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聚光灯划破黑暗。 在激光书写的“MI”Logo下,两款小米SU7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 雷军嘴里的“大米”水滴大灯极其耀眼,随着车身旋转而向下看。 整个会场。 小米汽车终于通过官方渠道正式亮相。
这已经是小米正式宣布造车的第1003天了。 近三年来,小米号称投资超百亿,吸引了全球各大车企的顶尖造车人才。 经过艰苦的技术攻关,终于把这辆车组装起来。 一场名为“Leap Over”的技术会议给我们带来了。
事实上,距离小米汽车真正上市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这一次的小米更像是对造车过程的阶段性总结。 在这段长达三个小时的“预告片”中,雷军逐字逐句地讲述了小米在小米汽车上搭载的技术,对产品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大胆宣称要在15年内成为全球五强汽车制造商之一。至20年。
那么问题来了:小米SU7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 雷军怎么看? 小米还会坚持性价比策略吗? 更重要的是,小米汽车将如何进入这个市场?
《苏7》问世:不够惊艳,但足够认真
小米SU7被雷军亲切地称为苏7(或超级7),这个绰号会让军迷朋友们惊叹不已。 似乎能隐约听到发动机的震动和划破长空的轰鸣声,让人忍不住放手。 人们对小米汽车抱有疯狂的想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小米确实正在打响一场新的战争,而首款汽车无疑是他们进军这个行业最锋利的“武器”。
这不是产品发布会,但与产品发布会基本相同。 除了未公布价格外,雷军展示了小米汽车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从电机、电池、大型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五个核心技术领域入手,全面展示了小米汽车的研究成果以及近三年的发展成果。
作为国内第一家造车的手机厂商,小米选择了最昂贵的全资自研道路,并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发突破。 虽然与前不久发布的文杰M9、极氪007等一系列新车产品相比,小米Su7在技术上还远未达到革命性。 作为一家新造车公司,小米汽车的武器库已经足够豪华。
当然,最受关注的还是电机和电池。 电机决定了小米汽车的性能。 据雷军透露,小米已经研发出两款可以量产的超级电机,分别命名为小米V6和小米V6s。 最高转速可达1.5转/分,相当于内燃机车的大六缸。 发动机水平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但这还不足以打动人们。 雷军也在发布会上遗憾地表示,旋转电机的高性能被前不久“友商”发布的旋转电机砍掉了,但小米还准备了第二个杀手级功能,小米超极速V8 电机的转速可达到 1.5 rpm。 其背后是小米自研转子、双向三维油冷技术、碳纤维激光缠绕技术等技术。 雷军也坦言,预计小米超级电机V8s将在2025年底实现量产。
在实验室里,小米超级电机的数据已经可以达到惊人的速度,而这一切都是小米从零开始做的。
电池续航能力是当前各大车企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池方面,小米汽车选择与微信时代联合开发。 800V已经成为当前电动汽车领域的标准,但雷军还是强调,与一些朋友的虚假宣传不同,小米汽车的800V是真正的800V,并且与小米共同开发了CTB集成电池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动汽车的效率。电池并在实际使用中达到最长的电池寿命。
雷军也非常清楚当前市场的痛点。 在电池技术演示环节,他强调小米是北方汽车厂商,会重点关注续航和冬季续航。 雷军强调了小米汽车的热管理系统,表示通过高效的双模热泵系统,小米汽车可以实现更强的冬季续航和温度补偿。
