,把想法变成实践。’现在阿里体育拥有大量的人才,有媒体出身的人,有传统体育运营的人,还有互联网基因特别强的人,还有热衷于体育的人,带着电商标签的人,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但通过业务整合,这些人擦出了火花,就像体育比赛中的运动员一样,无论你来自哪个俱乐部,到了国家队,你都会把球传给队友,互相鼓励。”团队越来越默契并且有了越来越一致的目标。
阿里体育全体员工合影
“这就是‘赢家效应’。”此时,张大忠的眼角露出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中国体育产业、奥林匹克产业之父魏纪中在阿里体育三周年发布会上这样评价张大中:“他来自媒体,在媒体工作的人往往更贴近市场。”
“中国体育产业、奥林匹克产业之父”魏纪中出席阿里体育三周年庆典并致辞
对话张大中
互联网+体育:
作为一家初创体育公司,阿里体育的角色转变做了哪些准备?
张大中:
我是一名社会学学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我知道体育和社会交往对于塑造人的精神和品格的重要性,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阿里体育“让运动变得简单”的宗旨和“让每个人都成为运动员”的愿景。但作为一名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必须从头开始了解电子商务是如何运作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我们创立东方购物的时候,引入了很多大胆、新潮的概念,但是玩法和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包括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将阿里巴巴的生态与体育结合起来。
首先,我要对阿里巴巴了解得很透彻,所以我花了很多精力在知识储备上。其次,阿里巴巴一直在通过创新求变。比如说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是一个电商巨头,但是现在阿里巴巴已经是一家非常优秀的科技公司了。所以,作为阿里体育的创始人,我要不断学习如何融入,而这种学习将永远伴随阿里体育。
互联网+体育:
作为阿里体育的决策者,您在过去的三年里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或挑战是什么?你是否曾经因为某个想法而感到困惑或中途放弃?
张大中:
虽然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外界一开始并不理解,所以前两年有很多质疑和误解。当然,这并不困难或具有挑战性。既然想做颠覆性的事情,就必须面对质疑,并在质疑中坚持。这是唯一的出路。
互联网+体育:
你如何化解压力?
张大中:
解决压力对于运动员来说不是问题。热爱运动的人往往会享受压力。我信奉做“三好人”:有好奇心、好胜心、做好事、快乐。
互联网+体育:
阿里体育有阿里巴巴的血液和基因,包括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您看重什么?
张大中:
首先,你必须喜欢运动,因为阿里体育是阿里加体育。以前我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申请者在学校有没有获得过奖学金。但现在,我面试的时候会问应聘者:“你喜欢什么运动?”、“你来阿里体育想加入哪个运动队?”等等。类问题。
阿里体育目前拥有17支运动队。希望求职者不仅能在这里工作好,还能拥有自己的运动爱好。我始终相信,体育爱好可以陪伴人一生,可以培养团队凝聚力,是培养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挫折教育。喜欢运动的人通常会从挫折中学习,心理变得更坚强。我认为同等条件下,喜欢运动或者有运动精神的人更好。
互联网+体育:
阿里体育自成立以来,投资运营各类赛事。之前获得A轮融资,包括电竞等方面的投资,从战略角度来说有风险吗?阿里体育对于合作伙伴有紧迫感吗?
张大中:
大家都误以为阿里不缺钱,所以他做任何事都非常任性。相反,阿里巴巴对于花的每一分钱都非常谨慎,阿里体育也一样,不会进行冒险的投资。即使是近两年中国体育产业最疯狂的时候,阿里体育也可以说是体育产业公司中花钱最谨慎、最明智的。
我一直说,在中国做体育创业,不能抓“疯子嘴”。这是盲目而疯狂的举动。只追逐任何热门的东西。这样的肥皂泡很快就会破灭。这种做法是为了获得投资。玩弄别人的钱财,背叛投资者的信任,不诚实。
互联网+体育:
阿里巴巴的固有业务如何支撑和帮助阿里体育未来的发展?
