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张小龙做事是网友们无法控制的本能。 “每天有5亿人抱怨,有1亿人在教我如何做产品。” 这句话是张小龙在2024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说的。到2024年,这些数字很可能还会增加。 几年前微信的密集更新,难免引发网友“阶层”的抱怨。
微信刚刚推出了几款新年亮点。 29日,微信中针对部分用户出现了“个性化祝福表情合成”功能。 用户可以随意添加祝福,然后搜索表情合成定制内容的表情包。 还有“新年红包”功能,系统随机选择金额,并配备不同的祝福和动态效果。 用户收到新年红包后,还可以在自己的微信昵称旁边挂上一只小老虎。 一时间,朋友圈充斥着“请微信发一只小老虎给我”。
不过,也有用户根本不买账:“不实用。”
此前,1月26日,微信iOS 8.0.18正式版更新。 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图片数量从9张增加到20张。不过,用户发现,如果你发布的图片超过9张,微信会提醒你“需要创建一个新视频并重新发布”。
能够多发图片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但不少网友吐槽:真的像幻灯片一样,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多发图片……
近年来,微信更新引发网友投诉,几乎已经成为常态。 其中,80%存在幸存者偏差:满意的人无法发声,只有不满意的人才有动力发声。 但这些抱怨串起来,不难发现其中确实有一个一致的抱怨点:没有做好实干,存在大量“花活”。 这个投诉不仅针对微信,还针对所有主流应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已经开始,用户的期望并不总是与平台一致。
我可以没有它,你也不能没有它,并且能够以任何方式发布 20 张照片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坏事。 您不需要自己拼凑拼图或使用第三方编辑软件。 您只需在微信中一键创建幻灯片即可。 恐怕很难说这是一个不好的功能。
不过,也有很多用户不说好话。
微博上,#微信朋友圈可发20张图#的阅读量已超过6亿次,讨论量超过2万条。 30日下午2点左右,字母表实时朗读。 最新15个个人讨论中,只有两种态度:没必要把图片改成视频,为什么更新这个功能而不更新其他功能(编辑朋友圈、发直播图、取消朋友圈视频30秒限制等)。 )?
无论如何,我都不满意。
有些人甚至更不宽容。 就连日来发生的“腾讯公司大批应届毕业生向管理层发怒”的事件,他们讽刺地问道:“这是加班的结果吗?” 这句讽刺的话指的是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个谣言。 在一封标题为“企业微信产品部家族”的邮件中,发件人问道:“开发者是否要工作20多个小时才能让这个版本达到您的满意?”
微信朋友圈的新功能显然与企业微信关系不大。 这种抱怨只能称为成瘾行为。
说微信“做无用功”显然有失公允。 近两年,微信更新频率明显增加。 2018年和2024年,微信每年仅更新8次,而2024年和2024年,每年发布13个新版本。 虽然曾经出现过“语音通话时朋友圈图片自动滚动”、“视频状态”、“爆炸拉屎”等或奇葩或正经但不太成功的功能——又名花工作。
但仅仅在过去的一年里,微信就收到了很多积极的更新:暂停和恢复播放语音消息、折叠微信置顶消息、无需扫描二维码一键登录受信任的计算机……
响应反馈的行动也不缺席。 1月26日更新版本中,上线了微信键盘。 张小龙此前曾表示,他之所以创建输入法,是因为他收到了很多关于微信暴露聊天记录的投诉。 “至少,在安全方面,我们可以做得足够好。”
顶多是干了正事,“花活”都整理好了。
朋友圈发20张图片的需求是存在的,但实现路径有些迂回,并没有“直接给出”。 这种缺乏“直接付出”,在网友眼里,成了比什么都没有更严重的罪过。 微信给视频账号浇水是有目共睹的,用户感觉有点“一草一木都受到攻击”。 只要一挂上视频,就不禁让人猜测:这是不是又在为视频号做推广呢?