发布会上,雷军直接喊出了“挑战冬季电车之王”的口号。 在续航领域,小米似乎信心十足。
在压铸技术方面,雷军强调,小米必须开发类似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解决方案。 为此,小米研发了锁模力842平方米、总重量842平方米的超大型压铸集群设备。 堪称工业巨兽,小米车身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小米泰坦合金。 针对一体压铸的强度问题,小米还实行了三段式设计,不仅增强了碰撞安全性,也方便了汽车的后期维护。
雷军近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强调,小米造车“堂堂正正、令人惊奇”,而在这三大领域的自主研发技术突破,则是小米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堂堂正正”。 可见,小米并不想成为供应链组装商,而是想脚踏实地地了解汽车制造的核心环节。 虽然核心技术无法达到革命性创新,但我充满诚意。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定是基于小米所擅长的智能来实现的。
下半年的技术发布过程中,智能化是亮点。 首先当然是智能驾驶。 自2024年8月官宣以来,小米已投资47亿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 据雷军透露,小米已经组建了1000人的团队,测试了200辆车。 借助AI大模型等技术最终推出了新一代技术平台,
小米智能驾驶的三个关键词是:变焦BEV技术、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大道路模型。 借助这三项技术,小米可以在路况鸟瞰、障碍物精准识别、道路导航等领域实现成熟的解决方案。 应用程序,根据不同路况采用不同的智能驾驶模式。
发布会上,小米还发布了多段实际测试视频,展示了小米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路况、停车场停车等复杂场景下的表现。 虽然小米进入智能驾驶市场并不算太早,但根据实际测试表现,其智能驾驶技术相对成熟,但与华为等领先车企仍有一定差距。 小米也已经设定了2024年成为智能驾驶技术第一梯队的目标。发布会上,雷军还表示,2024年底NOA将开放至100个城市。
智能座舱来到小米专业领域。 作为车企中最优秀的电子产品公司之一,小米的智能座舱系统始终强调“人车合一”的理念。 小米车机中控屏采用16.1英寸大屏,卡片式应用显示格式,发布会从车辆外观、功能操控、多应用等多个角度展示了小米汽车如丝般流畅的操作。
更引人注目的是手机与汽车的深度联动。 无论是手机应用与汽车的无缝连接,还是手机与汽车功能的互用,都展现了小米对人、车、家庭生态的充分培养和理解。
此外,借助小米强大的地段硬件系统,汽车还可以与小米平板无缝连接,让后者直接成为后控系统。 中控屏周围还设有硬件接口,可以连接各种硬件配件,实现更多样化的功能调用。 米家设备甚至可以与小米汽车一秒连接,实现真正的“人车之家”全生态统一。
如果说之前的几大技术只是让小米追赶其他车企的话,那么在智能座舱技术方面,小米确实实现了真正有效且优秀的生态联动,这也可能成为小米汽车在智能座舱领域的重要卖点之一。未来。
回顾小米汽车此次发布的五大技术,在很多汽车行业人士看来,有亮点,但还不够惊艳。 在汽车领域,小米目前还很难成为领先者,但无论是从全面自研还是追求卓越的态度来看,小米的诚意似乎都得到了充分的延伸。 而小米并不满足于此。 发布会一开始,雷军就强调,必须是各个技术领域的领先者。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年轻人被归类? 小米汽车属于“时代精英”
雷军身穿一身精致的灰色西装搭配黑色衬衫,看上去比以往小米汽车技术大会上的任何一次产品发布会都要严肃。 对于他来说,这是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冒险。 小米汽车的成败至关重要,而定价是最重要的一环。
小米汽车技术大会后半场,任何一个直播平台的评论和弹幕都指向了最重要的问题:小米汽车的售价是多少?