张大中:
阿里巴巴对阿里体育的支持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阿里巴巴数字生态系统在体育场景中的应用。以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杭州马拉松为例。赛后,各方都认为杭州马拉松最大的特点是数字化马拉松,因为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数字化板块都被加入到杭州马拉松的赛事服务中,比如“飞马”“猪”解决了住房问题“支付宝”解决出行问题,“蚂蚁森林”倡导绿色马拉松,“天猫”借马博会推动体育新零售,“优酷”6小时用红包雨直播等互联网玩法。
此外,“淘娃娃”发放了专门的男士胸贴,“大麦”人脸识别发现了11名替身和2个假电话号码。可以说,阿里巴巴生态的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组成了杭马的“金牌保姆团队”。对于马拉松和其他体育赛事来说也是如此。这是其他公司做不到的。
互联网+体育:
通常说商业模式有几个要素,包括商业壁垒、盈利渠道等,在您的规划中,阿里体育的盈利时间表是什么时候?请详细谈谈您的想法。
张大中:
我来分享一下“双11”的数据。今年,阿里体育“双11”主要以“联贝”健身平台引流、杭州马拉松线上活动以及“体育银行”卡币引流为主。这三部分加起来,阿里体育的GMV(总交易额)达到2.9亿元。截至“双11”结束,“体育银行”用户数已突破6000万,每天有近1000万人使用阿里体育的服务。
目前,阿里体育的业务以体育银行为主。以此平台为基础,通过优质赛事IP的获取和打造,用体育刺激消费,带动产业升级。平台一旦建立起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它享受运动的乐趣,迟早会盈利。
互联网+体育:
从商业变现的角度来看,阿里体育取得了哪些进展?您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张大中:
阿里体育从一开始就明确要成为“中国体育经济的基础平台”,这是一个很大的主张。这个平台到底是什么?是APP还是网站?通过体育银行,大家基本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我对目前的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线上线下运动的结合已经被人们谈论了很多年。怎么做、怎么实现,确实很难实施。就像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体育的使命是让体育变得简单一样,这个平台依托阿里巴巴的互联网、科技和金融生态来引导体育消费。
对于用户来说,体育银行激励了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通过红包竞赛、体育大富翁、大奖抽奖、体育星期五等互联网玩法和不同的操作方式,鼓励人们参与运动,同时收获汗水和健康。 ,获得好处。
对于商户来说,体育银行汇聚了超过个泛体育品牌。因为是针对目标人群进行营销,所以大大增加了流量的价值。因此,很多商家愿意主动将利润让渡给消费者,让商家和体育人士实现双赢。
互联网+体育:
在精耕校园体育方面,阿里体育的初衷和诉求是什么?
张大中:
体育不是快速消费品,而是终身教育的生活方式。校园体育可以对人的精神塑造产生终生的影响。阿里体育有着美好的愿景,希望14亿中国人都能成为运动员。
说到校园体育比赛,我想无论是足球联赛还是篮球联赛,都不应该只属于学校十几个人、几十个人,而应该能够让校园里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它属于校园。里面的每个人。
所以,今年我们运营CUBA和CUFA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推广主客场制,让大家都可以来看比赛,为自己的校队加油。毕业后,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是母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样,校园体育才能延伸到校园之外,校园体育才能成为一种文化。
采访笔记
笔者曾两次见到张大中。
第一次见到张大中是在今年10月在西安举行的CUBA新闻发布会上。他身高约1.8米,身穿卡其色西装,戴着圆框眼镜。他眼神慈祥,谈吐优雅,性格随和,在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发布会结束后,笔者递给张大中一张名片,并与他合影,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采访诉求。张大中欣然答应,并约在CUBA揭幕战期间进行独家采访。
第二次见到张大中是11月份在苏州举行的CUBA揭幕战。作者带着采访任务来了。作为开球嘉宾,张大中的“假”开球为比赛增添了轻松的开局。
当笔者对张大中进行集体采访时,采访大厅里来到了20余家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他静静地等待了许久,微笑着和大家亲切地打着招呼。
令我惊讶的是,他让员工给了我一张名片,可见他的细心和礼貌。
“那次在西安开会的时候,张先生发完名片了,这次他特意让我给你的。”阿里体育公关部总监王静怡委婉地说。
或许,阿里体育创始人兼CEO身上还有很多品质有待发掘。怀着对张大中的好奇,笔者一方面收集、准备资料,另一方面与他进行了深入交谈,写下了这篇文章。还原真实的张大中。
- 结尾 -
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