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所有者表示
什么是股份支付?如何确定合理价格?
投行小兵解读新三板如何处理股份支付问题。
我不知道是什么背景,也不知道为什么,新三板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应用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应用规则并没有什么错。本来,肖冰并没有想太多。但他目前正在做的一个项目,涉及到几个部门人员对股份支付的理解和处理。我总觉得有点扑朔迷离、扑朔迷离。
事实上,股份支付的原理并不复杂。 IPO问题上小兵曾多次提到过。我将再次从头开始。我只是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希望大家不要对这个问题有任何误解。毕竟,人为扭曲的规则比没有规则或错误规则的危害更大。
股份支付到底是什么?
▼
股份支付,会计准则怎么说,你自己查一下或者问度娘。这里我只讲小兵理解的股份支付:员工为公司提供服务就应该得到报酬。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以现金支付员工工资。虽然有些人用卫生纸或者酱油来抵消账款,但这毕竟不是常态。每个人都必须工作来养家糊口。
有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之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公司初期没有那么多钱),股票也可以作为员工的工资。说白了,以前为公司服务的员工现在都是拿现金的。是股权。也许有人会说,股权比卫生纸还糟糕,但卫生纸冲进马桶就没有了,但股权未来可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所以,这就是很多老板经常对一起创业的兄弟说的话:让我们现在更加努力,确保将来我们能够一起享受成功。
基于股份支付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关于股份支付我们需要了解的三个要点:
从股份支付的概念中,我们应该能够推断出股份支付的基本适用条件,所以这里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1、股份支付的对象只能是为公司提供服务并领取工资的员工。一般来说,公司长期稳定的原始股东不符合股份支付条件。虽然他们也可能是公司的员工(如董事长、总经理),但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员工。
2、股份支付的前提是换取员工未来一段时间的服务。所以,如果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股份支付,就会与员工约定为公司服务的期限以及期满后要实现的业绩目标。实践中,如果员工获得的股份是对历史贡献的奖励,那么原则上不应该适用股份支付(这篇文章有一个漏洞,很多人用它来解释股份支付不适用)后面会讨论如何堵住这个漏洞?
3、股份支付的适用标准为股份支付价格与公允价格的差额。简单来说,为什么股权别人拿五块钱,员工却只拿到三块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价格一致,就不存在股份支付问题。 (至于什么是合理的价格,不用担心,我们稍后再说。)
4、股份支付的结果可能是支付对象后续报酬回报大幅减少。这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由于公司以股票形式支付部分员工薪酬,支付的现金自然会少一些。这个想法可以帮助解决上面提到的第二个漏洞。如果员工工资不降反升,则可以解释为历史贡献报告。否则什么也别说。这就是为什么IPO审核竟然要检查发行人员工的平均工资,并与当地平均工资和上市公司平均工资进行比较。
什么是公平价格?
▼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需要大量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员工收到的股票价格与公平价格存在差异,那么就需要进行股份支付,那么公平价格自然就非常重要。公平的价格很重要。一是是否需要股份支付,二是股份支付多少。
关于股份支付的成本,简单说一下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就清楚了。说白了,股份支付增加了公司的管理费用,减少了未分配利润,增加了资本公积。说白了,财务上确认多少股份支付费用,可能会直接侵蚀公司的净利润(当然,这里必须考虑企业所得税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对公平价格敏感。
关于公平价格的确定,目前有几种想法,但如何选择更合适、合理的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1、每股净资产,是市场公认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的底线。这件事没什么好说的,肖冰也承认了。
2、公开市场价格为可比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价格。当然,这可能涉及到“流动性溢价”的问题,直接用二级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格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直接使用,那就打折使用。折扣多少合适?我真的不知道。
3.外部投资者的价格。这是实践中最常用的价格,也是最复杂的价格。以下是对情况的简要分析:
① 如果存在与员工入股时间较为接近的外部投资者投资价格,原则上优先采用该价格作为公允价格。那你怎么理解这个相对较近的时间呢?不成文的潜规则是,三个月内算是比较接近的时间。
②既然有近的时候,也有远的时候,那么什么叫远呢?也没有权威意见认为六个月以上相对安全。不需要参考投资者价格,但可以参考每股净资产。
③当然,这里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一般情况下,投资前期的价格会低于后期的价格。无论是员工还是外部投资者,这都无关紧要。因此,一般实践中都会被视为先员工投资,再对外投资。然后谁投资股票。