当雷军开始介绍小米SU7时,这种求知欲达到了顶峰。 可以看到人们对这款车的价格预期不断变化,从弹幕里的“9.9”“14.9”“19.9”,到后来的“24.9”“19.9”,再到“我不值得”等“好了,别再说了。” 本次发布会的使命正在逐步完成:重塑消费者对小米产品的认知。 小米汽车不会赚小钱。 多种销售策略。
这一点在整个发布会上都有体现。 雷军讲话的字里行间,正在向关注小米汽车的人们解释一件事。 小米汽车已经起步并走向高端,过去十年高端手机的曲折之路小米汽车不会重蹈覆辙。
在介绍电池技术时,雷军曾强调,与微信时代合作的800V电池组和CTB集成电池技术的成本是几十万,因此雷军现场喊话,“绝对不可能,别喊”又是149,000。” ”。 在“尊重技术”的基础上,小米汽车采用了小米旗舰手机的堆叠策略。 除了核心技术和高端集成的自研突破之外,Su7在汽车的外观、内饰和整体配置上都散发着光芒。 高端品味。
首先看车型,标准的C级车配置更能体现小米汽车的野心。 在这个SUV占主导地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选择从轿跑车型入手,自然瞄准了中高端市场。 它不要求所有车型都有SKU布局,只求在一款车型上做到极致。 这是雷军在发布会上多次强调的。 这一策略与早期特斯拉的策略非常相似。
车辆配置进一步佐证了大家对于价格的猜测。 小米SU7搭载小米超级电机V6/V6s。 Max版本可在2.78秒内从0加速到100秒,最高时速达到/h。 还配备弹射启动、模式等多种驾驶功能。 在性能方面,小米汽车的上限已经很高,这使得SU7很难走低端路线。
发布会还重点介绍了小米汽车的外观设计。 虽然造车技术存在较大争议,但对于SU7的外观,舆论的总体走向总体还是正面的。 除了“保时捷米”的调侃之外,第一款小米汽车的外观还是相当让人印象深刻的。 从超低风阻的流线型设计,到低矮运动的轿跑车造型,搭配独特的海湾蓝、橄榄绿、优雅的灰色等色彩,小米汽车在设计上一点也不马虎。
整体外观对标保时捷,定位自然也要跟上。 在内饰、座舱、智能驾驶硬件方面,小米Su7 Max版配备了更高规格的配置,包括25个扬声器、7个安全气囊、智能驾驶硬件等。 机箱……一系列高端配置下,期待“19.9交友”的米粉们渐渐沉默了。 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车不可能在几十万的范围内。 。
雷军讲话中,对标产品并非国产,而是针对特斯拉和保时捷。 与这两家公司竞争,小米此前的技术平权行动策略并不适合。
回顾小米过去的十年,性价比策略让小米取得了成功,也让小米在低端市场的泥潭中挣扎了十年。 汽车作为一个高投入的行业,没有那么高的容错率,所以小米不得不从头开始。 只为创造品牌价值。
在这次发布会上,雷军并没有提及类似“年轻人的第一辆电车”这样的口号,而是以“时代精英”二字为目标用户,“喜欢先进科技、有品位、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
也就是说,小米汽车的用户已经瞄准了高端人群。 他们可能还是十年前的米粉,但范围需要再次扩大。 只有抓住“时代精英”的关注,小米汽车才能真正成功。 。
发布会结束后,网上对于小米汽车售价的猜测主要集中在25万至35万区间。 在很多人看来,按照小米汽车的配置,定价低于20万几乎是不可能的,30万起的价格都在正常范围内。 这再次引发了热议。 “有点贵”与小米一贯的性价比形象无疑是有些矛盾的。 这或许也成为小米汽车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还有标准版。 从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来看,标准版与Max版的配置差距不小。 或许这可以拉宽小米Su7的价格区间。 也有人猜测SU7可能有更多的SKU。 除了标准版和Max版之外,Pro版和Plus版也不是不可能。 这将进一步丰富小米汽车的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小米汽车为何入局?
