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对ofo控制权异乎寻常的坚持|深网

2023-12-22
来源:网络整理

文/腾讯“深网”李如超

“大伟是这盘棋最大的变数。”

一位匿名金融投资人告诉腾讯《深网》。 过去三个月里,他围绕滴滴ofo是否合并等关键问题与ofo管理层和多位投资者进行了多轮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 然而缓慢的进展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这一切都源于戴威对ofo控股的不同寻常的坚持。 一位ofo内部人士告诉腾讯《深网》,戴威和其他四位联合创始人组成的ofo创始团队非常团结。 “他们几乎保持了创业之初的节奏,没有任何开销。这也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资本介入程度比想象中要小。”

这与竞争对手摩拜完全不同。 一位熟悉摩拜管理层的内部人士透露,摩拜创始人胡巍伟很少干预公司的重要决策。 另外两位重要人物李斌和王晓峰分别扮演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资本的意志在公司。 摩拜单车在内部占据绝对地位。

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合并”这个看似自行车领域最符合逻辑的未来,却在两家公司遭遇了截然不同的阻力。 腾讯《深圳网》从多方渠道获悉,合并整合已成为摩拜、ofo背后众多投资者的共识,但各方对控制权存在争议; 但作为ofo的创始人,戴威的想法至今仍是寻求自主发展。

“只有消除共同的障碍,投资者才能分享各自的利益。”一位投资界人士评论道。

冲突不断激化。 去年11月,多位滴滴背景的高管和员工从ofo辞职。 尽管ofo官方否认了与其最大机构股东滴滴内讧的传闻,但ofo创始团队对滴滴高管的深度介入表示不满。 ,已经成为公开的内部秘密。

另一方面,滴滴也不甘心坐以待毙。 腾讯《深圳网》从滴滴内部人士处获悉,为了应对ofo带来的不确定性,滴滴内部成立了共享单车项目组,以“做好最坏的打算”。

一位接近ofo高管的人士表示,“阿里巴巴此次入局,极有可能威胁到滴滴在ofo董事会的地位。” 据报道,ofo最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中,阿里巴巴资金已获2亿; 由于控制权问题,双方尚未就剩余资金进行充分协商。

戴威仍然不想失去控制权,这仍然是阿里和戴威之间的争论点。

最大的困境在于,随着补贴盛行以及高昂的营销和管理费用,共享单车企业此前设计的盈利模式几乎崩溃,融资资金几乎成为公司唯一的输血来源。

如果没有阿里巴巴资金的介入,ofo创始团队被迫做出让步只是时间问题,因为目前在ofo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滴滴资本已经掌握了金钱的命脉。 戴威唯一的选择就是引入阿里巴巴,增加与滴滴等投资者的筹码,并尽可能夺取ofo的控制权。

ofo创始人微信_微信创始人是_微信创创始人

合并或许已成为必然结果

商业模式的崩溃是共享单车这一重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共享单车原本有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 据腾讯《深圳网》2017年3月测算,单辆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频率约为2次。 以目前0.5-1元的单价计算,每辆车每天最多可以赚取2元的收入。 以一年为检验周期,如果将冬季、雨天、三伏天等极端天气算作一个季节,排除总使用时间,一年有效骑行日数约为270天; 乘以每天2元的收入,一年共享单车所能获得的总收入可达500元。

而500元大致可以覆盖一辆共享单车的费用。 按照共享单车宣称的三年设计使用寿命,未来两年共享单车的营收几乎等于净利润。 在这种模式下,只要能够控制运营成本等于收费,就能实现正现金流。

然而,经过一年的运行,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位曾担任自行车企业高管的人士向腾讯《深圳网》表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因为一方面:自行车企业正忙于应对竞争,如何降低车辆损坏率、车辆维护和保养等。人员派遣费用。 尤其是ofo,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

“原本我们预计精细化运营和产品细节的优化将成为后期自行车市场竞争的关键,但事实上,我们都错了。”

在资本的驱动下,疯狂的资本游戏再次上演。 戴威原本认为“不重要”的补贴,在2017年中之后成为整个共享单车行业的重要常态。

“我们竞争对手的自行车几乎是免费的,但我们要收费。 我们的自行车服务再好,也没有人骑。”一位中小型自行车企业负责人曾对腾讯深圳网表示。 这样的竞争不仅拖垮了很多二三线玩家,同时摩拜ofo本身也几乎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原有的共享单车商业模式面临崩溃。

一位微信供应链厂商王庆拓告诉腾讯《深圳网》,近几个月来,共享单车厂商的计费周期普遍拉长。 “一位朋友,年中一家自行车公司刚刚宣布融资时,我去索要帐单时,对方很爽快地答应了,但一个多月后我回去时,就开始拖拖拉拉了。 ” 在他看来,共享单车企业应该是烧钱太快,导致自身资金效率越来越低。

现金流恶化将继续将压力转嫁给雇主。 然而,资本从来都不是一个被动的人。 当自行车企业的财务状况进入恶性循环时,资本正在谋划如何止损、如何退出获利。 事实上,从9月开始,包括朱啸虎在内的不少自行车企业投资者开始频频发声,呼吁合并。