对于外部投资者的公平价格也存在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外部投资者投资一家公司和员工以同样的价格投资一家公司,显然不合理。至少外部投资者有投资风险溢价在里面。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向外部投资者提供折扣价格。问题又来了,折扣多少?好吧,我就不写了。
股份支付的前世今生
▼
作为会计准则单章中的独立准则,股份支付本来可以静静地躺在那里,永远做个帅哥。然而现实却太过残酷和傲慢。证监会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使出了这张王牌。
众所周知,IPO公司可以通过发行新股筹集资金,并计算上市后的市值。计算公司市值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报告期末的税后净利润乘以市盈率。当市盈率基本确定的时候,那么净利润就成为了最核心的指标。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吗:上市前,老板去吃一碗牛肉拉面,没有开发票,自己付钱。十元现在是十元。如果乘以上市后100倍的市盈率,就是1000元。 。
也就是说,在这种十倍、百倍财富放大效应的刺激下,企业开始“合理调整利润”,其中之一就是降低员工工资。说白了,老板告诉员工:从现在开始,大家工资少发,发票报销少,我给大家一些股权,让大家上市后都能赚钱。员工们一看,马上就要上线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还可以。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员工的年薪只有2万元,后来发展到高管年薪2万元甚至免费。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十个不需要工资的员工,而拟上市公司的一个员工的工资总和是50万,那么似乎通过这个项目,可以有500万的净利润,其中市盈率还是不少的。对于一家报告期净利润3000万左右的公司来说,这样的“调整利润”比例还是非常可观的。
为了打击这种现象,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证监会开始实行股份支付规则(因为这些利润根本不是公司赚取的,而是公司赚取的)。由公司通过非正常方式保存)。
股份支付确实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自代码实施之日起,我们上面提到的争议和博弈就没有停止过。很多时候,这只是两方之间的一场泥巴游戏。等他们快干完了,累了,事情也就结束了。但很多情况下,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关于股份支付,目前还有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创业板是否应该实行股份支付?因为此前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有“业绩持续增长”的硬门槛和红线。如果创业板实行这一标准,很多公司可能不符合上市条件,特别是那些在标准确定实施前已经办理申报的公司。那太不公平了,所以创业板一直坚持不实行股份支付。后来创业板不再有这个发行上市的要求,大家都在讨论创业板是否应该执行这个标准。幸运的是,争论又平息了,因为:IPO已经暂停。
新三板上市公司实行股份支付是否合理?
▼
新三板决定实施股份支付的原因和背景尚不清楚。小兵坚决支持股权转让公司的多项改革创新。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认为实施股份支付是一个技术问题,可以供新三板审议。
1、证监会对IPO企业实施股份支付有现实的困难和背景,但新三板目前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情况。由于新三板上市并不一定需要募集资金,企业并不具备完全释放业绩甚至“用手段提升业绩”的内在主观意愿。一般情况下,企业愿意隐藏利润,等到真正的投资者找上门来,才大动作发布业绩,甚至下注。
2、股份支付标准的内在美好愿望是一些初创公司暂时现金流短缺,没有多少钱支付工资。有必要把部分股权留给核心技术人员,以维持团队稳定(比如目前已经上市的一些公司,存在报告期连续亏损的企业)。本来我们应该系统性地鼓励企业以股份的形式支付员工工资,但结果很多企业不敢这样做。
3、当然,小兵的前提是,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并严格掌握股份支付的适用条件,那么执行股份支付标准对于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是没有问题的。遗憾的是,目前新三板参与者大多不具备这样做的能力和准备。不能把员工持股看成股份支付,不能把价差看成股份支付,不能把增资看成股份支付。如果真的像这样把眉毛和胡须一起刮的话,很有可能会破坏一些已有的成果。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你就必须这么做,何必呢?
综上所述
▼
当然,实施股份支付实际上对公司的资质或实力没有影响。从之前的会计处理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是损益表丑一点。事实上,公司的净资产根本没有影响。理论上来说,应该不会对公司估值产生影响。
然而,我现在担心的是:
①每个人对股份支付的理解不同。混乱的规则下,很容易被误杀或者冤杀。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②如果公司实行股份支付,那么我们在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估值时就得还原这个因素,但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一点,这也很可怕。
规则并不可怕,只要充分理解、统一、严格执行即可。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尽快实现这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