在本次技术发布会的前三天,小米发起了一场盛大的线上营销活动。 除了官方发布会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致敬”了。
12月27日晚,雷军、小米汽车官方账号在微博上向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理想、华为、微信时代等企业致敬,并在微信、微信、微信等多个户外广告牌上展示。其他地方。 上面印有“小米汽车,向xx汽车致敬”的字样,非常公开地展现了小米汽车的“格局”。
如此轰动的营销吸引了整个互联网的关注。 除了好评和感慨之外,也引发了一些车企高管的抱怨和争论。 人们讨论小米此举的意图,最后把焦点集中在了即将推出的小米产品上。 车上。 尽管存在争议,但小米的营销手段却令人惊叹。 该公司对于如何通过最有效的方式达到最强的宣传效果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也是小米汽车的优势之一。 一位汽车从业者告诉刺猬公社,其实小米汽车的技术并没有让他太惊讶,但小米汽车的营销能力和这次发布会还是让他感到震惊。 “雷军最棒的一点就是他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你了解产品的优势。汽车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领域,但这次发布会把很多技术解释得很清楚,很受启发。”同时也非常有吸引力。”
小米首先要做的就是米粉。 对于很多米粉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有着多年的数码行业消费习惯,但对小米和汽车行业的认知度可能并不高。 这次发布会的作用在于,他们让一个对汽车不太了解的消费者最直接地了解到这个行业的各种核心技术,这对于树立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有着深远的作用。
“小米的发布会引起了很多关注和讨论,这与小米早期的营销活动有很大关系。” 虽然进入市场较晚,但小米丰富的网络营销经验确实给“友商”们吸取了教训,无论是发布会的效果、营销的水平,还是舆论的热度,都非常不错。奇怪。 有人总说新势力企业是靠营销起步的,但小米一进入市场,就知道真正的营销天花板是什么。
营销的目的是提升消费者认知,但归根结底还是产品本身。 不过,难得的是,从这次发布会来看,小米已经表明了自己对于造车的态度。
发布会后讨论较多的两点可以作为论据。 一是小米汽车对物理按键的设置。 作为一家以电子产品起家的公司,小米并不像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公司那样痴迷于将所有按钮集成到屏幕中。 而是“逆潮流而行”,选择设置实体按键来保持汽车的驾驶感。 ,半隐藏手柄也有类似的考虑。
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口号下,小米不拘泥于小米系列设备,选择适配苹果。 iPad也可以像小米平板一样实现车机联动。 这不仅仅是“开山水”的体现,更是真正考虑消费者需求后做出的选择。
此前,有人认为,小米成功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小米的技术创新,而在于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 换句话说,由于诸多原因,小米很少能成为行业领头羊,但绝对是最强的资源整合者。 掌握并整合最前沿的技术,打造最具性价比的产品。 这就是小米的强项。
小米汽车的核心优势或许也在这里:关键不在于有多少革命性突破,而在于保证消费者在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享受到最好的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雷军一直强调小米汽车会很贵,但是会让你觉得值得。
但小米汽车面临的市场依然危险。 就在发布会前两天,《姬氪007》正式上映。 它拥有完整的800V高压平台,标准8259发动机,0至100秒3.8秒的双电机模型和可变悬架。 几乎与小米Su7正面竞争。 不过极氪007最低配置售价仅为20.99万,高配版也仅22.99万起。
此外,智捷S7、英伟达12等一系列新机型几乎将与小米正面竞争。 如果小米突破30万区间,不仅要考虑销量问题,还要与蔚来等新公司正面竞争。 ,难度不大。
所以最后的问题仍然落在定价上。 但产品的“囤货”,注定了“价格战”不会成为小米弯道超车的机会。 前不久,极岳01全系降3万元的消息还摆在我们面前。 与201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萌芽阶段不同,小米汽车面临的新能源市场已经成为红海。
这是一个测试。 在小米向各大车企致敬的评论区,不少网友对《叶问2》剧照进行了调皮的评论。 甄子丹饰演的一代宗师叶问,身着白衣,双手合十。 在人们眼中,这个贡品实际上是“先礼后兵”。 当时,叶问刚刚抵达香港。 他想要在香港武术圈立足,开办武术学校,就必须击败当地的几个门派。 以椅子为剑山,以桌子为平台,叶问伸出双手,脚步稳健,而周围的高手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此刻,小米就像一个圆环一样立在桌子上。 等待的可能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也可能是来自市场无情的敲打,但一切仍需要静静等待。
回顾过去的问题