归根结底,部分用户的不满是因为这样:他们认为平台将自身发展置于用户体验之上,以至于部分用户认为“迫切”的需求得不到响应,工作反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许多。
人们对微信的不满,实际上是对整个APP使用环境的不满。 界限越来越模糊,体型越来越臃肿,APP版本迭代中“用户体验”的优先级一再降低。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半场,这已经成为用户普遍的困境。
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想做社交,社交平台想做电商,直播是音乐软件占主导地位,地图软件想做出行业务,打车软件邀你“走路赚钱” ”,并且所有软件都会向您伸出援手。 橄榄枝:兄弟,需要借钱吗?
在我们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大多数的App都在寻求扩张,一个个都让人捉摸不透,一个个都似是而非。
看似不遗余力地向用户伸出援手,但实际上留给用户的却是太多选择后的迷茫,以及最初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后的怨恨。
用户说“不需要”,不是说不该说的问题,而是说了就没人愿意听。
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部分主流APP更新后,出现了对“全花工作”的质疑。
去年10月,微博推出“爆评功能”。 这种操作其实就是将不喜欢的评论设置为“仅对你不可见”。 被群嘲“无效更新”:“用户更需要广告功能”。
两个月后,淘宝推出“一起购物”功能。 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向淘宝好友发起语音通话邀请。 通话接通后,双方可以一起浏览产品,同时进行语音聊天。
与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亲戚和朋友一起在线购物确实有其用例。 谁没有过来回传递产品链接的经历?
但很多用户的第一反应是:“我什么时候可以更改用户名?” 这个问题已经被问了很多年了。 如果你早年不幸拥有一个非主流的淘宝用户名,那么现在,它会跟随你,让你尴尬一生。 多么简单又简单的愿望啊!
像“☆期兲︹”这样的网名一日不改,一日都无法与淘宝好友心平气和地交谈。
即使是人们想到的基本功能“注销账户”,到2024年,在一些主流平台上仍然难以操作。经过的尝试,微博的“注销账户”操作入口很深,需要审核,存在可能性审核不通过的; 在拼多多APP中,没有自助注销账户的入口。 客服反馈称,如有需要可以通过与客服沟通取消账号。
人们还记得十年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拉开序幕时,“用户体验”是多么神圣。 如今,似乎不常被提及,于是“克制”就成为了很多人铭记的特质。
你越害怕某件事,你就越骂它。 人们太害怕微信的“变形”了。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移动应用蓬勃发展的时候,不做“苦活”、每次都要更新的微信确实是一轮白月。 曾经是人们心目中“克制”的代表。
如今,用户口中的“不实用”是基于单一工具的属性、从日常使用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聊天工具的“职责”还不完善,做其他事情就是“浪费时间”。 儿子”。
张小龙没有出现在两周前的2024微信公开课上。 主导环节有五个,分别是视频号、微信支付、小程序、搜一搜、企业微信。
也许是时候承认微信不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了。
“克制”从来都不是对张小龙本人的形容。 他甚至说,他脑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词。 与其说张小龙和微信毫无克制。 倒不如说,时至今日,微信的“实用性”并不总是出现在用户眼中。 “实际的”。
张小龙
作为一款规模如此庞大的产品,如果能够让用户突破原来的图片数量限制,同时能够让用户熟悉微信的视频编辑功能,发布更多的视频,对微信来说才是实用的。 。
我曾经因为应用程序“小而美”的本质而陷入陷阱。 现在我没有机会摆脱困境——至少暂时没有。
人们怀念“用户体验”至高无上的时代。 事实上,他们也怀念通过下载和使用投票的时代。
使用微信、微博、抖音等主流平台不再仅仅因为“好用”,而是有一个“人人都在用”的大前提。 每个人都在使用它,所以它是一个通用工具,或者说它是一个热闹的娱乐广场。
每次有人在微信上抱怨,都是无能、愤怒。 正是因为无能,他们才变得越来越愤怒: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还是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