“我们认为,发展到这一步,共享单车已经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上述匿名金融投资人表示。

合并最大的问题

但要实现合并,双方首先需要同时坐在谈判桌上。 这在资本势力主导的摩拜自然没有问题,但在ofo却成了问题。

知情人士告诉腾讯《深圳网》,ofo从来不是积极致力于合并事宜的创始团队,而是最大机构股东滴滴。 “滴滴的想法一直是把ofo纳入滴滴的战略体系,但ofo希望双方有战略合作关系。这个矛盾从去年上半年就开始显现。”

当时,滴滴通过多轮融资已成为ofo第一大机构股东,拥有近30%的股份和两个董事会席位。 然而,滴滴APP中的ofo模块已经推迟了几个月,一直没有上线。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背后,是双方围绕用户体系以及模块出现后各自的定位存在一些分歧。 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双方的积极证实。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功能直到去年4月27日才开通,距滴滴2016年9月入股已有半年多; 相比之下,摩拜早在去年2月就已经接手了这项投资。 加入腾讯微信小程序,成为小程序上的明星应用。

去年7月滴滴“派”高管入驻ofo后,两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据当时的报道,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加盟ofo担任执行总裁,直接向戴威汇报; 滴滴营销经理南山加盟ofo负责市场; 财务总监刘女士分管ofo财务部门。

由于这批职业经理人直接接手了营销、财务等多个关键部门,创始团队内部地位相当微妙。 最终,11月,这些高管从ofo“辞职”,两方矛盾首次公开浮出水面。

这只是矛盾的开始。 对于此次合并,接近ofo高管的人士向腾讯《深圳网》透露,与滴滴的积极态度相反,到目前为止,ofo创始团队并未将与滴滴的合并纳入考虑范围。

“他们的想法可能很简单,只要合并,即使担任联席CEO,最终也会被淘汰。”该人士表示。

考虑到滴滴与摩拜股东腾讯关系密切,合并后的董事会中腾讯资本势必占据上风,ofo创始团队最终可能被淘汰; 这不是戴伟想要看到的结果。

如此一来,一个日益清晰的事实是,只要继续坚持不合并,ofo管理层就可能站在摩拜以及几乎所有ofo投资者的对立面。

去年12月20日的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戴威再次重申了不想合并的立场,称“竞争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希望资本能够理解合并的理想和决心”。企业家。” 这被视为向雇主发表的公开声明。

然而,随着管理层的耐心不断降低,戴伟团队通过各种私人和公共渠道受到的压力可能已经或即将到来。

阿里巴巴惹麻烦

一位曾在ofo工作过的员工评价,曾担任北大学生会主席的戴伟,往往有掌控一切的底气,甚至可能让一些第一次接触他的人感到不舒服。 。 成功地在各势力之间进行调解。”

微信创始人是_ofo创始人微信_微信创创始人

此次,戴威希望尝试引入阿里巴巴资本与滴滴竞争。

去年4月,阿里巴巴资本蚂蚁金服首次投资ofo。 从外部来看,ofo可能有意向阿里巴巴倾斜。 不过,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腾讯《深圳网》表示,当时阿里巴巴注入的资金数额并不大,极有可能只有数千万元的量级,而ofo官方对投资金额却保持沉默。及持股比例。 讲话。 双方的第一次尝试性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戴伟的摇摆不定的立场。

“戴威并不想站在阿里巴巴一边,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多一个筹码,给滴滴施压。”该人士称。

即使在7月份的E轮融资中,ofo声称阿里巴巴领投,但金额上并没有质的飞跃,而且从持股比例上看,也远没有威胁到第一大机构股东滴滴。

腾讯《深圳网》进一步获悉,截至目前,阿里巴巴股东尚未加入ofo董事会。 据《财经》此前报道,滴滴在ofo董事会中占有两个席位,但不持有控股权; ofo的五位联合创始人均是董事会成员。

可见,戴威此前有意引入阿里巴巴资本与第一大机构股东滴滴竞争,但在控制权让渡方面并未做出实质性让步。

这引起了阿里巴巴的担忧。 如果无法获得ofo的绝对控制权,“滴滴快的合并案”极有可能再次发生。

“本轮阿里巴巴将加入董事会。”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腾讯《深网》。 目前的困难在于,阿里巴巴希望回购滴滴股份,同时取消戴威的否决权。 否决权是此前用来“赶走”滴滴高管的王牌。 戴伟想要放弃,并不容易。

继续僵持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缺乏财力的戴威正受到滴滴的掣肘; 2017年10月,高管推动哈罗单车与微信银行合并,成为阿里资本实际控制人。 迫切需要打破这种局面。 陷入控制权争夺战的ofo几乎是其唯一的目标。

双方谁最终会选择让步?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阿里巴巴资本成功接管董事会,滴滴等现有投资者也会施加进一步的阻力。

当然,目前这些雇主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 有投资者向腾讯《深圳网》指出,即使摩拜与ofo的合并进展顺利,考虑到腾讯的开放态度,也不会过多干扰合并后的新公司; 但正在竭尽全力促成合并的滴滴,如果为了整合出行市场而试图控制新公司,将会引起其他股东的不满。

等待ofo和摩拜背后所有玩家的,依然是一场生死混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